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曲《流水》: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

2010-08-15 00:42莘子冬北方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泛音古琴流水

□莘子冬(北方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孙建海(张家口教育学院艺术系,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几千年来影响着无数文人学者、帝王将相。古琴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浩如烟海的艺术文献,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特点鲜明的流派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最光辉璀璨的一面。古琴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珍贵遗产。

欣赏一种乐器所演奏的音乐,有必要对这种乐器做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古琴简介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又叫七弦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的,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1.古琴的构造

古琴属于平放弹弦类乐器,它的共鸣箱头宽尾略收窄,依人身凤形而制,非常优美。琴像天地万物,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古琴自然也是如此。一块梓木一块桐木合为琴,外观上看起来是一体的,实际上它中间是由上下两块木板黏合而成。琴底是材质比较硬,反射效果好的属阴的梓木;琴面是比较松软,有发散作用属阳的梧桐木。琴底有两个出音孔,也就是“龙池”、“凤沼”这两个孔,中间是共鸣腔。古琴的有效弦长有110-114厘米左右,能发出较低的声音,而且古琴所发出的声音主要由偶次谐波构成,使人听了比较舒服,不会感到刺耳。

2.音色特征

由于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式趋于定型,使琴发展出“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象征天、地、人和。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洪亮,变化异常。古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而一般的弹拨乐器只有按音和空弦音两种音色。古琴所特有的苍古的共鸣、深沉的韵味和独特的泛音,是古琴器乐性的最显著特点。《流水》这首古琴曲,就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等指法,描绘出了流水的各种形态,体现了古琴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极具鲜明的表现性。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匏巴弹琴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不仅高度评价了匏巴和伯牙的演奏技术,也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古琴的魅力。

二、古琴名曲《流水》

1.人文寓意

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如果能了解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表现的题材,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欣赏它。提到古琴,很多人都会想到琴曲《流水》,相传这是春秋时期的一首著名琴曲。说到这首琴曲,就使人联想起那个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感人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在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号太空船上,放置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特制金唱片,其中录有地球上大自然和人类的各种声音,包括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太阳系以外智慧生命的使命,到茫茫宇宙中去寻求人类的“知音”。

2.乐曲背景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至唐代才分为两曲。现存最早的《流水》曲谱见于明代的《神奇密谱》,其后刊载《流水》的琴谱有三十余种。以川派琴家张孔山《天闻阁琴谱》(1876)所载《流水》最为著名。为了更好地表现流水的特点,张孔山对此曲进行了加工,加入了很多古琴“滚、拂、上、下、进、退”等技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模仿水流之声。琴曲中“滚、拂”与“打园”、“进退”指法交替,着意表现湍急水势的自然现象,据说有七十二滚拂之多。乐曲时而像潺潺细流、在山间鸣响,时而似瀑布奔泻,风急浪涌;有时似急舟穿过峡谷,令人惊心动魄;有时又似被云水包裹,感觉身处群山奔涌,百溪争流之境。当流水冲出山谷,融入江河逐渐远去时,听者的心情也豁然开朗,像经过了流水的洗涤,更加轻松舒畅。古人给予这首经过改编的《流水》以极高的评价,云:“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

3.乐曲表现手法和意境

每个人听《流水》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对每段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流水》这九段对水的描绘是非常细致的。每段演绎的都是水所展示的不同形态。

引子部分先出现了八度的两个音,接着是一个十六度大跨度的和弦。同太极拳之起势般平坦坦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继而生四象。沉稳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堆出层峦叠翠、幽涧滴泉的奇境。旋律在宽广音域内变换走动,移指换音与实音相互呼应,旋律如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变幻不定。弹奏鲜明突出地运用了走手音和泛音,坦坦荡荡之气浑然天成,所出之音一颗颗钢脆劲拔,质地坚实沉着潺细之弦却得磬石之声,游走之间音落气延,形分神连。高山之险峻苍莽、巍峨之态顿生,不由得令人心怀仰慕,间或流水清涣,虚实由此而相生相宜。在此曲第一段里是用散音奏出的引子,虽然曲调还不是太明显,但主题已在滋生。旋律在宽广的音域里不断跳跃,这种音区的频繁变换,使人似乎看到云雾在巍峨的高山间缭绕,而在这重山迷雾中好像有一种力量就要奔放出来。尾部初露“滚、拂”之音,显示出水之声态。

第二、三段是乐曲主题的呈示,主题乐句是用泛音在不同音区(第二段在中音区,第三段在高音区)演奏。节奏便愈渐活泼,以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清澈可亲的泛音,描绘山石间水流淙淙的景色。若溪涧蜿蜒流转,化冰成水、融雪为泥;山色亮爽、绒苔浓碧。那明朗、轻快的节奏像是溪水在顽石间跳跃,源源不断,奔泻而下,显示出一种勃勃的生机。

第四、五段是第二主题的呈示,乐曲改用婉转、流畅的按音演奏。舒缓从容的曲调一向被称为行云流水,这里就描绘涓涓细流汇集为潭水的过程。

第六、七段运用连绵不断的滚拂手法和声势浩大的低音滑奏手法,旋律中出现了大幅度的上、下滑音,加之用大绰手法奏出的不协和音,描写了激流从潭中涌出,撞击着山脚下的顽石,发出奔腾时的呼啸之声。尾部的泛音群,展示的是水势在狂奔后渐缓下来,时而还有余波激石。

第八、九段是五、六两段主题的变奏。流水此时从容不迫、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在舒展、轻松的曲调中透出的是稳健、深沉、从容、博大的气质。尾部的几声泛音再现了二、三段的主题精神。

《流水》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极富层次地描绘了滴滴清泉,涓涓细流,滚滚长河,汪洋大海的不同景象,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流水》以极其生动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古琴音乐的代表作,也作为几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为全世界所赞美。

猜你喜欢
泛音古琴流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傣家跟着流水走
流水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流水有心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