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繁漪的悲剧根源和现实意义

2010-08-15 00:42杨思范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5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1112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繁漪周萍周朴园

□杨思范(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5;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1112)

作为《雷雨》这部剧整个悲剧的灵魂,繁漪被曹禺先生称为“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她敢爱敢恨、与命运抗争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繁漪一直以来就受到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对这个形象及其性格也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她是可爱的,既有旧式女性的保守和温顺,又有新时代女性的果敢和智慧,全身上下都流着热情的血。只是,不公的命运让她生在了那个时代,嫁进了周家,连原本美丽的心灵都受到了压抑和扭曲,以至最后一步步地走向了悲剧。

一、繁漪的悲剧根源

(一)社会根源

1.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她嫁给周朴园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所以说,包办婚姻是她悲剧命运的起因。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高度男权制,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在爱情里,女人就是弱者,依附于男人而生存。一个没有恋爱自主权利的女孩,还没有体会过爱人的滋味,就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做一个与自己以前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男人的妻子,她的心情是复杂的,虽然爱情和家庭都让她新奇和向往,但同时也会有些遗憾和恐慌。命运弄人,丈夫——周朴园凶横而又强权,“他说一句就是一句的”,在周公馆里,繁漪失去了自由,没有爱情,一直饱受他的压抑和折磨,所以,更谈不上生活幸福,她精神上受到了摧残,在无爱的婚姻里渐渐被磨成了一个石头样的人,“安安静静地等死”。

虽然,繁漪已经尝到了包办婚姻的苦,她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令人同情,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他的选择大加阻挠,并提醒他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她仍在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可以看出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的、妥协的因素,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2.经济上的不独立

繁漪的不幸还与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经济上的不独立直接导致了她人格的不独立。自从嫁入周公馆后,她与外界的联系就渐渐减少,在家里做起了“阔太太”,在经济上依附于周朴园。尽管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反抗,但却从没想过与骗了她18年的周朴园彻底决裂,也没想过以独立的意志一个人逃脱这令人窒息的牢狱,寻找新的出路。也正是因为经济的不独立,她只能在家里呆着,时间久了,对爱最基本的判断力也就减弱了。当她需要一个人来依赖时,阴差阳错的,周萍出现了,她以为这就是自己盼望已久的爱,以至于她为一份不值得的爱丧失了心智,在爱情里面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酿下了大错。

(二)人性根源

1.人性的自私

周朴园是自私的。心里惦记着曾经爱过的女人,但又娶回另外一个人,仅仅是作为自己展示家庭完美而有序的工具,没有爱情,没有温暖,给她的只有空洞和绝望,将她置之于冰冷的周公馆里,不理不问。就是在这样一个压抑又没有自由的空间里,繁漪开始了从文弱顺从到果敢阴鸷的转变。

周萍是自私的。他像他父亲一样冷酷和自私,激情过后他害怕了,于是他开始逃避,寻求一切可以“拯救”自己的方法,不仅在酒精中麻痹自己,还在四凤身上寻找自己需要的“青春”和“美”。可是,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繁漪的感受,他拒绝回忆和她在一起的一切事情,从骨子里抗拒她,当繁漪向他哀求,表达自己的心愿时,他大叫“你是我想不到的一个怪物”、“你真是一个疯子”。如果说是周朴园让繁漪开始变得阴鸷,那么他就加剧了这种转变,就是他的绝情和冷漠打碎了繁漪心中的梦想和期待,让她彻底变成了一个无爱的人。

繁漪也是自私的。为了周萍那自以为是的“爱”,她丧失的不仅是名誉、地位,还有人格和尊严,最终使自己处在了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位置。缺乏责任感的周萍离开她,摆脱她,这对繁漪来说无疑是五雷轰顶。没有周萍,就意味着又要置身于坟墓一样令人窒息的生活。她毫无办法,所以只好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为了抓住眼前唯一可信的人,为了自私的爱,这个被困在大家庭的女性,反叛常规道德,果敢地使出全身的解数,挽留、乞求、威逼以至于抗争。面对周萍的毫无反应,她选择采取疯狂的报复,甚至不惜牺牲亲生儿子的性命,也只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

2.人性的软弱

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和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可是她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也可以说,繁漪对压迫的反抗,对人意志自由的追求,完全出于她身上原始的野性,她对周公馆既有心理上的排斥,也有事实上的依赖。她对周朴园的禁锢和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决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社会空气。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这正是她无法摆脱的性格弱点。

二、繁漪悲剧的价值和意义

悲剧是残缺的美,人性的弱点,人生的苦难,是生命悲剧性存在的必要条件。朱光潜认为:“悲剧往往使我们觉得,宇宙间有一种人的意志无法控制,人的理性无法解释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善恶是非的区别,是把好人和坏人一起摧毁。”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曹禺先生和他是有共识的,因为他自己也说,《雷雨》所显示的,是他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他表现的是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憧憬。作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繁漪的悲剧人生充分展示出这样的特点。解读这一形象,留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无疑是多方面的。

首先,繁漪的悲剧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生命力。在她出场的时候,作者是这样介绍她的:“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性,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她也有最原始的一种野性。”无疑,繁漪是剧中最“雷雨的”,她身上的雷雨性格与自然中的雷雨现象遥相呼应,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让空气更加烦闷,是她将整部剧推向了高潮。在最后一幕彻底和周萍决裂后,她选择了同归于尽。不仅拉来周冲,还在众人面前宣布自己和周萍的关系:“(指周萍)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是你才欺骗了你弟弟,是你欺骗了我,是你才欺骗了你的父亲。”彻底揭露了周萍的虚伪,这种场面让人觉得撕心裂肺,如雷轰顶!此时,繁漪的身上敢爱敢恨的烈火烧到了极致,她生命里“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迅速爆发。在压抑和专制之下,繁漪选择了反抗,在与命运的较量中,她身上所爆发出来的生命力让我们敬畏。虽然,她最终还是走向了毁灭,但是她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又恰恰展示了她生命力的伟大和崇高,她身上有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在抗争,哪怕面对最后的毁灭也绝不屈服。

其次,繁漪的遭遇让我们有悲悯感。正如作者所感:“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我们知道,繁漪不是天生就这样阴鸷和乖戾,同当时许多女性一样,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但又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她送进了悲惨命运的门内,让她曾经美丽的梦想破灭,繁漪呼喊着:“我的心并没有死。”“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她因爱而勇敢,也因爱而脆弱。在抗争中,她燃烧了自己也在所不惜。这样一个有个性、有追求的、敢于抗争的女性,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中性格被完全扭曲,所以,“她的不幸更让我们怜悯和尊重”。

恩格斯指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繁漪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这是女性的自由意志在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束缚下遭到的厄运。从表面上,她失败了,但是她敢于同命运顽强抗争和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印入读者心中,震撼着每一个人。

[1] 温儒敏,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名篇十五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雷达,李建军.百年经典文学评论[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 王丽娟.本能与意志的徒然挣扎[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繁漪周萍周朴园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我看《雷雨》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亲情与谎言 `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