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
——以沛县传统武术为例

2010-08-15 00:50胡立平高成强
武术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沛县传统武术武术

胡立平 高成强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武术教学研究】

公共体育课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
——以沛县传统武术为例

胡立平 高成强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文章运用分析法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来补充和扩展改革体育课的课程建设内容,并对其重要意义和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论证。力求使课程建设更具地方特色,把课程建设和保护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把传统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传统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探索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进行有意义的尝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公共体育 特色课程 沛县武术

1 传统武术引入课堂的理论根据

公共体育课是大学基础课的一个主要课程,它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在新的一轮体育课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建设也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公共体育课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以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为教学理念,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组织形式上也延续了西方体育的教学形式,在文化的传播上更是以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为主,而忽视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在目前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思潮下,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对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地缘广阔,各地区都有自己鲜明的地方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能够纳入到我们课程内容的好素材。《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条指出: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文化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也规定:“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发具有地方色彩、民族传统和时代特点的体育项目,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各个高校在地方课程建设时应该重视对当地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传承并有所创新与发展,使这种当地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地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走入大学课堂,从文化发展战略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过去我们不重视传统文化走入大学课堂,导致体育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内容大多都照搬西方竞技体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体育课堂难觅踪影。西方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也同时显现出了很多弊端,引起世界范围的反思。总体来说,西方的现代化发展在文化层面变现出越来越多的一元化、平面化和趋同化特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下,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保护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要保护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程,以此来抵御西方现代化一元文化模式的侵袭。如果一个民族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可能遗失自己的历史,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没有了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在文化上没有认同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从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可以丰富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沛县主要传统武术套路的特点和文化特质

徐州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连年战乱,居住在此地的人们为了战争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养成了”习武”的传统。尚武精神也可称之为”徐州精神”,所以作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传统武术当之无愧的要被纳入课程建设中。徐州地方武术又以沛县武术最为著名。1992年沛县被评为全国的武术之乡,据记载沛县武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习武的高手。在秦末的起义中跟随刘邦起义的沛县人士不乏武术高手在征战过程中屡建奇功,为汉朝的建立应下汗马功劳。此后沛县人崇尚武德,习武之风代代相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各种流派,沛县武术源远流长,形成了许多流派。自明清以来,形成了12大门派,它们是武当大洪拳、刘派梅花拳、形意八卦、孙氏太极、梁派少林、三晃膀大洪拳等等。在民间还有气功、跑马、射箭、耍刀、举石等强身健体的武术活动。这些武术门派套路不同,各为一体,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由于地域性特征的存在,沛县武术拳种众多,通过分析沛县武术拳种的特点,也能发现这些拳种共性的文化特质。“由于先秦时期徐州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区,是文化交流、交通往来最便利的地区,是生活技能开化最早的地区,是最高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出生地和事业发祥地,所以,这里的文化习俗具有融会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1],由此,“沛县有崇尚武术之脉承,而毫无歧外观念,对武术门派有兼蓄并容之优点,使各地来沛的拳术得以立足、发展。”[2]因此,在沛县发展起来的武术也具有“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这从各拳种特征中就可见一斑。沛县武术既有北方拳种的大开大合,又具有南方拳种的短小精悍,如以刚为主的大洪拳、少林拳,以柔为主的陈式太极拳、西阳掌。可以说,文化的多元性和通融性造就了拳种丰富、门派众多的沛县武术。《沛县体育志》将沛县武术兴盛的原因归结如下,“我县在历史上由于黄水泛滥,几易其城,然土地丰饶,乃五方杂处之地,万商云集之墟。一有帝后家邦之声威,二有尚武崇武之脉承,基于上述情况,所以我县居民没有门阀珍域之偏见,倒有兼蓄并储之优长。所以外乡武林高手一经来沛,便得以设场授徒相得益彰。”[3]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沛县武术也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以说,沛县武术经过千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映当地村民生活的载体,沛县群众把更多的思想和行为都投射到了具体的肢体动作上,以求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据《沛县志》记载:“沛人尚武力,挟意气”,“民喜佩剑以自卫”,上自皇帝,下至庶民,无不佩剑。沛县武术深刻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沛县人民的个性和村落民风的形成。沛县武术的大多拳种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动作严密紧凑、刚健有力,套路灵活多变,路线直来直去,沛县人说话做事也是直来直去,干净利落,性格豪爽,勇猛、强悍。沛县武术的歌诀、方言俗语、拳谚及拳师的武术活动方式中,也深深体现了沛县文化的底蕴,如三晃膀大洪拳中的歌诀:“临敌百万无所惧,金盒送宝实可夸。”[4]方言俗语中的“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沛县的传统武术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沛县武术中体现出的重情重义、吃苦耐劳、勇猛顽强的精神也是该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并发扬光大。

