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丧葬习俗中的民间宗教文化——贾平凹小说的民俗学解读

2010-08-15 00:42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贾平凹习俗民间

□宋 洁(运城学院中文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在当代文坛,贾平凹素有“鬼才”之称,以其文及其人的不可测识为世人瞩目。他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诡秘、怪异的文学世界,这是一个芜杂的民间世界,相面、卜卦、看风水、测八字、拆字、再生人、神与鬼、和尚、道士……到处是灵异之事以及能沟通阴阳两界的灵异之人,其小说糅神话、志怪、传奇、野史、魔幻于一炉,奇异诡谲,百味并陈。其作品中也涉及到了大量的民俗事象,方言土语、饮食文化、民间戏曲、歌谣俚曲、楹联文化等等不一而足,但最全面、最系统地予以描绘的却是商州地区的丧葬习俗。这与贾平凹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他自幼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父辈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所以贾平凹对长辈们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20世纪90年代前后,贾平凹与亲人经历了一次次的生离死别,“父亲去世之后,我的长辈们接二连三地都去世”①,这些人生经历对他的生命体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他开始对人的终极归宿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关注。《高老庄》就是以高子路回乡给父亲过三周年祭来结构全篇的,其中还写到南驴伯的丧事;《秦腔》中夏氏家族的顶梁柱——夏天礼、夏天智、夏天义相继离世,夏风为他们一一送葬,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是难以忘怀的。《秦腔》的写作甚至可以说是贾平凹告慰先辈在天之灵之举,“当我雄心勃勃在2003年的春天动笔之前,我奠祭了棣花街上近十年二十年的亡人”,“我就感觉到满屋子中幽灵飘浮”②。正缘于此,贾平凹的作品中大量地描写到了丧葬活动,主要涉及到的是商州地区的丧葬习俗。他在描写丧葬活动的时候,重点突出了其仪礼程式,即物质、社会层面的民俗。但透过这些物质性的表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层面的企盼与追求。

丧葬是宗教产物,因而,丧葬习俗与宗教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必然包含着大量的宗教内容。但各种宗教形式在丧葬活动中所占比重并不是均等的,其中,初民们的原始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丧葬活动诞生的基础。因为“丧葬行为”,正是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恩格斯曾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神秘的灵魂之说进行了解释: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③

丧葬习俗的产生和演变,都明显地受到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人死而为鬼,但由于鬼可以干预人事,所以人们又会信鬼、崇鬼、祀鬼,并因此而产生了鬼文化。鬼文化是在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宗教心理下产生的,是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人们尊重鬼神,与其说是出于一种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功利算计。人们相信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的鬼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他们可以庇护后代免遭任何邪恶势力的侵害。因而,中国人历来就非常重视丧葬活动。

除了原始宗教信仰以外,丧葬活动中还包含了其他多种宗教形式。

一、商州丧葬习俗中所包蕴的巫术、民间道教文化现象

巫术与民间道教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几乎已无所差别,这一点在丧葬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无论是丧葬与灵魂观念,还是墓葬所反映的阴间世界、墓地风水、墓穴朝向、墓葬祥瑞、葬法、葬式与种种避邪禁忌等均与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乡下,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阴阳师可以说是古代巫师的遗留、现代民间道士的变种。丧葬活动已成为他们糊口谋生、骗取钱财的重要机会。

