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沿革

2010-08-15 00:44孙玉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20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药性名医

孙玉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随着传统中医的医药实践而逐渐产生、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既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依据,又是我们研究和理解历代医家使用中药的临床经验和药效规律的工具。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等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总结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临床运用的一般规律。

1 药性的涵义

药性即性能,是用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的重要依据。[2]

药性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所以它包括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因而,阐述药性的物质基础、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它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列》:“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从这句话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药性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药性,而是指中药的制剂宜忌,只是现代药性的一部分,而不能包括整个药性涵义。后世历代医家对药性多有论述,但涉及的范围不尽相同,而且,虽说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但药性理论的专著却为数不多,对药性的论述大多是散在于各本草以及综合著作中。

2 药性的历史沿革

2.1 春秋战国之前——中药药性理论开始萌生

中药药性理论是以药物为基础的,因此尽管明确见“药性”一词在《神农本草经》中,药性理论的出现却与药物的认识同步,自人类认识药物起,就同时产生了药性理论的萌芽。《说文解字》:“藥,治病艸,从艸,樂声”。“治病”应该是对药物性能初始的理解,也就是对药性初始的认识。

2.2 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中药药性理论初步形成

药性理论初成时期比较长,大概从春秋战国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它对药性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该书对于“气”、“味”有较多的记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为气,阴为味”,《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结合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逐渐产生了“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在具体药物中的应用。《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这里虽然提出了“毒”的概念,但此处指的是药物的偏性,而并非后世医家药物有毒无毒之“毒”。

另一部对药性理论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序列》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药性”一词,这标志着药性理论的正式建立。《神农本草经》首次在书中具体给出了四气、五味的概念,并在所载药物下具体列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书中虽然提出了七情以及用药禁忌的雏形概念,但在具体药物中未见记载。书中所载的某些内容如有毒无毒尚不准确。

2.3 晋隋至唐代——中药药性理论的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隋至唐代时期对于药性理论发展,贡献较大的医药著作主要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药性论》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如《名医别录》、《药性论》中大部分药物项下都标注了七情内容。而且《名医别录》对《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四性做了部分的补充与修正,使药物的四性记载更趋完善。《本草经集注》保留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不仅使理论知识得以保存,并给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唐代时,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的问世,使药性理论得到了整理与继承,为其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此时期药性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2.4 宋、金、元时期——药性理论更加充实

宋代官方曾多次组织编纂本草著作,其中收录的药物大量增加,为药性理论的充实打下了物质基础。金元时期,对理论的发展贡献较大的著作主要有《本草衍义》、《汤液本草》等。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首先提出“四性”之说,一改以前的“四气”之说,并将四气禀受于天之说、五味与五行相结合用来分析具体药物的药性。元代王好古综合了这一时期的理论经验,对归经理论进行了总结,使归经理论得以完善,并将之应用到具体药物上,同时还将四气、五味与药物的升降浮沉联系起来,充实了升降浮沉理论。总之,这一时期,在众多医家的不懈努力下,丰富、完善了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使药性理论更加充实,完善。

[1]高晓山.中药四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8.

[2]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8.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药性名医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让名医们上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