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习武群体减少的社会学观察

2010-08-15 00:50高会军
武术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习武农村居民武术

高会军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广西 玉林 537000)

农村习武群体减少的社会学观察

高会军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广西 玉林 537000)

文章从农村社会学角度分析,由于农村武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中自身转型未能充分迎合时代心理的氛围,农村居民健身价值多元化,农村学校对武术的低普及率等因素致使作为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武术渐渐被遗失,文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农村武术 群体 社会学

农村武术作为农耕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乡土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面向全国评选出“武术之乡”,掀起了农村群众习武的热潮,整理挖掘工作如火如荼,整个武术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界文化对农村武术这方净土也毫无列外地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力,当今全国许多武术宣传和开展较好且曾被誉为全国“武术之乡”的市(县)、村镇已找不到原来习武热潮的影子,即使有也只是凤毛麟角或一个代名词,并且早已失去原有的乡土文化特色。

以参照周文来硕士论文《江苏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高会军硕士论文《甘肃省天水市农村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陈永辉撰写的《全国武术之乡湖南新化县农村群众武术考察分析》、任秀娟撰写的《商丘市农村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及定陶县政协文史委供稿的《定陶县武术文化发展情况调查》等资料,分别对上世纪90年代被誉为全国“武术之乡”的江苏省太仓市、沛县、高淳县,甘肃省武山县、甘谷县、湖南新化县、河南商丘市和山东菏泽市定陶县的一些典型性乡镇展开的调查和实证研究中,分析归纳因武术自身的文化特点、社会主客观因素及宣传的负面效应,使农村习武者中断率最高。[1]曾被誉为“武术之乡”的县市况且如此,其它地方也就可想而知。武术源自农耕社会,古往今来其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价值一直是与普通民众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然而现如今农村武术却远离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农村居民对习武的热衷也逐渐淡化,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则更少,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1 “农村武术”的解读与界定

农村武术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武术概念的界定为农村武术,是在特定的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产生和发展,并在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活动。农村武术是根据地域标准划分的。[2]时代在变迁,农村武术的意义也随之变化并赋予了新意。农村武术与传统武术是有所区别的,在内容上是一种所属关系,形式上农村武术的外延更广范。

2 农村习武群体减少的多元化诱因

2.1 农村武术失去了原有封闭的社会基础,自身转型未能充分迎合时代心理的氛围

中国是大陆国家,华夏大地农耕文化孕育下的“农”一向很朴实,凡事讲究实用性,对艺术性略显淡化。农村武术是在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浓厚乡土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气息,理所当然也是强调实用性为主,且以乡村血缘社会结构为主体的社会文化大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尊祖倾向,过分的尊祖倾向影响人们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而与城市化格格不入。[3]我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浪潮此起彼伏,法制逐步健全,和谐社会带来的“三农”政策惠及全国农村各乡镇,一向注重实用性的农村武术则失去了原本技击性本质的生存环境,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封闭性特征的农村武术正在被开放的文化所取代。“竞技武术”成为当今中国武术的代表,由此导致传统武术的压抑和发育不良,日益显现出保守、陈旧以及低端化的一面,农村武术也只能在民间一片小天地里演绎,不能充分迎合市场需要。从历史资料的留存上分析,武术的健身、娱乐休闲等非技击性属性伴随着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因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武术宣传的不当而被迫使其陷入困境,特别是对当今农村而言根本满足不了农村主流人群的生活需要,很大程度上已远离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武术自身的社会转型与时代发展不能紧密结合更是凸显了这一矛盾。

2.2 农村社会的分化与农村武术传统文化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中东部和西部农村地区分化的形成,政策支持和资金投资上的倾斜,在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种不平衡使农村人口流动性逐渐变大,“空巢家庭现象”在农村凸显。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大农村社会的分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区域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组织分化、观念分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差别对比,许多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心理的失衡和震荡随即而来,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都促成了不同个体利益意识的唤醒和强化。[4]

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新农村建设在交通居住环境与居所带来便利的同时,长期包裹在封闭环境下的农村传统武术脱去了护身符,以往传统的重血缘、地缘、讲情义的农民形象日趋淡化,对物质实利的追求逐渐成为农民群体社会行动的强大动力,农村社会利益明显分化。在这个背景下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虽也使多数农民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一些新异体育体育思想文化的广泛侵入,在本土体育文化相互制约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共识的基本格局。长期封闭且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农村武术仍停留在传统观念的困扰下,真正属于乡土体育文化的农村武术热潮和武术传统并没有随着农村社会的分化保持下来,而是逐渐进入了低迷期,农村居民习武兴趣与农村习武氛围淡化,使农民群体即将退出乡土武术文化的舞台。

2.3 经济因素主导农村武术发展

经济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古语“武不受穷”则是很好的写照。目前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减免义务教育费、家电下乡、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制度等各项惠农政策并逐步完善,但是农村居民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还远不能满足物价的快速增长,绝大部分农村居民除了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几乎没有过多的将财力投入到体育消费。农村体育也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全国各地近年来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分析验证了经济确实起着主导作用。