3 武术的”教化”作用是对现代教育的最好补充

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必定要深深的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它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在思想上走静动结合,神形兼备,内外具练,刚柔相济,强调意,气,体一致”[5],在习武时注重自己道德修练,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理念都在武术中有所体现。“中国武术其目的不是积极的向外显示而是向内心的自审,武术强调的是在练习过程中个人有一个由外向内的自我反省的过程,不断历练自己的心智,达到道德修养的自我提升,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习武和成就人格的奥秘在于把握武之生命的韵律和节奏平衡。习武不仅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修炼。“修”者修德,乃是成就人格,“练”者练功,义勇兼备。武之生命的韵律在于内心与宇宙的共同和谐,即谓之天人合一。”[6]同时也是自我主动领悟武术最高境界的过程,所以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内化”、“软化”,也是“育化”的过程,从而起到对人教化的作用,这是用其它外力来影响人、改变人都无法达到的作用。“武以成人”表达了武术体肤砥砺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武术将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这种理念也是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一生受益的观点相一致。

现代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教育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了人的社会化,是对人进行“去自然化”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在“去自然化”的过程中,在把握“度”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由于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化,而使人的自然化逐步退化,致使出现了人被“异化”的现象。“现代的教育把人彻底地当成了工具,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把人制造成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后的幸福”[7]。在这样的教育下人的自然属性被渐渐的淡化,自我意识被退化,缺少自我体验,自我的感悟。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法律和各种规定来维系的,这种关系对人的约束是强制性的,人在现代社会各种强制性约束下逐渐丧失了“自我”,慢慢地成为社会的工具,现代教育也显现出工具化教育的特点,这是一种被动教育,有它明显的缺陷,需要有其它的教育形式来进行补充和完善。

武术练习提倡由外向内的逐渐渗入,通过自我体验逐步提升自我意识,达到修身养性的良好效果。武术教育如果同现代教学的由外向内的教育观念相结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具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换言之,现代教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受教育者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因此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引入大学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是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实施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现代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公共体育课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的建议

4.1 “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培养武术教学师资队伍

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挖掘徐州沛县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强身健体的现实作用,并通过传统武术这种形式达到外强身健体,内强心养性,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实施这种教育,传授这项技艺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这门课程的师资建设有其独特性。目前的武术教师大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虽然专修武术,但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普及性的武术套路。所接受的教育和传授知识和技艺的方式与传统武术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真正由武术师傅亲自身传手教的很少,缺乏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身体练习和理论研究。而要教好这门课需要武术教师向民间的拳师虚心学习,学习传统武术的动作套路练习,体会动作的内涵和其中包含的击技要领和思想内涵。在培养教师方面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就是教师要到武术发源地拜当地的拳师为师虚心学习。请进来是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术家请到学校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学习和体会,将学习到的地方特色武术套路进行整理,在保持武术原有的特色不变的情况下,整理出既适合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又利于学生接受,既有锻炼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武术练习套路。大学体育武术教师也要有别于一般的民间武术师傅,要摒弃一些传统的落后思想,重术而轻学的思想,重术就是注重武术本身的练习,轻学是轻视武术的理论研究,缺乏对武术运动规律的系统了解和探索,作为大学武术教师要深入地方武术的发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地人的思想观念和对武术的认识等,对传统武术的技术要领和内在文化都有全面了解,才能教好传统武术课。同时也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武术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补充,使之更适合当前社会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4.2 创编特色武术教材

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武术课程中不能沿用我们目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形式,而要根据我们目前整理的十二种拳法套路中进行梳理,自编一些教材,初级阶段可根据沛县武术十二种拳法编出简单的武术操,将基础的拳法融入其中,使学生能简单易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中级套路练习学习桩功,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整理发掘,将其中有核心价值的部分引入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适用教材,同时要注重在教材中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国学的经典文章,进行系统学习,使武术的套路练习和学习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用传统武术锻炼其身体,用传统文化陶冶其情操,使传统武术真正达到对习武者的修炼和教化作用。

4.3 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武术教学理念

中国丰富的文化造就了武术丰富的理论内容。形神论、气力论、阴阳哲学、经络气血学说,技艺与功夫境界观念等。所以,武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技术的推广发展问题,它实际是一个文化项目发展的问题,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所以武术教学就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任务,它是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武术需要参与者付出一定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同时可潜移默化地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顽强竞争的精神和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品质。从事武术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能增进对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武术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加强武术的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造就一个从内里到外在都相对完满、完善之人。

4.4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武术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和其它教学有所区别。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通常采取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手把手教习的过程中使武术技艺得到提高,并体验武术带给人身心上的满足,但这种教习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是在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下进行的,师父所带的徒弟人数较少;其次,是在家族式的武术传授中得以体现。而学校武术教学,是一个老师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同时也不能丢弃武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手把手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武术所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技击内涵。

[1]徐放鸣.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下)[J].江苏地方志,2008(6):38.

[2]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15辑[M].[3]沛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沛县体育志[M].1990:247.

[4]沛县武术编委会. 沛县武术志 [M]. 沛县文化与体育局,1989:126.

[5][6][7]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8-121.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Local Features——taking peixian traditional Wushu as an example

Hu LipingGao Cheng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8)

With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literature,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building of publ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ow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f loc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complement and extend the contents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The paper does a useful study on the 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rives to make more local features,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with uniqu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raditional sports and education for student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etc.carries out a significa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onducting a meaningful attempt to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public sports featured course peixian Wushu

G85

A

1004—5643(2010)05—0063—03

徐州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编号:YGJ0946。

1.胡立平(196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沛县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沛县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宣安法 高压清剿除隐患
中华武术
沛县靶向施策 探索“综合治安”新路径
沛县全力推动“9+1”场所防患于未“燃”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