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男女学生群体沟通问题的研究*

2010-08-15 00:43汪冰峰孙智斌
外语与翻译 2010年3期
关键词:异性男女群体

汪冰峰,孙智斌,罗 兴,张 泉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高校男女学生群体沟通问题的研究*

汪冰峰,孙智斌,罗 兴,张 泉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高校男女学生群体沟通是学校教育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从高校学生生活实例出发,讨论男女群体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产生原因,探讨促进高校男女学生群体健康交流的对策建议。男女学生双方群体都应该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通过媒介有效、充分和真诚的沟通;教师也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正确地引导他们积极沟通。在这种新形式的异性交流中拓展交往层次的深度与交往对象的多样化,从而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价值观与意义感。

高校;男女;群体;沟通

一、引言及案例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变得更加宽广,交往的层次也随着知识与社会阅历的增长不断加深。在高校的异性交往中,除了存在较普遍的一对一沟通模式,也大量存在着男女生群体沟通。这种群体沟通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异性个体间的沟通有所区别,由于受到性别差异、心理差异和群体思维等原因的影响,男女生群体沟通显得相当薄弱。它是目前学校教育管理较为忽视的问题,然而该类问题日益凸现,影响到了高校的和谐发展。认真研究高校男女生群体沟通问题,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群体沟通,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获取与异性特别是异性群体间正常相处的经验,获得异性间的友谊和信赖,并帮助他们构建自己充满激情与进取、拼搏与奋斗的人生,为建设和谐人生、和谐高校、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中南大学某班级11名男同学在平安夜顶着冰冷的冬雨,为其班级的8位女生送苹果。他们事先在超市买好了精装的苹果和小包烟花,怀着激动的心情与美好的憧憬跑向不远处的女生宿舍。他们先在楼下大声呼喊班级中一些女生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见楼上没有反应,便一边打电话让她们到阳台上,一边燃起手上的烟花作为信号物。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顺利,只听一位女生答道:下去干嘛?经过电话的沟通,女生们终于下楼。她们排成了一队,等待男生们的行动。此时,男生们一个个变得害羞似的,都不敢上前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只是你推我我推你,有一位说道:你们谁要苹果?帮个忙。局面此时陷入尴尬,最后,一位男同学先开始,然后依次送给了女生苹果。女生没有表露出男生想要见到的灿烂的笑脸和惊讶的表情,男生也没有做到女生想象中的浪漫与惊喜。就这样,送完苹果后男生便失望而归。

事后男女生群体分别讨论此次送苹果事件。男生认为他们一个个都是怀揣着激动与热情冒着冰雨过去送苹果,并在楼下大声呼喊她们的名字,希望给女生一个惊喜,女生应该表现出异常的惊喜之情与感动,孰知,男生的大声呼喊只引得了其他班级女生的羡慕,没有得到本班女生的回应。男生认为自身已经做得非常好,女生缺少浪漫,不懂得这样的策划背后包含的情感。女生认为男生应该事先通知一下,在送苹果时男生表现出的羞怯与“你们谁要苹果?帮个忙”的话语使女生失去了幻想的空间,使得她们认为这是班干部安排的一个任务,其中没有完全包含自己真挚的情感,让她们感觉比较平淡,缺少让她们感动、表露真情的元素。

二、相关理论背景

(一)性别角色差异理论

男女的差别由来已久,正是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男女在交流过程中的不一致性,进而出现交流障碍。解释男女差别的理论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西方社会科学中比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永恒论,认为男女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西方第一个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男女差别的著名人物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别是女性比较消极和软弱,男性比较主动,这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2、启蒙主义,启蒙主义对于男女差异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妇女的屈从和依附,是由于社会通过法律和各种规章施加认为限制的结果;如果说妇女有什么地方不如或区别于男人的话,那是因为某种社会力量制约她们的结果。

3、功能进化论,把生物进化规律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解释男女不平等的必然性。在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劳动分工便是男女之间的分工。在进化论者看来,随着人类生活的进步,妇女可以越来越多地摆脱挣钱养家的重担,越来越适宜在家里照顾子女,操持家务。

(二)群体沟通理论

相对于个体沟通理论的研究而言,对于群体沟通理论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群体沟通客观论。认为社会群体现象是客观的,但划分是人为的;社会群体的沟通度是客观的,但加大或减少沟通度是人为的。

2、群体沟通适度论。认为适度的“群沟”是社会群体沟通的活力之源,没有“群沟”或“群沟”过大都无法对话。“群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对立与冲突,产生的原因不是生理的,而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缺少对话常常并非默默无语,而是千语一腔的嘈嚷,“一犬吠影,群犬吠”的起哄。现在有些社会群体间的“群沟”在相对加大,穷人的小屋在富人的宫殿下变成了茅舍。

3、群体沟通平衡论。认为平衡的杜会群体沟通促进社会心态的平衡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对沟通的满意程度是一种心理感觉。同样一个沟通内容和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效果,实现社会群体的沟通必须根据各社会群体的特点,兼顾平衡原则。哈贝马斯公开宣称,其理论著作的终点就是“金钱、权力和团结间可接受的平衡”。

