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和施蛰存的都市审美*

2010-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0年3期
关键词:都市小说科学

王 春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泸州646000)

科学精神和施蛰存的都市审美*

王 春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泸州646000)

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施蛰存的小说一直以来因为其使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而受到众多评论家的注意。而本文主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即科学精神与施蛰存都市小说的关系的角度,来阐释科学在当时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说明在数字中展示都市小人物真实的悲哀,这部分是通过数字对小人物生活和爱情的影响来阐释的;第二节在反叛中呼唤都市市民生命本真意识,这部分是通过“圣人”俗化和俗人“理性”化来阐释科学精神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施蛰存;科学精神;数字;反叛;都市

在20世纪初的时候,胡适就曾感慨到:“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辱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1]科学在中国文化思想界所受到的推崇信仰,已到了让人称奇的地步,所以胡适才产生这样的感慨。这里“科学主义”的内涵,是一种“精神”内理,是一种价值信念与原则导向,科学此时己具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性质。可以说,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深受科学思潮的影响,这些已经被广泛认同的科学精神已内化为创作主体潜意识层次,对他们当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精神,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因素不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更新。”[2]在历史的发展中体现出它的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论争和宽容的态度。而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它的鲜明体现就是它与生俱来的批判精神。”[3]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科学的表现方式、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等对施蛰存创作的观察姿态、话语方式以及他的创作态度等方面的渗入来阐释科学精神对施蛰存的影响,进而为当时风行的科学主义思潮揭开另一个观察视角。

一、在数字中展示都市小人物真实的悲哀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科学,马克思也曾把数学看作衡量学科成熟的基本依据,他认为一门学科只有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真正发展了[4]。是施蛰存小说中一种重要的话语方式。他大部分的小说都尽量不流露自己的主观倾向,他或者用心理分析法着力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冷静的剖析与客观展示,或者通过最客观的数据,表现都市小人物的真实处境。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精确的数字的运用。无论是在表现时间还是表现金钱的数据方面,施蛰存都用精确到分或者是角的数据。他用数据表现了现代都市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生存状态,现代都市人之间的接触就像是蜻蜓点水一般,虽然空间距离是近在咫尺,但是心理距离却是远在天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不重人情重理性,什么都算的很清楚,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数字思维的引入正好可以用来计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中国人讲究模糊的思维的一种反拨。施蛰存就用数学,这样的一种抽象的科学,将现代人关系和生存状态真实的表现了出来。

在时间的表达上,中国人早就习惯了那种模糊的表达方式。例如诗句和文章中经常用到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或者“柳絮飞时”“油菜黄时”等来表示时间。古人计算时间的工具是滴漏这样的计时器,而在西方,发明了精确到分甚至是秒的钟表,这些钟表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人们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在时间的使用上,中国人没有时间的精确性的概念,数字概念是不用在时间概念上的,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对时间的价值的考虑一贯是很淡漠的。但是,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对中国人的生活的介入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时间观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就有了“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泊来品。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逐渐由模糊变的精准,中国人也开始用数据来衡量时间,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由悠闲变的忙碌和焦虑。施蛰存小说中的时间表达的特点就是很精准。

施蛰存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现代都市里的小职员,虽然他们都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男人,但是在30年代摩登上海,他们的生活却被外来的、代表着现代性的一系列的数字给控制着。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是传统的,但是却按照现代的规则生活。时间将他们分裂成两种人,他们自己就在这种分裂中,患上了精神衰弱等现代病症。

《梅雨之夕》中表示精确时间的词几乎无时不在。如当“我”在办公室的时候,“到了四点钟,看看外面雨还是很大……这样地竟逗留到六点钟,雨早已停了。”“出了办公室的时候,从江西路南口走到四川路桥。竟走了差不多半点光景。邮政局的大钟已是六点二十五分了”。当我和偶遇的姑娘一起在屋檐下避雨的时候,“我”对时间就更加敏感了。“我取出表来,七点三十四分,一个小时多了,”“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我还没有走。”对于闲逛的“我”,时间好像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我”有一个残忍的好奇心,“如她这样的困难中,我要看她终于如何处理她自己”[5]。在时间的流失中,姑娘渐渐变的“焦灼”“窘急”,她并没有像“我”一样沉浸在当前的这种氛围中,她并不是那种忧郁的丁香姑娘,她是一个现代人,所以这场相遇并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邂逅。在姑娘诧异的注目下,“我”只有赌气似的将伞分一半遮蔽她。虽然很想继续和她在同一屋檐下,“我”企图忽略时间流逝的事实,但是那位姑娘却并无偶遇的闲情和浪漫。就这样,横亘在我们中间的时间就成了一个无形的第三者,将中国文人浪漫幻想击个粉碎。正如罗兹·莫菲曾说过,在上海这个城市中“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扩张主义的西方和因袭传统的,全凭直觉的,人道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效率低的,闭关自守的中国——两种文明走到一起来了。”[6]“我”全然不在乎时间的流逝,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美好的感觉想和姑娘多待一会,但是姑娘却是理性的,重效率的现代人,“我”不得不在时间面前做出让步。当“我”和这位魅力少女同行的时候,“我”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开始了一场精神漫游,上演一场浪漫偶遇的独角戏。就在“我”思绪万千的时候,雨却不适时的停住了。时间又一次的控制了我的情绪,“我怨怼这不情的天气,何以不再继续下半个小时的雨呢,是的,只要再半个小时就够了。”[7]

