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 7·16油罐区爆炸火灾事故成功处置的启示

2010-08-15 00:47张成学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指挥员火灾事故总队

●张成学

(辽宁省消防总队,辽宁 沈阳 110032)

“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爆炸火灾事故是我国多年来少见的大型恶性石化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辽宁省公安消防部队以强大的战斗力、科学的组织指挥、灵活的技战术运用、顽强的战斗作风,夺取了这场爆炸火灾事故处置的成功。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做法,从而进一步提升消防部队今后处置此类灾害的能力是本文探索研究的方向。此次爆炸火灾事故成功处置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有组织指挥方面的,也有技战术运用方面的;有战斗作风方面的,也有装备器材运用方面的;有社会联勤联动方面的,也有战斗保障方面的。果断正确的作战决策更是这次事故成功处置的关键,值得认真总结汲取的宝贵经验。

一、“快速、集中调集灭火救援力量”的决策,为成功处置提供强大战力支持

在大连“7·16”油罐区爆炸火灾事故处置中,作为属地大连支队和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两级指挥机构都能准确把握调集灭火救援力量这一作战指挥环节。大连支队在接到火灾报警后,立即启动市级灭火救援应急预案,一次调集本市 37个公安消防中队、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共 128辆消防战斗车1 000余名官兵,及时调集公安 、安监、医疗、供水、供电、通信等部门单位到场增援。总队接到大连爆炸火灾信息后,总队长王路之、政委王东海决定立即启动“辽宁省跨市增援灭火救援预案”,快速调集 13个公安消防支队、14个企业专职队,220辆消防车1 380名官兵,调出本省内现存泡沫液 210余吨,调出总队指挥班子成员,提请省政府调派化工专家。报请部局从五个兄弟总队调运泡沫液 460t。总队和大连支队两级总指挥员,能够依据对基本灾情、单位情况、作战环境、作战时空的全面了解,冷静思考、超常预判、及早决断,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强大的灭火救援力量,为成功地处置爆炸火灾事故提供可靠的作战资源,为打赢这场特殊战斗奠定了可靠基础。

“7·16”爆炸火灾事故处置中力量调集的经验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即在面临一些特殊灾害事故特殊作战环境、特别作战时空时,作战指挥机构和最高指挥员在灭火救援力量调度上应做到:提前预判宁早勿晚;打破常规,宁多勿少;择优重质,宁缺勿滥;建制调出,避免过散;社会增援,纳入视线。

二、“先控后灭、力保重点”的决策,为成功处置提供正确的作战行动指导

在“7·16”爆炸火灾处置中,大连支队和省消防总队两级现场指挥机构和总指挥员能够依据火情和现场作战力量,及时果断地作出“先控制、后消灭,确保重点目标安全”的决策,并采取灵活、高效的技战术措施一以贯之地落实这一决策。因而确保了整个作战圆满成功。为了有力地贯彻这一决策,大连公安消防支队在初战过程中采取关阀断源、筑堤拦截、围堰圈堵、沙土掩埋、冷却抑爆、泡沫灭火等措施,对包括油罐、管线、泵房、阀组、沟渠、污油池等近 500处明火点,对长约 3 000m的火线,对 6万 m2的流淌原油火实施全方位控制。在此基础上,加强中联油T103#着火罐及毗邻油罐和南海罐区、液体化工仓储区两个重点方位的指挥力量和作战力量,严密保护受火势严重威胁的三大储罐区。总队领导到场后,在全面侦察了解灾情后,针对前期大连公安消防支队有效控制形成的良好局面,针对南海罐区、液体化工仓储区和 T103#着火油罐所处罐区的严峻灾情,针对全省跨市增援力量相继到场的有利条件。进一步重申了“先控后灭、确保重点”的作战决策,进一步明确控制保护的重点目标,即南海储罐区及液体化工原料仓储区和 T103#着火罐所处的中联油储罐区。进一步调整加强了两个重点保护区域的作战力量,将到场增援支队的高效装备和攻坚作战人员,将大量泡沫液和主要供水线路重点向两个区域汇集。总指挥员严令参战官兵,要动用一切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拼命也要保住两个方向上的三大储罐区。由于作战决策正确,指挥员的决心坚定,参战官兵思想行动统一,力量配置合理,主攻目标清晰,战术运用正确,灭火措施得力,灭火战斗收到预期了效果。大火被及时控制,巨大险情被化解,重点目标保住了,事故损失降到了最低点,一场更大的灾难被避免了。

