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背后的思考

2010-08-15 00:42马迎珺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网络文学受众

马迎珺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言论自由的今天,关于网络文学的言说、讨论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不难发现,为数较多的是批评的声音。2010年4月7日,在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网络时代的文学促进”沙龙上,著名作家麦家语出惊人:“如果给我一个权力的话,我就要把网络消灭。”此言论一出,立刻引来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的热议。不过麦家的言论毕竟只是一家之谈,并不能代表所有传统作家的想法。网络文学并不仅仅反映了现代人沉重生活背后心理上的落寞与寂寥,繁荣并不是表象,网络文学的存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学不被部分受众接受的原因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1],且网络环境这个最主要的“把关人”为网络文学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不过“想写就写”的网络生态还是不能为部分受众所接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首先,从两者的定义来看。对于“网络文学”的界定,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各家之言论不计其数。专家们也有很多种界定方式,其中有一位学者按照分类认知的方式从广义、本义、狭义三个方面把握了网络文学的界定,该学者认为 “网络文学层级划分的定义为:‘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学’(广义)、‘首发于网络的原创性文学’(本义)、‘通过网络链接与多媒融合而依赖网络存在的文学’(狭义)。”[2]而在对其狭义的定义进行分析时,该书的作者指出“这样的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3]从这一层面看来,传播载体的不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实质性差异。

网络文学有一大好处便是你的作品能够得到即时的回应。人不能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所以当外界对作者的作品有所反映时,不管好与坏,答与复之间产生的信息交换所碰撞出的火花有时会给作者带来另一种启发或灵感。由此可见,两种文学形式的传播方式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这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我们知道,传统文学是由纸质载体至受众的单线传播,文学作品的把关人除了出版社等琐碎的外界因素之外,就只有作者本身了;而网络文学则有别于此,它是由“作者—网络媒介—受众—网络媒介—作者”链接而成的,具有循环的特质:作者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完成了的小说传递给受众,受众阅读完毕后会依照个人的判断以及喜好给予作者极具个人特征的回馈,而作者可以再次通过网络收到受众的讯息并能够与其进行交流。由此不难发现,网络文学让两种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不但彰显了作者的个性,读者的个性也以网上留言的形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宽松的网络环境中,言论的过度自由有时会导致言语过激甚至低俗的现象。

2.自由的网络环境要求作者应当理性地张扬个性

首先,从两种文学的类型中已经能够比较出两者的差异。传统文学的类型很丰富,除了小说,还囊括了诗歌、散文、戏剧等,相比而言,网络文学的类型比前者要单调得多,它以小说为主,散文辅之。网络文学的题材可谓是包罗万象,且每个网站的分类都各不相同。以世纪文学小说网举例来说,该网站把网络小说分为七类:玄幻、科幻类,修真、仙侠类,都市、同人类,历史、军事类,网游、竞技类,灵异、武侠类和言情类等等;而小说阅读网的总分类与前者相类似,不过它按照性别及小说内容更加系统地加以归类,从而划分为“男生版”、“女生版”以及“校园版”。这些五花八门的分类中出现了很多的“新面孔”,一些所谓的新题材,譬如同人文、耽美文、穿越文等这类涉及男女同性恋、古今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确实虏获了一批青少年的“芳心”,曾经热门的传统的言情类网络小说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网民们的需求。但是站在传统作家或传统读者的立场上来看,这类题材的小说似乎并没有多少文学性可言,不能够与“文学”相提并论。而论及的内容,为了商业的目的,部分网络小说的语言俗不可耐,其对人性、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并没有以一语以概之而是占用了很大的篇幅,且用狂妄的语言来证明个性的张扬,这也是很多受众不能接受的原因。

小说《低速率爱情》讲述的是一对男同性恋的故事。小说的开篇就很“亮眼”:“六岁,看到小姨光着身子坐在我爸爸身上。七岁,小姨怀孕,正式住进我家,老妈搬到了卧室隔壁房间。八岁,有了个妹妹,也习惯了两个妈。”文章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主人公金江异于一般初中学生的家庭环境,言语中透露着漫不经心,而如此无厘头的口气贯穿了全文:“我爸?那个老色情狂!?叫这肥猪来教育我!?”“他脑子被驴踢了吧……”称自己老师为肥猪,把父亲希望他继续念高中的苦心劝说概之为“罗嗦”,金江对父亲和老师的态度让人难以苟同。如果说这样的描述只是为了起到“笑果”,下面这两段文字会让读者有些触目:“十四岁,我便经常光顾老爸开的娱乐中心(风化场所啦),顺便失去了童贞。”“不管怎样,我想说的是,我是一个规矩人!而且不擅长颠倒黑白!”这段矛盾的文字,看似“大气”且“豪放不羁”,实际上是现实中一些青少年真实的叛逆心态,从诸如“顺便”这类持无所谓态度的话语中看出其玩世不恭的态度,这些网络小说对当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为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网络上类似这样的小说并不在少数,不禁会让人担心,人们未来会持何种价值观,对社会、对家庭、对感情的责任又如何来承担。

二、网络文学背后的“亮点”——网络小说的“个性”

随着“全民偷菜”、“犀利哥”、“凤姐”的走红,网络的魅力不容小觑。对于网络文学,有人认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人都成了“文化带菌者”;但也不乏一些忠实的追随者,他们被其快捷方便、鲜明的个性、多样的选择性等所吸引。但是否如麦家所言,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也应持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在“参与者还会获得可资炫耀的置身潮流的身份”[4]的同时,网络文学背后还透露出其显著的“个性”。

众所周知,2005年的“超级女生”开启了大众娱乐的新时代,而日趋兴起的网络文学无疑也将“大众娱乐”体现得淋漓尽致:“全民参与”的态势使得很多优秀写手的文字如同衬在绿叶上的红花,格外耀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种文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人的个性。由此看来,网络文学所带来的个性发挥也表明了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社会更趋于民主,人们的参与性大大增加。

关于“想写就写”网络生态的利弊,并不是少数人就可以做出评判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的个性的思想体现。“个性”是个比较抽象的词语,且涵义丰富,在万千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有时候与众不同可以彰显个性,有时候随波逐流也能够成为主流。网络文学的个性基本都是由文字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文字或犀利或细腻,备受关注的作品一定有其受到追捧的理由。

来看看第一代网络文学写手痞子蔡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我心情不好睡不着......你也是吗’‘我心情也不好......让我们负负得正吧!’‘好ㄚ!......可是你还没向我问好ㄋㄟ......’‘长发飘扬的女孩......你也好......’‘咦?......你怎么知道我留长发?’‘我不仅知道你留长发......我还知道你不常穿裙子......’……‘呵……:)……’……”“浪漫?……小姐,浪漫也许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情节而已。现实生活中,在海边跑步的男子可能会踩到玻璃,然后送去急诊。或是女主角太重,以致他的手臂产生肌肉拉伤的运动伤害……”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大量的网聊以及对话占据了小说很大的篇幅,小说对话语言精悍,煽情处还不忘幽默一下,但恰恰是这“点睛”之笔起到了使悲更悲的效果,出彩的同时也构成了痞子蔡写作的风格。和上文提过的《低速率爱情》相比,同是爱情故事,《第一次亲密接触》并没有以夸张的情节取悦读者,小说需要想象,但更需要真实的生活。真正打动读者的总是能够让大多数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的文字。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网络文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公认,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强、受众面广的特征,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其简单易懂、方便沟通等特点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学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将会是当代“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传播学总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3]网络文学概论.三河市新世纪印务有限公司,2008.1:3.

[4]孟繁华.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26.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网络文学受众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文学的诞生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