在上世纪成立的一些乡镇武术协会、拳社、武术馆站相继解散、“夭折”,一些农村老拳师相继作古,一些中年拳师则以其他方式去谋求生存,很少在当地村落办武术班。更多村民以抓经济为主,常年奔波,放松了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很少自发组织起来学武、习武。常言讲:“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从近几届农运会的参与情况思考,每四年一次的属于农民自己的农民运动会参加武术比赛者也多为各省市专业代表队运动员全权代表,真正意义上以农民身份出现比赛的人数少之又少,大多数几乎没有了传统武术的味道,观众随着观赏价值的单一化也在逐年减少,这一现象足以折射出农村居民对农村武术的关注程度及所受的影响范围已很小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2.4 农村居民多元化健身价值观对农村武术的冲击

农村居民健身形式多样化对农村武术的冲击力很大。新农村建设给农村体育发展带来了机遇,进城务工者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带来了外在的新型体育文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将乡土文化所掩盖。农村居民业余爱好增加,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在农村中,教武、学武、习武、武术娱乐的群体活动场面越来越难见到了。新生代村民对本土武术越来越陌生,对武术的了解知之甚少,本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5]

农村武术没有专人指导很难入门,没人教、没时间、没兴趣则是导致农民群体不习练武术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坚持”、“怕别人取笑”、“没场地”、“家人反对”是次要原因。这也与武术练习的周期性长,文化底蕴深奥,不易被人认识和理解,动作结构复杂、武术对习练者自身的要求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加之农村居民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庙会等传统节日,季节性强。[6]如此更多浮躁且贪功冒进之心者则不会选择武术作为健身手段。武术来自农村,现在却很少有农村居民习练。农村中青年作为农村主流人群则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也没有以武术作为健身手段的意愿,武术只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2.5 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开展和普及武术仍处在一种理想化设想

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技能的有效载体,应当作为重要的宣传和传播武术的途径,这一领域绝对不能忽视。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第四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7]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武术教育,推动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8]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武术项目在许多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很低,体育课的可有可无,学校中开不起武术课等,是制约农村武术在农村中小学校发展和普及的主要障碍。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崔仲三曾说:“没有年轻人参与,是一种遗憾”。因此,可以说农村中小学校对开展和普及农村武术仍处在一种理想化的设想状态。

2.6 政府干预未能对农村武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实质性作用

自上世纪国家提出对农村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工作以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在挖掘整理的过程中也造成相当一部分宝贵资料的浪费,并且某种程度上还未能鉴别其真伪。只重视对农村武术的挖掘、抢救、整理,而对传承和推广普及工作还只是笼统的停留在表面。一方面,随着民间老拳师的逐渐离世,政府动员各地农村老拳师们献技、献艺、献资料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这些老拳师早已被世人遗忘了,甚至于连自己的亲属都将家族习武传统抛之千里,不屑一顾。民间武术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技艺上境界很高,但是表达能力较弱,难以总结梳理,其精髓一旦没有出处,只好长埋心间,人亡艺息。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武术文化的认识还跟不上,任凭农村武术自生自灭,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和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因此,许多挖掘整理工作还仅停留在整理的层面,在保护和传承上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3 结语

尽管农村有长期孕育武术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土壤,但是外在的影响是难以抗拒的。“武术之乡”也只能是一个县市冠以美誉的代名词了,农村武术早已失去了往昔绚丽的光环。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农村武术发展将受到大环境的制约若不重视,必将会被遗失。因此,提出几点建议:(1)政府部门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势,重视并加快农村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2)呼吁抓紧新生一代对农村武术文化的熏陶,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真正让农村中小学校发挥传播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使农村武术得以传承和发展;(3)各农村乡镇辅导站做好农村武术指导管理工作,大力推广武术产业化,使农村武术贴近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更好地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1]周文来.江苏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现状与发展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11):1-13.

[2][7]高会军.甘肃省天水市农村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3).

[3]陈 青.城市化与武术的生存[J].搏击·武术科学,2007(3):2.

[4]刘军奎.农村发展:一种社会学的解读视角[J].新疆社科论坛,2008(5):39.

[5]陈永辉,等.全国武术之乡湖南新化县农村群众武术考察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0):38.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Sociological Observation on the Reduction of Wushu Groups in the Rural Areas

Gao Huij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Guangxi 537000)

Wushu in rural areas is pushed forward its self-transform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can't meet the times'psychological demands.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from the sociological culture atmosphere of the era and finds out that peasants have varieties of fitness values,and there is lower rate of Wushu practice in rural schools which causes tha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ual culture,Wushu has gradually lost its soil and been forgotten,then the paper offerssome suggestion about the problems.

rural Wushu groups sociology

G85

A

1004—5643(2010)05—0041—03

高会军(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习武农村居民武术
中华武术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武术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习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