在贾平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阴阳先生”出现,如《秦腔》中的中星他爹,《高老庄》中“铁笼镇的阴阳师”等。在乡下,这一职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人家红白喜丧事的具体日子都由他来选定,盖房、拱墓时负责相看风水、敲定方位。在《美穴地》一文中,贾平凹就抓住了“堪舆踏穴”这一极富典型意义的民俗事象,铺排开来写,以求反映出真实的民间社会生活,良莠混杂的民间众生相。全篇围绕着踏美穴、得美穴、占美穴来结构全篇,风水先生柳子言肩上常年挂个褡裢,内中装着罗盘。费尽千辛万苦,终于为姚家选到了佳穴,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遥指山峁远处河之对岸有一平梁为案,案左一峰如帽,案右一山若笔,案前相对两个石质圆峁一可作鼓一可作钗,此是喜庆出官之象。再观穴居靠后的坡峁,一起一伏大倾小跃活动摆摺屈曲悠扬势如浪涌,好个真龙形势,且四周八方龙奴从之,后者有送有托有乐,前者有朝有应有对,环抱过前有缠,奔走相揖有迎,方圆数百里地还没有见过此穴这等威风!淫浸在地理学问中的柳子言此一刻得意忘形,口若悬河,脚尖划出四角,钉下木楔。北角第一楔打不下去,刨开土看,土下竟有一楔,又下南角木楔,南角下又是木楔,四角如是。④

原来姚掌柜已请高手看过,让柳子言选穴,只是想测试是否“投合”,可见大户人家对墓地是何等重视。这段描写非常精彩。既写到了民间看风水的习俗,又涉及到了风水学知识,同时还刻画出了主顾姚掌柜贪得无厌、渴望世世代代永享荣华富贵的市侩嘴脸,以及风水先生柳子言在发现一处佳穴时那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之态。作者通过对有形的物质民俗生活相的描写,揭示了民间百姓的情感、愿望、思维方式等深层的精神世界。以有形见无形,显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佛教文化对商州丧葬习俗的渗入

佛教对我国民间丧葬习俗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转世再生”观念上。在我国原始初民的思想意识中,祖先的灵魂永存阴间,它虽然可以保佑子孙,但却不可能再投胎为人。因而在秦汉时期丧葬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厚葬,祭祖时也往往要上溯数代甚至数十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国的丧葬习俗中出现了许多佛教文化因子。

首先,人们认为人死后很快就会转世再生:

在清风街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人正常死亡的时候,二十四小时后灵魂投胎了,投胎的道口很多,以生前各自的修行,可能投胎成人,可能投胎成猪,可能是飞禽走兽和草木鱼虫,而横死的灵魂有气结,它不能进入投胎的道口,散兵游勇的,那就是孤魂野鬼。有气结的特征就是亡人眼睛合闭不了。⑤

夏天礼是因贩卖银元一事挨打丧命的,死后眼睛一直睁着。“多少人都揉过他的眼皮让能合闭,但夏天礼的眼睛就是合闭不上。”⑥看来,死不瞑目者是因为有气结。

基于佛教“人死后很快便转世再生”这样一种观念,我国民间的丧葬活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由厚葬转变为薄葬,这一风俗一直延续下来。随葬品也渐渐由实物转变为纸制品等替代。商州地区也保留了这一习俗。在《秦腔》中,夏天礼死后,家人专门扎制了“金山银山”,和泥捏出童男童女,童男身上挂“打家护院”的牌,童女身上挂“洗衣做饭”的牌。所有这些,均以纸制品替代。

佛教对我国丧葬习俗的影响还表现在“火葬”的流行上。僧侣死后实行火葬,其骨烬称为“舍利”。佛教传入后,汉民族中逐渐出现了火葬并一度极为流行。但在乡下这一葬俗始终未能得到普及,这似乎又与灵魂不灭论有极大关系。另外,佛教文化也影响到我国民间墓葬中使用的雕刻、绘画、砖纹、墓碑纹饰等,它是佛教艺术与我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三、儒家文化在商州丧葬习俗中的反映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虽不是宗教,但它却包含着神学的内容。首先,孔子承认“天命”的存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其次,孔子虽然轻视鬼神,“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但却非常看重祭祀,“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儒家尊重祭祀天神祖灵,意在通过祭祀祖先来培养后人的孝悌之心,且使其成为自己推行仁道教化的一种思想工具。曾子就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因而,在民间的丧葬习俗中,儒家文化主要表现为对“孝道”的强调。

