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田到浪迹——梁章钜笔记《归田琐记》与《浪迹丛谈》评述

2010-08-15 00:42欧阳少鸣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25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笔记

□欧阳少鸣(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 350025)

笔记因其所蕴含的文化习俗、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政事人物等丰富的资料而成为了解、研究社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成为可资欣赏的美文。清代笔记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历史琐闻类笔记的内容更为充实多样,考辨类的笔记在数量和质量上更是超越了前代,因而清代被学界公认为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梁章钜及其笔记创作在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第二年英舰陷虎门。时任广西巡抚的梁章钜“闻广东英夷滋事,带兵至梧州府防堵……奉旨选将调兵送炮,协济东省……”②严阵以待,积极抗英。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梁章钜奉调江苏巡抚,甫就任即带兵赴上海县防堵,协同爱国将领陈化成训练士卒,部署防务。是年八月,英军再度进犯,浙江镇海、宁波等重镇失陷,时为两江总督的裕谦兵败自杀,梁章钜奉旨兼署两江总督,随即又受命回苏州,办理后路粮台。梁章钜“昼理简书,夜则出巡城厢内外”③,终因劳累过度,眩晕之疾复作,十一月专摺陈请开缺调理。至此,梁章钜以六十七岁的高龄结束了仕宦生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为老家福州有沦陷之险,士民惶惑,引疾告归的梁章钜只得于是年六月辗转抵福建浦城,在《归田琐记》开卷第一条“归田”中他是这样记写的:“以疾引退,则并不但无田可归,竟至有家而不能归。回首双塔三山,如同天上,因侨居浦城,养疴无事,就近所闻见,铺叙成书。”④《归田琐记》的写作前后历时三年,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年底完成。以“归田”一词名书,最著名者为宋朝欧阳修之《归田录》,梁章钜沿用其名,其创作主旨和目的则有所不同,“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是其选材、写作之依据,“虽历千年而莫之或废也”,则是其创作之意图,与欧阳修《归田录》的“纪朝廷旧事,及士大夫谐谑之言”⑤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梁章钜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先后辗转杭州、扬州等地,最后就养于温州。三年间居无定所,其行迹与“浪迹”无异,但素喜著述的梁章钜虽浪迹天涯,仍以古稀之年,笔耕不辍。其间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冬完成《浪迹丛谈》,次年(1848年)完成《浪迹续谈》,而《浪迹三谈》只完成了六卷。关于此书的创作缘由,梁章钜以有感于杜甫“近侍即今虽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的诗句,自己是“惟有家而不能归,不得已而近于浪迹”,并以“浪迹”名其书,“浪迹”是存其实,“丛谈”则犹如琐记,是言其体制特点。⑥

这两部笔记的创作时间前后累计长达六年,前后相连,在梁章钜众多的笔记中,这两部笔记体例相同,内容相似。《归田琐记》一书共分八卷,前三卷主要记叙扬州名物,叙写古今人物、方志医药、碑帖典制以及书札家传、生活琐事等。后五卷则专记清朝前期遗闻轶事、读书论艺,并附晚年日记。《浪迹丛谈》多记清中晚期的时事、人物、典章制度、艺文评判、史事考辨,兼记扬州名胜与掌故,而对官制与兵制记载尤详,所记均有依据,翔实足信。《浪迹续谈》内容大致与前书相似,多记杭州、温州、苏州诸地名胜、风俗、物产,以及明清时的戏剧、小说的遗闻旧事,时事内容稍少。《浪迹三谈》多杂记古书文字讹误以及古代方物、饮食、年号等。纵览《归田琐记》与《浪迹》三谈这两部笔记,其内容包罗广泛,国计民生、军政要事、典章制度、经史议论以及风土人情、园林佳胜、里巷习俗等等,靡不涉及;从类别来看,也涵盖了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两大类。

这两部笔记之所以在浩如烟海的清代笔记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则在于其内容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翔实可信,能够还原现实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生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情况,从而体现了清人笔记之价值和特色。

