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有千里之趣——解析宋代王希孟青绿巨作《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

2010-08-15 00:42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王希孟青绿江山

□赵 涛(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2)

我们审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观,不难发现,在体现人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对话交流时,在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中,需要借助一种媒介传达出特有的心境,这样就产生了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山水画。山水画的出现,成为了中国艺术史发展的一个活跃的符号,承载和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我们经常所说的“山水”不仅仅是单纯的表现眼前景象而更多的是体现画家当时的心境,是描绘理想中恬淡的田园风景,更重要的是它连接了人与自然,是中国山水画家对所追求的心中天地的一种人性化的描绘。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画家本人对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一种表达,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是因为山林田园可以陶冶情操,淡泊心境,人们渴望超然度外的安逸生活,远离那些利欲与世俗,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中国山水画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绘画,其中饱含了画家丰富的情感。画家用心去揣摩大自然,从中领会山川的理、山川的美和山川的那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东西,并从中发现了自己,所以伟大的画家们创造了山水之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山水之美,永恒之美。

一、宋代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水的形成与兴盛,是早期山水画发展的标志。从中国画在古代被称之为“丹青”就可得知,早期中国画的典型形态是以色彩为主。重新审视一下青绿山水的历史,它也并不是完全定格在唐宋的古典形态中,而随着历史的进程,青绿山水在各个时期所表现的风格与面貌也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兴与衰交替发展的历史现象。

纵观历史,中国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宋代绘画艺术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宋代的青绿山水继承李思训的传统,但却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优秀技法,虽精细工整,却不失纤弱,雄伟壮观,在艺术史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说到宋代的青绿山水大家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王希孟,北宋宫廷画家(1094-约1121),河北武原(今河南原阳)人。政和年间奉事徽宗左右,初充画院学生,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最大的一幅青绿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为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千里江山图》归属“大青绿”范畴,技法上大大拓展唐人“笔法”仅限于勾勒成山,平涂石色的画法,是唐以来别具一格的经典。

二、《千里江山图》表现方式与艺术风格

《千里江山图》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融南、北方景物于一体,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全卷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紧与疏松等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从右端起首丘陵连绵,崇山复岭,移步换景,在视觉上引导观众渐入佳境。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用娴熟的笔法表现出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的厚重,苍翠画轮廓,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其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鲜艳而不媚俗。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此外,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千里江山图》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有种行走的感觉,增添了优美的韵律感,引人入胜,体现了北宋绘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王希孟作此图用笔精细,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有着雄阔的境界和宏大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画家的绘画技法较之盛唐时期二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画法,又有了更深的发展,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熟之处。形成了较为新颖独特的青绿山水绘画技法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成为绘画艺术上的里程碑。

仔细分析《千里江山图》在技法上的路线是延续了李思训的“线”法,画家先用浓淡墨线勾出山石轮廓的形体,后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只是我们看到线条因受皴的意识的潜在影响而没有显出曾经所具有的粗硬有力的特征。此画山形的勾勒,已然突出了山石明暗向背结构的层次感,已经不像隋唐青绿山水那样只是重视填充色彩,也为山石的皴法和色彩渲染留出了余地。这种改变,大胆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写实技法效果,水墨山水画中的一部分画法被融入到了之前只注重勾形填色的青绿山水画中来,使原本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完美地糅合了皴法,从而使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一样注重自然写实,一样具有了笔墨情趣。画家于画中使用了厚重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山头,这样的厚重是在现今留存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的。画家为什么能够如此大胆地使用色彩是不难理解的,这种不真实以至于具有象征性的色彩的合法使用受到了宫廷趣味的肯定和保护。

三、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千里江山图》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将军”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画坛上的一幅扛鼎力作。元人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诜)、赵千里(令穰)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受其影响,其后南宋赵伯驹、赵伯 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新风格。马远、夏圭在青绿山水章法布局上,能别开生面,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刘松年是受其影响,水墨山水再着石青与石绿等色,创有小青绿山水。这种小青绿法具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优点。以王希孟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元代钱选,明代蓝瑛以及清代袁江、袁耀,近代张大千等;且远及日本,促进了日本画的发展。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近见唐代式壁画,敷色浓丽、线条劲秀,使人联想起文艺复兴初期画家薄蒂采丽的油画)。幸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需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5.)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丰富绚丽的色彩迎合了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且艺术源自于生活,画家们把自己的多种情感投射到自然现象之中,达到与情景有机的渗透,在渗透中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可给人启示的想象与意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的青绿山水画确实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下去,我们年青一代的绘画者,应当秉承传统,立足社会,发扬时代精神,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融入到当今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创作中去,使青绿山水更富有时代气息,焕发出勃勃生机。

[1]王克文.中国绘画的传承与群体——宋元青绿山水与米氏云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35-120.

[2] 马季戈.千里江山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08.

[3] 吕澎.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0-121.

[4] 江宏.中国山水画通鉴·千里江山[M].上海:上海图画出版社,2006:12.

[5]许俊.从传统走来·当代国画名家解析历代国画大师——许俊解析王希孟[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6.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5.

猜你喜欢
王希孟青绿江山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如诗如画的江山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