三、高校男女学生群体沟通障碍表现形式及原因探讨

(一)性别角色差异

性别角色是指人格特质,在某种文化价值观下,男女应具备的行为及心理特征。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性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主动的、控制的;女性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情感化的。在案例中,男生显得很害羞,都不敢表示自己的心意,终于有一位说道:你们谁要苹果?帮个忙。此话一出,使得浪漫的行为变成了完成任务式的无奈。女生则是排成了一队,等待男生们的行动。在男女群体沟通中,如果双方尤其是男生群体稍欠主动的话,这种交流就很难进行。

(二)心理障碍

首先是对异性的神秘感,青春期的大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神秘或热烈而单纯的向往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心中萌发的希望接近异性的念头感到自责,或对异性存有戒心,似乎异性交往就等于谈情说爱,甚至视之为不正当行为;其次是对异性的恐惧感。有些学生一置身于异性面前便心情紧张、手足无措,以至于不敢与异性接触,逃避与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些对异性交往的错误理解,常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无法摆脱的烦恼与困惑。

(三)群体思维障碍

个人在处于群体中时,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导致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与群体中的他人具有一致性,即所谓的从众心理。在本案例中,男生们一个个变得害羞似的,都不敢上前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可能有男生想主动表达,但是看到其余男生都没有意向,自己也就犹豫了。女生也是一样,大家都采取观望的态度,都等着其他人先采取行动。然而当大部分人不行动时,少数人也就不敢行动了。

四、促进高校男女学生群体健康沟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主动沟通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男性更主动,特别是在交友方面;男性更喜欢支配他人,女性更倾向于顺从。男生与女生应该变换思维方式,从其他角度出发,确保在交流中保持男女群体的对等,确保双方的话语权,男性要柔化支配他人的特性,女性要从逆向改变顺从。淘汰那种潜意识的支配,而后换来的便是更加温馨、和谐的对话。思维方式的转变在男女群体沟通中起到关键作用。首先这是一个群体间正常化,富有感情的融合事件,不应该将思想停留在普通的同性间,普通的男女个体的交流上。因为此时的交流动机非常纯正,交往的深度与把握的尺度都非常适宜,也无需顾忌男女个体交往中应遵循的一些规则,所以此时的交流应该把重心放在实质的交流上面,应该用最简洁、最能代表自己心意的话语去与对方交谈。然后是不应该把纯正的交往活动想象成是附带有隐性目的的事件。团体的交流时大家共同实现某一个目的,而绝非男女个体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目的,应该更加坦率,吐露自己的心扉,用真诚去换取想要得到的惊喜。

(二)换位思考,真诚沟通

当双方都流露出不自然的表情或不太乐观的语言、动作时,双方都应该能从这些语言性的、非语言性的语言中体察交谈对方心理、想法的转变,从这些因素中“读懂”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与社会实践及时地做出调整。同时也要关注事件进程,要多替对方着想。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会对方的难以表现或表达的心声。要学会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进行后续交流的布置,从反馈信息上着手,巩固既得成果,也为下一步的交流奠定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在群体交流中,某个个体真情的流露也是比较重要的。此种流露无需任何掩饰。在任何交流活动中真情永远是最生动的语言,是任何其他物质、语言所替代不了的。个体真情的流露不会影响整体交流的进程,反而还会感染其他部分成员,使得其他成员更能感受到交流是愉悦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与情感的宣泄,使得其他成员深受影响,在这一拉动作用下,交流变得更加流畅,平等、真挚的交流也慢慢的进入到状态。

(三)利用媒介,有效沟通

在男女群体交流时,应有的基础是随实际情况而变更的,但是却需要一个共同的物质基础——媒介。媒介,顾名思义是传递某种思想、物质、能量、语言等的中间物。在交流中常用的媒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托”。这个拖便是男女双方中的成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在群体交流中,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活跃分子,及主要领导人物,他们主动组织群体交流活动,可以在中间起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导向事件的发展动态,也可以进行一些细节的中间处理,使得随后而来的交流更加顺畅、和谐,对于解决从众心理是很有效果的。

(四)教师引导,正确沟通

大学生异性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对大学生男女群体沟通应持鼓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反对。毕竟男女群体沟通有别于异性个体沟通,在群体活动中,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沟通方式;其次,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双方群体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如可以采取联谊会、学术沙龙、男女排球联赛等等多种多姿多彩的群体活动,让男女群体有充分交流的场合,这样将有利于双方更好地沟通。

综上所述,男女群体沟通是一种异于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其中的信息传递形式也异于常规的方式。由于受到性别差异、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阻碍男女群体的正常交往。而男女群体健康而正常的交流,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的形成。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反对,反而要鼓励这种健康的交往方式,帮助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1]陈一筠.西方社会科学中关于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层的理论[J].社会学研究,1988,(12):120-131.

[2]何玉兴.关于社会群体沟通的理论假设[J].河北学刊,2000,(4):96-98.

[3]徐鸿,张晓维.关于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几个问题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71-73.

2010-05-17

2010年中南大学教改项目

汪冰峰(1978-),男,湖南岳阳人,博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异性男女群体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男女有别
异性齿轮大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