在玄虎山,做儿子的对父母尽孝与否主要表现在三件事上,即要在老人还在世时准备好寿衣、寿棺和陵墓。“寿衣,少则五套,多到七套:衬衣,衫子,又衫子;再衫子,又再衫子,袍子,褂子。……一律要绸子,不能要缎子。绸子可以‘稠子’,‘缎子’则要断子”,“寿棺最好的是柏木,松木为次,杂木最下。顶体面的是八大块,即上盖八寸厚的木头两块,下底八寸的两块,两边各为两块,也是八寸厚。……合缝要严,水浸不进,流不出,然后漆染。漆还必须是生漆,漆外部还罢了,漆内部则要裹一层白土布,刷一层漆,再裹一层白土布,再刷一层漆,坚如铁壳,敲之铿锵价响”,“说到陵墓,那是死者的阴间门帘。穴位一定要选好,破土日一定要查旧皇历。然后决定什么人挖坑。……墓门面就是活人住屋的门楼,要有脊兽,要有飞榴之墙,要有雕饰,要画许多图案花纹,要书许多吉言祥语。拱砌完毕,封住墓门,留好气孔,在墓前墓后栽植柏树”,“做儿子的,为老爹老娘办好了这三件事,自身就完成了做儿子的孝道。做父母的眼看着儿子做了这三件大事,亦自感人生得意,将放心地慢慢老去。”⑦中国人的好面子从这点上就完全体现了出来,因为这些后事安排完全是做给活人来看的。

一直到今天,人们每到清明时节和鬼节(每年阴历的十月初一),都会上坟祭祀死者,给他们扫墓、烧纸钱送寒衣,这都是儒家孝道的体现。

显然,中国民间社会的丧葬习俗中杂糅了儒释道各种民间宗教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体现出浓厚的功利性、实用性。费孝通先生曾经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西方的宗教徒对于上帝是一种虔诚的皈依,而中国人的“信仰”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功利目的,“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⑧。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只是为了能从神灵那里得到回报。多神信仰,只是为了得到更大、更多的回报几率。广大民众的宗教信仰相比于精英分子的宗教信仰来说,有着更为强烈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无论是其宗教崇拜对象还是信仰动机,都表现出急切的现实诉求。他们并不在意神灵所属的宗教系统,只要对自己有用、有利,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叩拜、祈求它们,所以才会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乡民们并不企望通过信仰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而只是试图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另外,在神人之间进行沟通、起中介作用的民间道士、阴阳先生们也无不是以功利性的面目出现。按劳取酬,完事后各奔东西,甚至挖空心思算计百姓的钱财。在《商州》中,秃子为给女儿珍子看病,“打听到南三十里深山里有个阴阳先生,能捉鬼祛邪,他便去了。阴阳先生原来是一个跛子老汉,他听了秃子的诉说,开口要二十元,才能执事。……”⑨外乡人如此,街坊邻居也不例外。《秦腔》中,中星爹面无表情地对引生说:“我把话说在前面,得四色礼还得出钱。选日子是六元,定方位是八元,都涨了一元。”⑩可见,赚取钱财方是他们的本意,神灵反倒被利用为一种谋生的工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说:“中国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风水,符咒,拜祷……偌大的‘运命’,只要化一批钱或磕几个头,就改换得和注定的一笔大不相同了。……”⑪所以他说中国人“无特操”,都是“做戏的虚无党”。《高老庄》中蔡老黑带头修白塔,表面上是为了高老庄的风水,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竞选人大代表拉选票,乘机抹去数十万的贷款。《阿Q正传》中,阿Q因为调戏吴妈一事向赵家赔罪时,被要求购买了红香、烛等物件,并要请道士作法祛鬼,但后来敲诈来的这些钱物都被挪作了他用,可见赵四老爷也不过是在打着道教的旗号赚取世俗利益而已。

①② 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503页,第504页。

③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④ 贾平凹:《美穴地》,《贾平凹文集》(第7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

⑤⑥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第286页。

⑦ 贾平凹:《故里》,《贾平凹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5页。

⑧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0页。

⑨ 贾平凹:《商州》,《贾平凹文集》(第8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⑩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⑪ 鲁迅:《且介亭杂文·运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猜你喜欢
贾平凹习俗民间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西安这座城
月迹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