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情感相遇——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四首自然诗

2010-08-15 00:42赵晓凤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狄金森艾米莉敬畏

□赵晓凤(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本文系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第一批)“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01A441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女诗人。她一生离群索居,在园艺与诗艺的世界里以养花和写诗标识自身的存在。诗人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500多首描写自然的诗。自然可谓是她创作的源泉。诗人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天赋为我们展示了她眼中的自然:对人既慈爱友善,又充满敌意;既带给人愉悦与和谐,又给人以恐惧和伤害。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体味诗人对自然的体验与认识,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类与自然休戚相关、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一、环境生态危机与生态批评理论

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把人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将自然视为可征服的对象。对于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或正在造成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面对全球多处出现的水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生态失调现象,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究竟为何?该如何处理与自然及其他生物的关系,是依照“自然的主宰者”的欲求征服、改造自然还是作为自然中普通一员遵从自然的规律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在生态危机的语境下,20世纪70年代生态批评崛起于欧美。1978年,“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由威廉·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首次提出。他倡导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要具有生态视野。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和劳伦斯·布依尔(Lawrence Bruell)。前者为生态批评下的定义是“对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①;后者认为生态批评是“在一种献身环境运动实践精神指引下的对文学与环境关系的研究”②。他们同时以文学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可见,生态批评把文学放归大的整体世界,希望借助文学文本呼唤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③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艾米莉的自然诗

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转变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不仅具有物质的关联,还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被称为“生态潜意识”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潜沉在人类的记忆中,在特定的情境中会显露出来,例如人置身荒野时的敬畏、凝望星空时心灵的颤栗、春风拂面时的快意等。④生态批评家们认为,只有唤醒人与自然间这种深度情感,人才能有一种内在的趋力和回归自然的本能欲望,才能形成具有完整生命存在的主体,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中满溢了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

1.敬畏自然

在《“自然”,是我们所见》中,艾米莉·狄金森对“自然”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自然”,是我们所见——/午后的光景,山峦——/松鼠,野蜂,阴影——/自然,甚至,是乐园——/“自然”,是我们所闻——/大海的喧嚣,雷霆——/食米的鸟叫,蛩鸣——/自然,甚至是和声——/我们却无法说出——/要道出她的淳朴——/我们的智慧无能——⑤

究竟什么是“自然”?诗人让我们通过感官和直觉去感知。自然可以为我们所见:午后的光景、山峦、松鼠、野蜂、阴影、乐园;自然可以为我们所闻:食米鸟的鸣叫、大海的喧嚣、雷霆、蛩鸣、合声。然而,诗人提醒我们,尽管人们面对自然可以用心欣赏、驻足聆听,却无法道出其淳朴本真。在诗人眼里,自然是神秘的、无法言说的,是需要我们心怀敬畏和谦卑的。

在《井中弥漫着什么秘密》中,诗人怀着敬畏之心阐释自然的神秘和不可知:

井中弥漫着什么秘密!/水,来自异世的邻居——/栖居于罐/如此遥远。/他的极限无人曾见,/每次你总情愿/只看他玻璃的盖子——/如同深渊的脸皮!/小草似乎不怕,/我经常惊讶/对我所敬畏的/他站得如此之近却显得如此胆大。/也许他们有些关联,/莎草立于海的旁边/那里深不可测/他却不露胆怯——/但自然依旧陌生;/那些最赞美她的人/从未经过她闹鬼的房厅/也未曾使她的幽灵简明。/同情那些不识她者/且慢,遗憾/那些识她者,也离她愈近/便知她愈少。⑥

诗中,井中之水是来自神秘的异世。人们只看到它“如同深渊的脸皮”却无法窥见其极限;即使是那些赞美她、认识她的人也是“离她愈近,所知愈少”。然而,尽管自然神秘莫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诗人通过离井很近却无所畏惧的小草暗示我们,如果人类像小草一样固守自己的位置,不去侵犯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享受平静的生活,不会感到自然的可怕和死亡的恐惧。⑦

2.亲近自然

在《自然,最温柔的母亲》中,人与自然情感的亲密、和谐被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是最温柔的母亲,/对孩子极具耐心——/孱弱的,任性的——/她的教诲同样温和——/森林里——山冈上——/止住跳跃的松鼠——或喧闹的鸟儿/可以听到有人在——/在这晴朗的夏日午后——她的话语多么美好——/还有她的家人,聚会——/太阳下山时——/她的声音停留在小径上/惹得最小的蟋蟀/和那最不起眼的花儿——/也怯怯地祈祷着/孩子们入睡时——/她尽可能持久离开/只留些微光——/然后,她在空中俯身——/满怀深情与关爱——/将金色的手指贴在唇上——/叫一切静默——⑧

诗人将自然描绘成既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对所有孩子都一样耐心的“慈母”。这位“母亲”用温柔的话语激励着孱弱害羞的蟋蟀和小花。即便对那些最任性、最鲁莽的小鸟,她的训诫也是温和的。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进入梦乡“,母亲”带着无限的关爱凝视着万事万物安然入睡,唯恐任何一点轻微的声响打扰了“孩子们”的美梦。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世界是如此安详,如此充满温情。

3.尊重生命

生态批评以万事万物息息相关这一生态学第一法则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的文化与周围的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自然环境是不能割裂的整体。生态思想家艾伯特·施韦策(Albert Schweitzer)指出:“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⑨虽然狄金森的诗歌中没有出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直白抨击,诗人主张人与自然间万物是主体间平等关系的生态意识却处处可见。在《蜜蜂对我毫不畏惧》中,诗人这样吟唱:“蜜蜂对我毫不畏惧。/我熟识那些蝴蝶。/丛林中美丽的居民/待我都十分亲切——/我来时溪流笑声更亮——/清风嬉戏更加狂放;/为什么你的白银使我目迷。/哦,夏日的阳光?”⑩

狄金森认为,蜜蜂并不怕“我”;蝴蝶和“我”熟识;清风和溪流见了“我”就像见了老友一样愉悦地欢笑、嬉戏。蜜蜂、蝴蝶、溪流、清风、夏天的阳光都和诗人一样充满了生命的光彩。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尊重突显了人类生命与自然中所有生命和事物的同一。由此可见,狄金森不仅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着自然,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共同体中平等地对待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诗人认为,既然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就应与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是平等的,理应将他们视为人类的伴侣和朋友。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凭借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物质生活。然而,由于忽视自然的承受力,人类的行为造成了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被改变。生态批评通过考察自然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批判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熟视无睹,期待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读者在品味文字美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凭借诗歌诠释了她对自然的体验与认知:对自然的敬畏、亲近和尊重使人的心灵得以丰富和充盈。人与自然在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实现了情感的相遇、碰撞和交融,促使着读者去改变对自然的认知,从而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① 吴笛.绿色探索语境下的生态批评[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② 韦清琦,袁霞.生态批评:定义,发展趋向及在中国的接受[J].译林,2008:(01).

③ 马菡.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生态美[J].作家杂志,2009:(07).

④ 秦春.生态批评:寻求心灵的皈依广西社会科学[J].2009:(01).

⑤⑥⑧⑩ [美]狄金森.狄金森抒情诗选[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⑦ 刘朝晖.生态批评之光下的艾米莉狄金森[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⑨ 转引自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1).

猜你喜欢
狄金森艾米莉敬畏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如果想起就是忘记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天鹅的前身是鹌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