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物——沙僧形象新论

2010-08-15 00:42连晓峰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056001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沙僧调和

□杨 力 连晓峰(邯郸学院中文系, 河北 邯郸 056001)

《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中数沙僧最不引人注意。论资排辈,他排名最后。吴承恩在构思主要人物形象体系时,将他安排在取经队伍的次要位置上,用墨最少。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三个熠熠生辉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已获得公认,唯独沙僧,论及者少且其中否定者居多,有人认为沙僧“缺乏个性”,是一个既包含中华民族普通民众的优秀品质又有奴性的人物。①或者认为沙僧是一个只知恭顺、奴化倾向严重的人物。②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沙僧毫无个性就是个性。实际上,一旦我们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立足于整体角度去深掘其形象内涵,就会发现,沙僧形象并非可有可无,他不仅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典型人物,而且还是作品主要人物当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早在明朝,就有凌濛初评价《西游记》“:据其所载,师徒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摹索,亦知其出自何人。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③可见明代小说家就已对师徒四人的性格刻画做了肯定。笔者认为,在取经道路上,沙僧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君子形象。

一、“和而不同”的含义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本意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致响应的回应。由这个本意,又引申出“和”的各种含义;所谓“同”,《说文解字》认为其本意是“合会也,从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其解释为“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即口里说的都是“重复”的话,或者“重复”的意思。不同,也就是不一样。对“和而不同”的含义,孔门后学有自己的理解。何晏《集解》认为,孔子这句话就是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可见何晏基本上是从为人操守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可以与他身边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任何事情都会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对待任何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能与别人一致,但与周围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可见“和而不同”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君子应该达到的修养境界。在《西游记》的取经队伍中,沙僧就是一个既能与其他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别人对取经事业产生畏惧思想甚至想做逃兵时又绝不妥协的“外圆内方”的一个君子。那么,沙僧“和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和而不同”的原因

我们知道,“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儒家衡量君子与小人为人处世的一个标准。沙僧“和而不同”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强烈的功利目的是决定沙僧性格上“和而不同”的主观因素。第八回沙僧一出场就表现出对自己前途的密切关注。观音菩萨奉旨寻找取经人,一路上收归悟空、悟能和悟净。孙悟空皈依佛法是迫于残酷现实选择的权宜之计,从他后来藐视佛法的行为可以为证;八戒对菩萨的苦口婆心,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以为然;只有沙僧“连声诺诺”,不无担忧地询问菩萨:“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可见,拜唐僧取真经、修成正果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沙僧本是天上的“卷帘大将”,仅因犯了“失手打碎玻璃盏”这样微不足道的过失便被贬下凡间,还遭受飞剑穿肋之罪。一心想要再度成仙成为沙僧性格世界的支点,如果说,无欲则刚的话,那么有欲有求的沙僧必然会千方百计促使取经事业能够成功。为了达到修成正果的目的,他会竭力与取经队伍的其他成员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在其他人对取经大业产生动摇时,他绝不随声附和,意志之坚定,犹在师父唐僧之上。可见,早日重返仙界的目的成为沙僧“和而不同”性格的主观因素。

其次,在取经队伍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决定沙僧性格上“和而不同”的客观因素。在取经队伍中,沙僧的资历最浅,地位最低。他的责任就是平时照顾唐僧的饮食起居,牵马挑担。一旦与妖怪发生冲突,则需要保护师父,看守行李,有时也会直接参与战斗。虽然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许多读者会认为沙僧这个形象就像没有性格的空灵人,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其实,如果深入文本解读沙僧这个形象,我们会发现,沙僧在取经队伍中尽管地位不高,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调和师徒间的矛盾。对此,张静二先生在《论沙僧》中提出,唐僧师徒四人都是和尚,惟独只有沙僧一人被称为沙和尚,是由于沙僧“被委以‘和事佬’的任务,去排解取经人之间的纠纷”④。张先生还运用五行相克的观点指出“在取经人当中,唐僧配水,悟空配金配火,八戒配木,而沙僧配土”⑤。作者这样安排的含义之一就是为了“以土来协调五行间的关系,尤其是搀和水火的冲突”⑥。众所周知,耳软心活人妖不辨的唐僧与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悟空之间的矛盾几乎贯穿取经整个过程,有时双方矛盾几乎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在取经队伍中地位最低,人微言轻的沙僧要想完成“和事佬”的任务,平时必须以和为贵,与师父师兄保持和谐的关系,关键时刻(取经队伍中有人提出散伙时)则需坚持原则,绝不随波逐流。可见,在取经队伍中无足轻重的地位与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决定沙僧性格上“和而不同”的客观因素。

