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中比喻的魅力

2010-08-15 00:42刘芳池何丽敏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生动

□刘芳池 何丽敏(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老舍的抗战力作《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著名的现代长篇小说,作品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精神。作者用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质朴自然的语言摹写人生、勾画情景、表现内涵、传达思想,其中修辞运用恰当自然,让人过目不忘。作者通过积极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

对于比喻,我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充分肯定了它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比喻如果用得不恰当也会影响效果。他在《语言与风格》中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我们不要费力不讨好。”

《四世同堂》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其中“比喻之多、之精、之妙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①。但作者不随便使用比喻,而在确需比喻的场合又能找到精彩的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鲜明,辛辣俏皮,爱憎流露不言而喻,让人过目难忘。

一、比喻构成幽默情境

《四世同堂》这部作品的一些比喻非常有意思,本体与喻体之间联系的纽带有时候十分荒唐,但作者凭借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艺术联想,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得心应手地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绾结在一起,虽然“荒唐”,但却恰当精彩,要么辛辣,要么俏皮,幽默诙谐,轻松活泼,从而也使文章显得更加深刻和犀利。

幽默诙谐一直是老舍语言的一大特色。“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②,“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字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什么是幽默》),“他以哲人之笑,笑可笑之事、之人,促其改革,催其更新”③。如:

桐芳向高第倾诉说:“托生个女人,唉!就什么也不用说了!我告诉你,大小姐,一个女人就像一个风筝,别看它花红柳绿的,在半空中摇摇摆摆,怪美的,其实那根线儿是在人家手里呢!不服气,你要挣断那根线儿,好!你就头朝下,不是落在树上,就是挂在电线上,连尾巴带翅膀全扯得稀烂,比什么都难看!”

在老舍的笔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化作比喻的对象,而且妥帖自然、恰到好处。把女人比作“风筝”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但细细一想,这种“美”的实质就点出来了。在这种联系中,我们看到老舍对市民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时候,用语幽默诙谐,风格含蓄隽永,字里行间总是透着一种宽厚与温和。即便想讽刺什么,也是有条不紊,不动声色,力量内敛,需要细细琢磨方才品出滋味。

“幽默的比喻含着同情。”④他认为幽默是执有同情、理解之心的人运用智慧、聪明和技巧创造的使人发笑而富于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写沦陷区的孩子们遭受残酷迫害,已经到了麻木的境地,说“学生们好似五十多根小石柱,俏皮一点说是五十多尊小石佛”;“这回登台才能得到‘开国元勋’的资格与享受,他们像夏天粪缸里的蛆那样活跃”。

这类比喻不少,其喻体大都是一些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俗物,但正是这些俗物,使比喻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内容也更加饱满圆润,从而也使在人们的笑声中活下来的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画卷更有韵味。近乎荒唐的比喻带给你的是笑声,可笑过后却是一种辛酸,也正是这样的比喻带来了“黑色幽默”的无穷效果。

二、比喻塑造生动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形象和生动。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中说过:“小说是要绘色绘声地写出来,故必须生动。”

《四世同堂》就像名画《最后的晚餐》,借助颜料的搅拌,把一个个外貌、情绪、性格、心理等各不一样的多个人物形象神态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只不过《四世同堂》所借助的“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比喻。老舍的比喻在形象性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

作品写头号汉奸冠晓荷,说“他是个很体面的苍蝇,哪里有粪,他便与其他的蝇子挤在一处凑热闹;在找不到粪的时候,他会用腿儿玩弄自己的翅膀,或用头轻轻地撞窗户纸玩,好像表示自己是普天下第一号苍蝇”。

冠晓荷自觉甘心做日本的顺民、奴才、走狗,作者把他比作一只苍蝇,非常生动,非常逼真。他不分好坏,更不知道做亡国奴是件很耻辱的事情。他甘于做日本人的奴才顺民,在他的上帝日本人跟前摇尾乞怜,巴结献媚,彻头彻尾已经完全汉奸化了。作家没有像其他同类题材的许多作品一样,因其是“反面”人物而漫画化、简单化,而是把其作为反面“人物”的典型来写,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情节中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文艺作品中生动鲜明、并不多见的汉奸形象。

对文学语言来说,用精彩的比喻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要注重外形上的相似,更要追求本质上的相通,即神似,只有做到了神似,作品形象才会生动。《四世同堂》中,这类比喻很多。写大赤包“活像一只雌狮”,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其外貌来看,因她刚烫了个“魔鬼式的头发”,加上她那大胖身材,乍一看活像雌狮应该是很形似的。再加上她那像西太后装腔作势的威严和气派,也使之与雌狮极其“神”似的。一个比喻,形神兼备,意蕴俱全。

这些追求神似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细细咀嚼,回味无穷,有的甚至有一种伤口撒盐的疼痛,痛过之后,印象深刻。

《四世同堂》写的是解放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有的比喻也就富有了那个时代所赋予的某种鲜明色彩。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小康人家往往喜欢几代人聚族而居,组织个大家庭,其中年龄和辈数最长者为一家之长。《四世同堂》中的祁老爷是一个拥有四世同堂之家的老寿星,他见到院子里各个“屋子里都住满了自己的人”,“心里就充满了欢喜”。作品生动地描写了祁老爷的家长地位和其家族状况,说“他像一株老树,在院里生满了枝条,每一条枝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那时候,他是一棵正在往高大里长的树,他算得到,不久他的枝叶就会铺展开。现在,儿子死了,马上又要往外租房,他看明白这是自己的枝叶凋落”。那个年代的祁老爷认为他就是一棵大树,全院子各屋子里的人都是由他生出来的“枝条”。儿子天佑突然死亡,就是这棵大树的枝叶凋落。