科学——首先包括纯粹抽象的数理科学,已经内化成施蛰存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时间的精确化表达的是另一种审美方式,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表现了施蛰存思想方式,创作方式的多元选择和鲜明形象的科学意识,同时也为其小说增添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新的审美内涵。

二、在反叛中呼唤都市市民生命本真意识

对人的日常生活和本能欲望的关注可以说是海派小说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在施蛰存小说中,科学理性参与的话语方式让其对人生命本真意识的肯定更具有说服力。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通过种种的方式圣化自己,让百姓们以敬畏、尊崇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以此来愚化百姓,以达到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和民主思潮的涌入,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他们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开始对所谓的“圣化社会”质疑,开始对封建统治者对百姓设置的束缚和圈套进行反叛。怀疑和批判精神是近代科学精神的重要特征,近代诸多深受科学思潮的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怀疑,实践自己的批判。科学精神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批判性给五四文学内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施蛰存也不例外。他将怀疑和反叛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小说中对“圣人“的解构和俗化。

在施蛰存早期作品集《上元灯》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纯真的生命之情的怀念与赞美。这是他对人性的初步窥探。在其后期的作品中,他将笔触深入到无意识潜意识之中,来展示人的生命本真意识。于是,当我们随着施蛰存一起挖掘历史上所谓的“圣人”的潜意识的时候,便会发现这些“圣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性欲和情欲。《鸠摩罗什》中,大智高僧鸠摩罗什经历十几年的苦修,而自认为是一个“德行很高的僧人”。但是,他深爱自己的表妹,最终没坚持住而娶了她;在她死后,他以为自己已了却了一段孽缘,但是,他最终没有控制住自己投入了妓女的怀抱。其实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在重重光环的环绕包围下的俗人。在中国,人们总是习惯于避免谈论所谓“圣人”的“情欲”“性欲”,这两种“欲”好像是公认的只有凡夫俗子才有的欲望。殊不知,就连鸠摩罗这样有佛性的人都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的凡人生活。故事的最后,当弟子们火化鸠摩罗什的遗体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是他的舌头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暗示!代表“食”和“性”的舌头就被弟子们当作舍利子给供奉了起来。自古以来,以“性欲”或“情欲”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被中国历史文化或社会现实紧紧的压抑着,呈现出来的自我是异化的。于是,施蛰存把这些“圣人”的神圣外衣剥去,对圣化社会进行解构和嘲弄。他笔下的所有的英雄人物到最后都是真正的真实的人性战胜了所谓的“神性”,每个人的人性在结局的时候都得到了最真实的舒展。

“科学主义的理论视角则是从现代性内涵的另一个质素‘世俗化’引出来的。因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的世俗化,主要就表现在对‘圣化社会’的质疑与反叛的科学与民主两思潮”,世俗化即是一种‘实证的’及‘理性的’态度与行动。”[8]施蛰存正是用这种科学理论的视角说明了人在本质上是生物体,自然属性乃是人的第一属性。人在求得社会存在时,自然价值意义也应得到尊重。他将关注目光投射到“圣人”本身,将笔触深入到“圣人”的内心深处以显示对人自然属性的肯定。

[1]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龚育之.论科学精神[N].人民日报,2000-10-10(9).

[4]高剑平.语言、逻辑、数学:科学理性完美的表现形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11):34.

[5]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罗兹·莫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M].上海: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施蛰存.沙滩上的脚迹[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9]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010-06-30

王春(1985-),女,安徽人,硕士。

猜你喜欢
都市小说科学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