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子新垣

2010-08-15 00:51徐建宏
支部建设 2010年24期

■ 徐建宏

襄子新垣

■ 徐建宏

在三晋大地,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县份并不多见,襄垣县算是其中一个。据百度“襄垣”词条载:“战国周定王十四年(前455年),归晋侯赵襄子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唐武德初,因漳水浸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所谓甘水,不知现在是否还在,或者早已干涸?但围绕这一河流前后变迁的襄垣县,至今仍然是一个富含文化传承的县域;而且随着当政者的精心构思和谋划,这个上党盆地的历史文化名县日益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令人对它不得不刮目相看。

庚寅年初秋时分,我随同著名作家张石山、周宗奇等前往襄垣参观采风。总共两天的行程,我们主要参观了襄垣的城市建设。修建装饰一新的城区新貌,富丽堂皇的襄垣会堂以及风景宜人、绿意缤纷的东湖水上公园和利用废弃的煤矸石加工修建的森林公园,扑入眼帘的每一处景象,同若干年前污染严重的“煤城”旧貌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仙堂山风景区,感受到了山野气息与高僧隐居地之间的某种神秘关联。

根据安排,县文联主席刘飞全程陪同作家们参观游览,并负责所有行程的接洽,实在是异常辛苦。县领导希望通过作家们的生花妙笔,着重抒写襄垣的城市建设。凭心而论,襄垣县之所以能够在多个方面领先发展,靠的正是它的支柱产业——煤;而一个以产煤著称的县份,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快速转变观念,在县城建设上一新再新,其加速度确实令人吃惊。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确实是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据资料显示,襄垣县2009年生产总值名列长治市第一,全省第十一;财政总收入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47元;先后获得“全国中部地区百强县”、“2009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等称号。与这些迅速攀升的数据相比,城市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当政者乐于将它提升到公众的视野之中,其用心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着重体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目的。这样的理念当然是值得大肆抒写和夸赞的,是真正的“利为民所谋”。

襄垣县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战国三家分晋后,原属韩国的襄垣划为赵地,从那以后,这片土地便被称为“古韩”。东晋时的高僧法显,早于唐僧二百余年西行印度取经,成为后来历史学家的惊叹。法显的传说至今仍然缭绕在这片土地的上空,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人文资源。

作为一个路经的过客,我对襄垣的了解也仅止于一鳞半爪。比如由于常去黎城,在道路交通不发达的早些年,常常路经襄垣,仅是仙堂山就深入过两次;黎城人和襄垣人一见面,不管是否熟识,马上就会没大没小地瞎叨叨起来,互相号称“亲家”,并抬高自己的身份以示取乐。因为这些,我对襄垣人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这次前来采风,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结束行程返回后,我仔细研究了襄垣的地名,发现在11个乡镇名称中,有趣而又有古意的还不少,这再一次印证了襄垣的文化传承和底蕴。依据平日的爱好,我把这些乡镇名编了一副对联,尔后还略有窃喜,觉得把襄子和法显的故事暗含进去,纯属巧合。当然,这些古朴的地名所标识的地方,早已旧貌换新颜,成为不同于任何历史的现实存在。我对襄垣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们感到敬佩。

文末,谨附新编的有关襄垣的对联一副,不仅就教于方家,而且表示对新襄垣的祝福——

上联:上马苦征伐且宿夏店西营至今候堡勒石王桥传佳话;

横批:襄子新垣

(注:襄垣县11个乡镇分别是古韩镇、王桥镇、候堡镇、夏店镇、亭镇、西营镇、王村镇、下良镇、善福乡、北底乡、上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