“7·16”爆炸火灾处置的总体作战决策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大规模、复杂、艰险的火灾现场,在作战力量不是足够强大时:首先,必须实施强有力的控制,逐步缩小燃烧面积,消除爆炸威胁,减少火点,遏制极端险情,为全面灭火创造条件,而不应急于求成,急攻火点、急于灭火。否则,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加大扑救难度,扩大灾害损失。其次,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把握战略重点。要综合分析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将对火场全局有重大影响的、自身价值大、火势威胁大的目标,确定为现场的重点保护对象。要对重点保护对象施以重兵,要将先进的装备、善于攻坚的作战人员优先投入重点保卫战。要将灭火所需的水、药剂、燃油、器材优先保障重点保卫战。要切实避免不明重点、不辨缓急、平分兵力、四处出击。最后,必须捕捉战机适时实施攻守转换。控制火势是为了更好地灭火进攻,是进攻灭火的前提和条件;灭火进攻中蕴含着控火的成分,是根除火势发展蔓延的治本之策。在大型、恶性灾害处置中,我们应在整个现场火势得以完全控制的条件下,备足车辆、器材、灭火剂和攻坚作战人员,适时发起灭火总攻。进而彻底消除火势发展蔓延威胁,快速结束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损失。

三、“划分区域、分级指挥”的决策,为成功处置提供组织指挥良方

“7·16”爆炸火灾处置中,总队现场总指挥员根据火场面积大、参战力量多、作战任务重等实际情况,适时作出“划分作战区域、实施分级指挥”的决策。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单位布局、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保护重点、主攻方向等因素的前提下,将现场划分为四个作战区域,每个作战区域指派一名总队党委成员和一名灭火高级工程师负责区域作战具体指挥。实战证明,这一做法是十分有效。其优点在于:任务明确、责权落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参战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作战提供不竭动力直面火情、靠前指挥,有利于察实情、出真招,提高组织指挥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贴近队伍,当面部署,有利于快速应变,合理用兵。减少信息指令传递环节,有利于降低灾情信息迟报、误报率,有利于作战指令的及时、快速下达,提高作战效率。

为了正确实施“划分区域、分级指挥”这一科学高效的组织指挥方法,还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作战区域规模不宜过大。作战区域总面积一般不应超过1万 m2,以区域指挥员定位指挥可通视区域灾情、作战阵地为宜。作战区域规模过大,指挥不灵便,影响效率。二是作战区域要完全划分。即区域间不能出现“夹心层”、“空白点”。这样既有利于各作战区域明确边界,落实责任,又可避免区域间出现无人管控区导致火场发生意外。三是作战区域力量配置要适当。要根据每个作战区域的作战任务轻重、难易等情况,合理调配战斗人员、车辆器材、灭火剂等。绝不应出现“有事没人干”或“有人没事干”的力量分配失当的局面。四是要充分放权,凡是区域指挥员能够干得了、干得好的事,都要交给区域指挥员去做。比如,区域作战的力量使用、阵地设置、技战术运用等项指挥权都要交给区域指挥员。这样,可使区域指挥员放开手脚,创新思维,发挥潜能,高效完成区域作战任务。五是要充分做好战斗保障和协作。实施区域作战模式后,现场总指挥部除要对区域作战实施检查、督导外,还要重点做好现场秩序维护,整体作战、生活保障和各种参战力量协同等工作,以确保整个灭火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通过认真回顾总结这起爆炸火灾事故处置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消防部队还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以进一步提升部队灭大火、救大灾的实战能力。一是尽快建立重、特大灭火救援等级调派方案;二是可借助廊坊武警学院、部局天津培训基地等良好的培训平台,系统开展中、高级指挥员培训,提高其重、特大灾害事故决策指挥能力;三是组织部队深入开展大型石化火灾事故处置技战术研究,探讨灭火救援新技术、新战法。

[1]宋卫国,王健.火灾系统的复杂性与可持续防治[J].科技导报,2004,(8):15-18.

[2]钟茂华,范维澄,王清安.火灾危险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0,15(3):22-28.

[3]钟茂华,范维澄,王清安.工业典型危险作业场所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展望[J].火灾科学,2000,9(2):11-17.

[4]公安部消防局.中国火灾统计年鉴(2006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5]钟茂华.中国火灾史简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67-71.

[6]康青春.火灾战例精选[M].廊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3.

[7]公安部政治部.灭火战术[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8]曾钧生.消防灭火救援及抢险救援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指挥员火灾事故总队
2022年武警部队刊稿情况统计
一起亡人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2021年《武警医学》刊稿情况统计
2020年《武警医学》刊稿情况统计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2019年《武警医学》刊稿(含照片)情况统计
莫名的火灾事故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引发的思考
从两广作战看战区、战役指挥员的意见分歧与统一
智勇兼优的高级指挥员皮定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