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内涵

2010-08-15 00:42王运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郑州450013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思乡诗经乡愁

□王运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郑州 450013)

诗歌是吟咏性情为主的文体,抒情是乡愁诗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内涵有明确的情感指向。何谓乡愁?抒情主体首先要表现为与故乡的疏离状态,这种疏离包含身体上与心理上的。然后产生其找寻家园的冲动,主要表现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回归之念,以及漂泊在外的羁旅情怀,乃至对政治意义上的故乡的皈依和对文化意义上的故乡的向往。本文论及的乡愁不仅仅是寻找家园的冲动、思念家乡的亲人,更有一种“文化寻根”或者“精神皈依”的指向,抒情对象包含与故乡相关联或者引起诗人对故乡产生某种想象的人、事、物。

一、“风”、“骚”中乡愁诗的情感内涵

乡愁诗创作是典型的“为情造文”,少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作之文。对中国古人而言,乡愁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离乡之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在乡愁诗创作中多表现为对乡国地域的歌颂、怀念以及对从事建设乡国的政治活动的莫大热情。在相对原始的农耕社会中,古人作品的乡土之情表现在诗歌中比兴物多为山川河流、花草虫鱼等,如农业生活诗和农业祭祀诗的创作、战争徭役诗中对故土家人的怀恋、对破坏稳定的农业生活的战争的怨恨等,这一点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四言诗时代的《诗经》是乡愁诗的肇始和奠基,其朴素诚挚的乡愁带有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农耕时代的劳动群众和下层官吏离乡背井地去服劳役、兵役时,或因战乱、自然灾害而流落他乡时,常常念及家乡的农事,从心底萌发出对故土的怀恋。据笔者统计,《诗经》中的乡愁诗约有50首。它们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真实地记录了周代先民的质朴乡愁,饱含对家园旧邦的具体情感指向,体现浓郁的血缘伦理观念。情感内涵具有周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既有因战争、徭役被迫离开家乡的劳动人民发出的思乡呐喊,也有官卑位低的小吏对于为王事在外奔波不能回到家乡而产生的思乡念亲之情。《诗经》中描写家庭生活、表现家庭成员间深厚情感的乡愁诗多哀而不伤,如写夫妻之情是“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愿言思伯,使我心 ”(《卫风·伯兮》);写战士思家是从“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小雅·采薇》)。

《诗经》时代的乡愁诗,对父母的依恋是最大主题。父母是农耕家庭中的核心,离家之人念念在兹,如写母子之情的有“出则衔恤,入则靡至”(《诗经·小雅·蓼莪》)。对父母的无限眷恋和依偎,也是对乡土家园的认同。如《小雅·四牡》的主人公是一位受王命派遣、长期出使外地的使臣,他自抒其思家之情道:“岂不怀归?王事靡 ,我心伤悲。……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纵使如《唐风·鸨羽》中服役在外的庄稼汉,内心仍抛不下对父母的挂念,只不过他所挂念的更为具体,是父母的衣食:“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屈原的乡愁诗所体现的朴素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是对《诗经》时代乡愁诗继承与发展的典范。屈原被放逐后创作了大量贬谪乡愁诗,与《诗经》中征夫戍卒想念故乡不同,屈原《楚辞》中的乡愁诗是乡愁政治化的升华。他将家国兴亡、社会群体命运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一并写入,这使得他的贬谪乡愁诗既有朴素的思乡之情,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不忍离开故土;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深情,怀着“上下求索”的理想,为之游历奔波。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表现在《九章·哀郢》中“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的直抒胸臆,也表现在“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艺术类比。屈原的乡愁诗常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情境中,在去与留的矛盾心态中表现一种悲切流连、抑郁踌躇的思绪,如《离骚》的结尾部分。《楚辞》的乡愁并不局限于一己的故土之思和个人的骨肉亲情,还赋予故乡更为广泛的政治上的意义,从而由对自己亲人的血缘亲情和家乡故土的挚爱升华为一种强烈的爱民族爱国家的情结,最终使得乡愁具有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

