关于文化结构的剖析

2010-08-15 00:42□锁
戏剧之家 2010年7期
关键词:剖析丝绸区域

□锁 利

关于文化结构的剖析

□锁 利

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就其结构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社会自己先后创造的或者借鉴他人创造的成果的一种复合体,它不是许多语言、物质或文明简单的粗糙的堆积复合,而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有机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又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下面,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剖析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文化素”,它是文化最为微小的结构,就好像生物的细胞,物质的粒子一样。它又分为抽象的与具体的。抽象的如某一种礼节,某种制度,某一个观点等;具体的如火药、指南针、手枪、飞机等。但每一个文化素都有它的特殊含义与整个文化中的特殊功能,都能折射出产生该文化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所以,我们如果要研究某种文化,就必须首先分析它的“文化素”,找出它们的意义和功能,剖析它内在的规律性。

比文化素较大的文化单位叫“文化丛”,它是文化素的一种复合体,它通常是以某一文化素为核心,在功能、意义上相互作用或与别的文化素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系列复合。由于世界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所以,“文化素”总是以聚集的“文化丛”而存在的。例如丝绸,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素,是一种单纯的东西。而当丝绸传入某些国家、某些区域之后,由于它优越的功用和美观效果,曾一度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穿衣习惯,从而促进了文化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围绕丝绸就形成一个“文化丛”,有人称之为“丝绸文化”。又如我国元朝的黄道婆,飘洋过海,将纺织技术传入海南,这也是个“文化丛”。复杂的“文化丛”有的实际上就是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里一般人必须遵循的行为法则。例如一夫一妻制,从它的组成要素来看,是一个“文化丛”,从它的社会功用看,它又是一种制度。

由此可见,“文化素”是“文化丛”的组成要素,而“文化丛”则是每个文化素的有机组合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文化模式是“文化丛”的有机组合,它是指某个社会或某个民族各种文化丛组成的有鲜明特征的整体,如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模式不同于现代,中国的文化模式不同于外国。文化模式是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与环境变迁而变迁的。但总是发展的、进步的,先进的文化模式会逐步取代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相对落后的文化模式。例如,我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模式,这是一种正常的发展进程。但文化模式的进步过程也有畸形的,如殖民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的进步,都有促进文化模式演进的资源,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模式的资源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应的现代文化;三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有益文化模式。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形成和发展的地域范围,称之为文化区域。我们如果从纵向的发展来看文化,属于时间的、历史的考察,有继承关系;从横向来看文化,属于地域的、民族的考察,有传播的关系。所以,文化区域是创造、继承、累积、传播的空间条件。

文化区域有多种分法,可以从国家、省、市、县来分,也可以从山区、高原、平原、沿海来分。但在实际上,文化区域往往不是和行政区域完全吻合一致的,如我国的江浙文化,江、浙两处合在一起了,西欧文化也把两欧一些国家都包括在内了。在文化区域中还有所谓文化中心,如汉族过去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到后来才慢慢地向长江流域转移。还有所谓文化边缘,这是两个不同文化区域交界的地方,如我国不少边区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交界的地方。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区域文化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文明应该敞开胸怀,实现对国外进步文化的借鉴与交融,去其消极因素,扬其合理成分,既要批判“全盘西化论”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又要纠正“东方文化优越论”的片面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形成优越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文化馆)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猜你喜欢
剖析丝绸区域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分区域
丝绸情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