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立我国环境意识测评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 00:52李珊珊
科技传播 2010年21期
关键词:公众意识环境

李珊珊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系讲师,辽宁沈阳 110136

从根本上讲,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也就是说,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1]。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是哲学和社会学等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环境意识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采取量化的方式将本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环境意识转化为可以衡量和评价的指标,这就是环境意识测评系统。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家研发出了环境意识测评系统,用以研究公民个人行为、从事行业、受教育程度等与环境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影响。在我国,环境意识测评系统的建设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1 环境意识测评系统构成要素及基本特点

环境意识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并逐步被世界认可,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环境意识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和规定,不同学科在研究环境意识的问题过程中,采取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因而对于环境意识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环境意识应当包括两方面,即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他们共同构成了环境意识测评系统的两个要素。

1.1 环境认知

这个要素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由于环境认知可以通过对公众设置调查问卷等方式加以考量,因此,环境认知是决定环境测评可量化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公众对环境认知的程度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从事行业等等。环境认知的指向性特点十分鲜明,包括一般性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日等等,广义上的环境认知还应当包括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1.2 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是指公众在环境认知的作用下所采取的现实行动,主要是对环境活动的参与。环境行动的参与可以分为一般性参与与专业性参与。一般性参与指公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力所能及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而专业性参与即指以环境保护为工作对象的专业环保工作者,他们大都具有很强的环保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他们的环境行为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对于环境意识测评系统来说,环境行为也是其测评的主要对象,这是由于环境行为是受到环境认知指导作用后体现出来的,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受测者的环境认知程度。而环境行为也是可认知和可监控的,完全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测试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我国环境意识测评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环境意识测评系统,主要应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适合我国国情和环保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环境意识测评系统必须要适合我国国情和环保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建立我国环境测评系统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虽然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公民环境意识测评系统,但我们不应当完全照搬,而是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此外,由于许多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管理机制也与我国有着很大的差别,环保工作实施主体、问责机制、环保理念等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构建我国环境意识测评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加以充分认识。

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起步时间较晚,环保意识的建立和完善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阶段,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阶段。而且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不够平均,人口数量众多、环境资源相对短缺、国民经济增长份额中可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城乡环保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公民的环境意识培养也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这些都是我们制定我国环境测评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的国情问题。

第二,坚持测量结果的可评估性和动态性。通过建立环境意识测评体系,就是要将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行直观化的量化体现,因此必须要使测评体系具有很强的可评估性,测评结果必须要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科学依据。也就是说,测评系统中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对应到相应的环境知识领域之中,做到测评结果权威有效。

此外,人的意识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会不断变动和发展,因此环境意识测评系统在准确的基础上还要兼顾意识发展的动态特点,测评结果也要体现出动态的因素,只有这样,环境测评系统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第三,测评机制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由于我国领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测评工作所面临的情况会非常的复杂,这是已经建立环境意识测评机制的国家所没有遇到的。为了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要使测评机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即测评的形式要简介方便,测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将测评机制中蕴含的专门性知识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力争将测评机制的覆盖人群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只有这样才能使测评机制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力。

根据以上的要求,笔者结合“北京市哲学科学重点课题”——《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和影响因素》[2],尝试设计了一套国内某地区环境意识测评系统模板,本模板共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和影响因素》以北京市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研究背景,将公众是否会受环境意识的支配从事为奥运服务的相关环保工作作为其环境意识的反应。因此,笔者所设计的模板首先要选取一个主要的社会公共事件作为背景,选取某地区进行分类调查,并以公众相对于公共事件所做的环保工作行为作为量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2)研究对象的抽选。笔者认为,测评模板的测试对象选择要尽量覆盖各个社会阶层,如对某地区进行测试时,要尽量将该地区各所辖地全部作为测评范围,同时兼顾城乡人口、男女人口、各年龄段人口、各社会阶层人口的比例,建议比例分布如下。

城乡人口比例大致为5:5,具体抽取方法是前两阶抽样,即对街道(乡、镇)及居(村)委会的抽样均采用按与人口成比例的不等概率系统抽样(PPS系统抽样);每个样本居(村)委会中对户的抽样采用等概率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而每个样本户中对具体调查对象的确定采用二维随机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采用入户访问的调查方式,由访问员入户面访。

男女人口比例大致相同,具体以测试人口性别作为区分。

各年龄段人口大致可以划分为18岁~35岁为青年、36岁~60岁为中年、61岁及以上为老年,而中年年龄段人口数量要大于青年及老年年龄段。

各社会阶层可以以测试对象从事行业、收入情况、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等作为区分,各行业比例应大致相同。

3)测评统计方式。测评应侧重于对公众环境意识认识和环境行为两个方面,即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为取向。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是两个递进的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二者的统一标志着较高的环境意识水平。具体而言,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又包括不同层次,作者在设计测评系统时考虑实际入户调查的可行性等因素,设计环境意识的测度框架,并据此形成了公众环境意识部分的调查问卷。通过制定环境意识综合指数;即环境知识指数及环境行为指数,分别加上不同的权重,环境意识综合指数的阈值为0至100分。而 环境意识的综合评价级别分为综合指数分值 40以下、 40~60、 60~80、 80以上四档,分别对应环境意识评价较差、 一般 、较好、 优良[3]。

此外,在统计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元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单因素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公众群体的环境意识是否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离各种影响因素对环境意识的作用。测评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模型估计,笔者推荐采用国内外测评系统通用的SPSS12.0统计软件包[4]。

4)编制测评报告。测评系统通过对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量化测量,得出了一系列数据结果,这些测评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受测者的环境意识整体水平。测评过程的最后环节就是要根据测试数据编写测评报告,大致评估各类受测者环境意识的基本情况,并得出引起不同群体的受测者和不同地区的受测者环境意识差异的具体原因。

3 对于当前我国公民环境意识整体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在《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和影响因素》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京市公民环境意识进行测评,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北京市市民整体环境意识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环境意识形态体系;女性的环境意识显著低于男性;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环境意识明显偏低,教育程度对环境意识的影响非常显著;环境意识与公共意识之间的关联密切;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表现出先降后升的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关注健康的公众环境意识较高,感觉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的公众也意识到了环境的健康影响,但身体状况良好以及身体状况很差的公众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远郊区公众的环境意识要显著高于城区;年轻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管理阶层人士的环境意识显著高于其他公众;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形成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等等。这些结论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我国公民环境意识整体发展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当尽快找到培养和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重点人群。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培养和完善公民环境意识的重点人群应当是测评系统测试后环境意识水平相对较差的人群,即女性、老年人、农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及健康状况较差或健康状况良好的公民等等。有关部门应当以这些人群为重点,根据测评系统的测评结果,结合不同人群的基本特征,分类制定政策措施;

2)推广测评系统。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基础是准确掌握公众环境意识的基本情况,而测评系统可以科学有效地反映出这个情况,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环境意识测评系统,发挥社会制度的独特优势,运用行政力量进行推广和普及,进行地区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公民环境意识普查,准确掌握国内各地区公民环境意识基本情况;

3)注重研究和利用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形成的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形成是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是环境意识测评系统得出结论之一。除了环境行为和环境认识外,行政力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水平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形成的因素,因此有关部门要重视研究和利用这些社会因素为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服务。

[1]何强编著.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周景博著.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和影响因素.ht tp://wenku.baidu.com/view/063a0c020740be1e650e9a3e. html.

[3]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ht tp:// www.c2008.org/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1242

[4]王民著.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2.

猜你喜欢
公众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