三、“和而不同”的表现

西天取经路迢迢十万八千里,经历了十四个春夏秋冬,在这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取经道路上,沙僧的“和而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多数情况下,沙僧在取经队伍中都是表现出“和”的一面。他与取经队伍中其他成员不仅保持了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且还会调和师徒间的矛盾。在“号山逢怪”一难里,红孩儿两次变作红云,想捉住唐僧。悟空一会儿将唐僧推下马,说是有妖怪,一会儿又将唐僧扶上马,说是过路的妖怪。唐僧大怒,误认为悟空在捉弄人,恨恨的要念“紧箍儿咒”,就是多亏沙僧苦苦相劝方才作罢。这是他调和水火的一个例子。可见,取经队伍中最尊敬爱护悟空的正是沙僧。但当悟空暴躁时他也常会以柔克刚。例如,在“镇海寺心猿知怪”一难里,唐僧被无底洞女妖抓走,悟空要大怒,扬言要打杀两个师弟。结果,是沙僧苦苦哀求,讲了一番“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道理,才使得悟空回心转意,师兄弟三人也才同心合力去搭救唐僧。这些例子都证明了沙僧确实是时时在负起调和的职责。

当然,要想调和师徒间的矛盾,一个必须具备的前提就是要与其他成员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为了完成取经大业,使师徒四人同心同德,沙僧在与其他人相处时,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顺从别人的意见。例如,师徒四人离开盘丝洞后,来到一座庙宇前,八戒主张进去看看,沙僧马上随声附和。当他们来到比丘国时,唐僧要进城打探消息,沙僧马上表示赞同。沙僧的这种顺从的态度,表现了他对别人的尊重、谅解与体贴,化解了许多不必要的争执,对保持取经队伍的和谐稳定,功不可没。

其次,在少数情况下,沙僧在取经队伍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另一面。在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上,取经人难免会产生退却之意。众所周知,取经队伍中最爱提散伙的是八戒。只要稍遇艰险,八戒便会打退堂鼓,希望依旧回高家庄当他的女婿。如果没有那道“金箍”的束缚,神通广大的悟空只怕早就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美猴王了。就连师父唐僧也因旅途劳顿,妖魔横行等各种因素而产生犹豫疑虑。一次,唐僧在镇海寺里病了三天,自觉病体沉重,便打算修书,让悟空送到长安“起奏当今别遣人”。当取经队伍其他成员因为种种原因而心生退意之时,沙僧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好言安慰、勉励同伴,以一片诚意感动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例如,在“号山逢怪”一难里,悟空因唐僧被妖怪红孩儿抓走,气急之下提出散伙,八戒立即表示赞同,弹起回高家庄的老调。只有沙僧“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讲了一番大家都是受菩萨点化,共保唐僧西天取经,应该有始有终的道理。终于感动了悟空与八戒回心转意,大家同去搭救师父。

由此可见,尽管平时的沙僧是一个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似乎没有任何主见的“和事佬”形象,但沙僧绝不是一个“和而又同”外圆内也圆的佞幸小人,关键时刻他能够坚持原则。我们知道,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成功的。“取经队伍的内部冲突这条线索,在全书主要服务于孙悟空与天庭神权统治者神佛及其在凡间的代理人———神魔之间的矛盾冲突,虽为次要矛盾,对塑造四人性格却至关重要。”⑦在取经队伍内部发生冲突甚至会威胁到取经大业的时刻,沙僧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动摇妥协,显示出沙僧拜佛求经的耿耿忠心。正如黑格尔所说:“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⑧

不可否认,在取经队伍内部发生冲突时,沙僧并不总是一个成功的调和者。“沙僧对取经集团内部矛盾曾起到调解作用,促进了取经集团的团结,但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却又常常缄口不言,明哲保身。”⑨其实,沙僧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菩萨点化过,师父不能得罪;悟空神通广大,不敢得罪。于是,在唐僧驱赶悟空时,自知人微言轻的沙僧选择了沉默。但随后取经队伍所遇的凶险处境使沙僧对悟空在取经道路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清醒的认识。逐渐开始调和二人间的矛盾。另外,我们知道,冲突是小说的生命。如果沙僧每次都能够成功的调和师徒间的矛盾,就会大大降低作品的戏剧冲突,也会影响到作品的生命力。

在十万八千里的漫长旅途,十四个寒暑交替中,沙僧无怨无悔,不屈不挠,为维护取经队伍的稳定,实现取经大业,做出了贡献。正如张静二先生所说:“三藏是指标,悟空是一股前冲力,八戒是一股离心力,而沙僧则是一股向心力,表现了高度的团队精神。”⑩俗话说,“实处易,虚处难”,把一个次要的陪衬人物塑造为典型形象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作者为我们成功塑造的沙僧形象,增添了悟空等主要形象的艺术魅力。《西游记》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其中沙僧形象塑造的成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① 伍林光.美德与奴性的结合[J].娄底师专学报,2004,(04):36-37.

②⑨ 曹炳建.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01):127-140,129.

③ 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07):214.

④⑤⑥⑩ 张静二.论沙僧[J].选自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04,204,204,214.

⑦ 单良.试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塑造[J].中山大学学报,1998,(03):60.

⑧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8.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沙僧调和
调和
我看沙僧
《大调和·亚细亚文化研究号》十月号封面
浅谈《西游记》中沙僧的大局观
沙僧套路最深?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漫画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