首先,这两部约40万字的笔记保存了大量的史实与时事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和时代风云,历来为研究者所珍重。同时在反映历史风云的同时,梁章钜在文字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着相当典型的代表性。184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可谓是风云激荡、内忧外患交相迭起,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这个封建大厦即将倾倒,历史进程进入了转型期。尽管此时乾嘉学风的影响余绪犹存,尽管梁章钜本人也浸染其间,虽已老迈、退出官场,但身逢乱世且亲身经历感受着时代的苦涩风雨,因此,创作于此一时期的这两部著作,时代的风云、社会的波澜、作者的情感还是自然地涌向笔端。

如梁章钜在创作《归田琐记》时,其目的并非是出于山居无聊而以写作以消遣,他在该书首条“归田”中即言:“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虽小说家亦然,要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故虽历千百年而莫之或废也。”翻阅《归田琐记》,不难看出,梁章钜的“备劝惩、砭俗情”这个写作意图在其笔记创作中体现得相当充分,梁章钜的笔记,总体上来看,还是受乾嘉学风的影响较深,还是沿着析陈名物,辑录典故之路,而少语天下生息存亡。但是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各种社会思潮或孕育,或兴起,大清帝国更是内忧外患交相迭起,封建大厦将倾,在这个历史的转型时期,梁章钜不能不有所感受,在其笔记中也不可能没有体现。如对当时的马头、江口、大钱的评议,而“戒停葬”、“厚殓”、“锢婢”诸条,则昭示着作者身退而心未息,是为了“济时警俗”而发的,昭示着他仍然关心着时务,批评着世俗。而“致刘次白抚部鸿翔书”与“炮说”等诸条,更可看出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即便浪迹天涯,内心深处尚存的一丝温热,关注着时政,关注着天下存亡讯息。

其次,所记写足以广见闻。这两部笔记的题材涉及面相当广,内容翔实,文笔质朴,足以广见闻、备参考、裨参读。这两部笔记中所记的黄道周、洪承畴、李光地、鳌拜、隆科多、年羹尧、胡中藻、和、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的记述,不仅可备史助,也可增加对这些历史人物认识的立体感知,增加对当时历史状况的认识。这些人物,虽进退有别,但在梁章钜的笔下,亦为信传。由于梁章钜距这些人物生活的年代并不久远,有些人物与之还是师生关系,或是同朝为官,因此写来文字极为生动传神。这些篇章中,有不少处都引用了奏稿御批等材料,是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归田琐记》卷四中记南明首辅黄道周的“黄忠端公”条,虽为转述文字,但却讲述了二百多年来人所忌谈的抗清志士的事迹,这篇文字不仅是一篇对记载对象写貌传神的佳作,也是为后世扬气节、立典范的范文。两部笔记中对一些小说、戏曲、世间俗事如铸钱、开矿、武备和各地民风民俗等的记录,不仅可补正史之不足,还可还原历史现实的多元性。在《浪迹丛谈》卷四中所介绍的翰林院、大学士、学士缘起等,对清代典制的研究多有裨益,其于官制、兵制、谥法、封爵等的叙述、记载,均有依据,翔实而足信。笔记中所涉及到的对方药、各地各类习俗、酒食的介绍,更是有助于清代各地民俗、风情的了解和研究。

第三,展现了清代笔记的风格特征。这两部堪称梁章钜代表作的笔记,从其写作风格特征来看,最典型的就是学者化之笔。梁章钜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乾嘉学派大行其道,其学风风靡学界之时,梁章钜年轻时即深受著名的经学家、后来成为其岳父的郑光策影响,梁章钜入仕后所交游者亦多为乾嘉学风的鼓吹者和践行者,如纪昀、阮元、贺长龄、陶澍、魏源、龚自珍等辈。在梁章钜的著作中,《论语集注旁证》、《孟子集注旁证》、《夏小正经传通释》、《仓颉篇校正》等均属于乾嘉学派风格的著述。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梁章钜在其笔记内容取材上、语言文字上、叙述方式上,都打上了浓厚的乾嘉学风的烙印。