二、汉魏时代乡愁诗的情感内涵

汉代乡愁诗的内容多写游宦求学中的乡思,思想内涵有所变化。从汉代开始,文人多为求学求仕而远离家乡,自然会产生浓烈的思乡之情。社会剧变的建安时期,文人内心深处济世安民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情被唤醒,折射到诗中便是多反映社会动乱,交通不便,有家归不得,或无家可归等主题。汉末社会动荡,战乱、瘟疫、饥荒等造成大量人口迁徙流离,更多的人们在颠沛流离中思念家乡。汉末乡愁诗与前面的乡愁诗相比,血缘之情淡化了,男女恋情上升为主要的抒发对象。《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乡的对象更多的是妻子,夫妻情爱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思乡和怀内、乡情和男女爱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作者在饱尝求仕的艰难中,在政治理想和爱情生活的双重失落中,对家中妻子空房独守的悲哀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所以在乡愁诗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对妻子的思念融入其中,使乡愁的表达更加深婉细致。

汉代太学和私学的空前发展对汉代诗人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刺激了文人求学求仕的热情,使得大量的学子背井离乡涌入长安。人生地不熟的异乡遭遇,负笈求学的艰难困苦,仕途前路的生死未卜,必然激发诗人浓浓的乡愁。烽火连三月的日子,何人不起故园情?因此,王粲《登楼赋》中的乡愁凄楚而强烈:“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雍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思念家乡的无限乡愁,思念北方中原的深沉忧民之思,使他的乡愁诗情感饱满、真实感人。

生逢乱世的乡愁,越发凸显亲情的珍贵,彰显游子思归的强烈。即便是一代枭雄曹操,一生戎马生涯,胸怀天下,也对故乡每每难以忘怀,思乡情浓之时,不由得吟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狐死必首丘,故乡安可忘”(《却东西门行》)。归乡而不得时,心中悲苦之极,几可“顾影自怜”,“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乡愁诗的情感内涵

魏晋南北朝乡愁诗体现出个人情感表达与时代特色结合趋向。两晋南北朝乡愁主题基本上没有超出先秦汉魏思乡诗所拓展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的还是游宦羁旅和边塞征人的思乡情感。如陆机的《拟古诗》中的《拟明月何皎皎》、《拟涉江采芙蓉》,其他如潘岳的《河阳县作诗二首》、《在怀县作诗二首》都是叙述自己的经历,通过季节的变化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表达对家人的怀念。西晋张翰为宦在外,见秋风起而动莼鲈之思,遂辞官还乡。一阵秋风竟有如此魔力,乡愁尽在风里。其他像陆机的《赠尚书郎顾彦先》、湛方生的《怀归谣》、陆冲的《杂诗二首》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好的乡愁诗。

在梁陈诗人的笔下,像《关山月》、《胡笳曲》、《雨雪曲》、《陇头水》等乐府题目几乎成为专写边塞乡恋的固定题目,在情感的表达上也继续保持汉末以来乡情和爱情的融合。而庾信寄身北朝、终身未归的经历,及其所表达的羁留北方的“乡关之思”,是“分裂时代才有的特殊人生”。他承受着亡国、羁旅带来的双重心理压力,不断地反思人生、缅怀故国,想念故主。文人虚拟边塞将士抒发乡愁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涵之一,诗人站在戍边战士的立场上,想战士之所想,言战士之所欲言,以自己的心理来揣测战士之思而抒写乡情。这些边塞乡愁诗中既没有《诗经》中征夫情感中的农耕生活色彩,也没有军幕文士乡恋的功业未就之愁、岁月蹉跎之恨,只是一种对朦胧故乡和家中妻子的强烈思念,情感单纯真挚。

东汉至魏晋时期,大量诗人进行乡愁诗创作,在数量上超过了《诗经》时代,诗化语言也从四言为主向五言为主转变,诗句承载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之后的隋代在乡愁诗创作上仅是一种过渡,为古代乡愁诗创作的第三次高峰铺垫。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游子乡愁的抒发别致动人。杨炯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也写得壮怀激烈。这都为唐代乡愁诗抒发征夫戍卒的思乡之音,表达离家远游的羁旅生涯,从情感基调上作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唐以前的乡愁诗为唐代乡愁诗在内容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唐以前乡愁诗的抒情主体由《诗经》时代的平民转变为士子文人,思念的对象也由对父母的关注转为对夫妻感情的重视。唐代以前乡愁诗既有征夫戍卒的思乡之情,又有仕途困顿的诗人在贬谪流放等状态下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还有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特殊政治背景下所产生的思恋祖国的沉痛之音。随着唐以前乡愁诗情感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深化,艺术上不断地走向成熟,为唐代乡愁诗大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王运涛.中国经典文学传承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6(5):121-123.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3.

猜你喜欢
思乡诗经乡愁
昭君思乡
乡愁
乡愁
思乡
诗经
九月的乡愁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思乡与蛋白酶
本期主题: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