用“生满枝条、长满花叶”的一棵大树来比喻一个家族繁衍、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意象之间联系自然,也切合情境,用得恰当,富有当时的社会典型色彩。祁老爷满意、自得、骄傲、欢喜、悲伤的形象也都在这个比喻中得到突现。

祁老太爷穷苦人家出身,作品写他平日花钱手捏得紧,说“他会像悬崖勒马似的勒住他的钱——这是他成家立业的首要原因”。当我们知道祁家院子的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就会发现,这个比喻用得多么传神!多么精彩!因为不用“悬崖勒马”这么大的力气来省钱,一不小心,可能毁了整个家族!那是多么的危险。

老舍比喻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他对同一事物用不同的比喻,而且切合情境,恰当自然。钱诗人被日本兵抓走后,大儿子孟石病逝,钱家无一文钱治丧,得靠亲家金三帮忙时,作品对同样是不轻易撒钱的金三爷“他忍心等着,他的钱像舞台上的名角似的,非敲敲锣鼓是不会出来的”,有意不问亲家母经济情况如何,等到李四爷和祁瑞宣这些邻居中的头面人物都来“敲锣鼓”,他才引人注目地拿出二百块,把自己的钱“花在亮飕的地方”。这里把用钱比作唱戏名角的出场,而同金三爷的作为又何等相配⑤。

这些比喻不计本体与喻体外形上的相似而取其神似,都写出了本体事物的神髓,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怎能不给人深深的震撼!

三、比喻传达爱憎情感

不带感情的比喻不是文学比喻,感情色彩不强烈的比喻不是出色的文学比喻。比喻既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就一定要通过它来流露自己的爱憎。

《四世同堂》中老舍借富善先生之口对北京的比喻:“北平本身就是一朵大花,紫禁城和三海是花心,其余的地方是花瓣和花萼,北海的白塔是挺入天空的雄蕊!”把北京本身比作一朵花,而花心、花瓣、花萼和雄蕊则承前而来,形神兼备。没到过北京的,看到这样好的比喻,该是何等的向往!作者写“那嫩绿的槐虫,在细白的一根丝上悬着,丝的上半截发着白亮的光。晓风吹动,丝也左右颤动,像是晨光曲的一根弦”,阳光和煦,晨风微微,迷人的槐树林中正在上演一曲美妙的音乐,一个小羊圈同样也让你忍不住欣然前往。

作品描写日寇在天安门广场“庆祝胜利”时,写道,“在两门之间的行人只能觉得自己像个蚂蚁那么小”,面对高大城楼,作者将微小人群以蚂蚁作比,暗含了自己对“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的感情。广场上的日本兵,“在天安门与正阳门的下面,是那么矮小,好像是一些小小的黑黑的宽宽的木棒子”;“台上,那穿长袍的与武装的,都像些小傀儡”;发威的鬼子,在高大的庄严肃静的天安门前,只“好像一个猴向峨眉山示威”。

这些景物描写中的比喻,缘情而发,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流露自然。对于喜爱的人和物,作者所用比喻总都是那么美好,而对于作者所憎恶的对象,所用的比喻又完全不同了。那位贪婪、虚荣、恶毒、无耻的胖菊子“不只是那么一块肉,而且是一块极自私的肉”,所以老舍先生也把她配给了臭狗屎一样的蓝东阳;而把小说最抢眼的人物、模范汉奸大赤包的眼睛比成“两个机关枪”,把日本兵比作“短而宽的熊”,等等,因为这些角色分量太轻,作者不屑于给予严肃的批评,只用了这样刻薄而俏皮的比喻,而不去作深入刻画。

但对于大汉奸冠晓荷,除了把他比成“一个华丽但却带着血的玻璃珠儿”,作者更是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神似”,极其憎恶地把他说成是一只“普天下第一号苍蝇”。对于一个反面“人物”的典型,冠晓荷在他的主子日本人面前竭力巴结献媚的那副一览无余的丑恶形象,作者借助幽默与讽刺的完美结合,喷射出的是激愤的烈焰,火辣辣的,如匕首,似投枪,直刺日寇汉奸的心脏!而当读者看到这么一个从外表到内心、从行动到思想都完全汉奸化的可耻的灵魂时,也只能激发胸中无限的愤怒和极端的憎恨。

这种感情色彩强烈的比喻,意象之间意蕴深厚,因而也就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四世同堂》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特别是那些恰当自然、新颖精彩的比喻,很好地体现了作家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使得作品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精辟凝练,也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意蕴更加深刻。

① 周关东.老舍小说比喻撷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② 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③ 叶苍岑.修辞基本知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④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⑤ 宁义辉.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3).

[1] 马尔华.论老舍作品语言的形象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4).

[2]史承钧等.“老舍研究”教学资料(上)[M].合肥:东方红印刷厂承印,1984:316.

[3] 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208.

[4] 刘 杰.论《四世同堂》的语言艺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老舍生动
解人之难的老舍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Twilight Love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你好,请接收“笑到抽风”系列
老舍的求婚
《四世同堂》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