在记述内容和取材上,这两部笔记多以文人学者的趣味为取舍的标准,体现文人的博学儒雅的习性。浏览两书,即可看出,内容题材多记当朝朝廷之轶事,士大夫的诙谐之言,更涉及典章制度、碑帖书板、草木虫鱼、医方书札、园林坊巷等;而对传统的历史琐闻、遗闻轶事、科第遭际、名物考订等的记载,也是当时文士所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虚构之成分,无臆测之语言,文字涉及到现实与现状的,则如实描摹;涉及到历史因素的,则穿插掌故传闻、考证辨析、兴衰变故,力求展现出所叙对象的历史变迁过程和本来的面貌,做到信而有征,言而有据。

在写作手法上,梁章钜则将属于学术范畴的考据之笔的手法在写作过程中广泛应用。他在《归田琐记》卷一“归田”条中即明言:“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虽小说家亦然,要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纵观这两部笔记,在记述时事、人物事迹、典章制度及各地名胜掌故时,几乎都旁及考订、辨析,并广征博引。这种方法的应用,虽能增加内容的史实感,但造成了内容的驳杂和琐碎,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艺术性与感染力。人们看不到作者恣意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刻意的藻饰。在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行文方面,不仅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而且还淡化情节这一要素,文章中的人物只呈平面状态,也少有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凡此种种,文章虽然信而有征,却是以削弱美学价值为代价的。

第四,两部笔记展现了梁章钜的博采众长、较为开明的文艺思想。梁章钜一生于文艺兴趣广泛,诗文自不待言,传统文人喜好的琴棋书画与市井民众所喜好的戏曲小说,他都兼收并蓄,无所不窥,并每有真知灼见。在这两部笔记中,涉及到这方面的篇什就有约80篇,其中琴棋书画及鉴赏类的有45篇,涉及到戏曲小说的有35篇。这些篇章,或是叙述题材之由来,或是考证本事之始末,在一些篇章的叙述考证过程中,间或阐述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其中《浪迹三谈》中的“观弈轩杂录”一则,辑录了约60则与弈棋有关的史料故事,可视为一部形象的棋史,表现了梁章钜极为渊博的知识。

从这些篇什的内容来看,梁章钜并不是一味地死守住传统的文艺样式与见解,而是兼收并蓄,欣赏面极广。既能以考辨的方法去探究戏曲小说的本事,如《浪迹续谈》卷六“秋香”等则,也能从艺术的层面去感悟作品的真谛。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六的“看戏”条中,引龚小峰之语曰:“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对此深表赞同,以为“得之”。在随后的一则“苏秦激张仪”中,梁章钜正面对此表述道:“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良不虚也。”能把看戏与读书等同看待,在传统文艺思想还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石破天惊之语。

此外在《浪迹丛谈》卷十中还有诗话22则。这几则诗话与梁章钜所著的大量诗话著作相比,虽只是九牛一毛,其中也不乏可观之处,《浪迹丛谈》卷十“太白诗”条云:“客有语余曰:‘太白《早发白帝城》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考《水经注》,瞿塘峡多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然则白诗误。’余曰:‘此考据固精,然诗家则不应如此论也。’”深受乾嘉学风影响的梁章钜道出此语,实属不易,梁章钜明确指出,诗歌创作与考据不同,诗歌有自身的艺术特性与规律,不能斤斤计较,拘泥事实。

笔记向来被视为小道和自我遣兴之作,少为人们重视与研究,如梁章钜这样丰产而又成就卓越的笔记作家,是应该认真研究其作品的价值、成就与特点,并在文化史上给予应有的地位。

①林则徐:《梁章钜墓志铭》,见闵尔昌:《碑传集补》卷14,上海书店,1988年4月版。

② 梁章钜:《退庵自订年谱》,见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1版。

③④⑤ 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一“归舟”,见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1版。

⑥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一“浪迹”,见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

[1]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1版。

[2]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

[3]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5]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笔记
甘南笔记
The Handsome and Deformed Leg
学霸笔记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江上日暮笔记
小新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山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