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小议

2010-08-15 00:43何溶杨阳
茶叶通讯 2010年1期
关键词:品茶茶汤泡茶

何溶 杨阳

我喜欢喝茶,喜欢泡茶,更喜欢泡茶和喝茶的那种感觉。朋友聚会时我会主动为大家泡茶,在家里没事的时候,一个人也常常摆出几样茶具,拿几个茶来泡泡尝尝,比较比较哪种茶好喝,什么样的方法泡出来的茶好喝。

近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喝茶》偶有所得,鲁迅先生是以茶说其它的事,我是茶人只想以茶论茶。文中有两段话现在读来觉得特别有趣,一是开头那一段,鲁迅先生写到:“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另一段话是:“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我的理解鲁迅先生说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喝茶的技艺,二是喝茶的心境。喝茶要讲究技艺和心境,这两点我也是有很深的体会的。

先谈泡茶的技艺。泡茶人有一句行话叫做“看茶泡茶”。会泡茶的人听了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初学泡茶的人听了这句话,仍然是一头雾水。此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二是泡茶只能凭经验,茶泡得好不好全在经验上。所以喝茶要有功夫,泡茶也要有功夫。但是凭经验泡茶确实难以掌握,有不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做了几个小试验,供同行参考。

试验用茶为高桥银峰,绿茶类名茶,原料为一芽一叶,卷曲型毛尖。以条索紧细、多毫、嫩香高长,叶底嫩绿为品质特点。

泡茶方法分为壶泡法、杯泡法和盏泡法三种。

试验的目的是比较水温、茶水比和浸泡时间对茶汤滋味、颜色等方面的影响,请有专业水平的评茶师评定茶汤好坏。

试验的结果:①三种泡法为盏泡优于壶泡,壶泡优于杯泡;②水温以85℃最好;③茶水比以1∶30最佳;④浸泡时间以第一泡25秒,第二泡10秒,第三泡15秒,第四泡25秒最佳。

结果得出来后,我们针对高桥银峰的品质特点稍作分析便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或者要点来。高桥银峰是以一芽一叶为原料的很嫩的毛尖型绿茶,冲泡时要突出嫩的特点,不宜高温长闷,因此以盏泡为佳,水温宜低,冲泡时间可以稍长,以增加茶汤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同时又很好地保护“三嫩”。所谓“三嫩”即高桥银峰的嫩绿叶底、嫩黄汤色和优雅嫩香。我的体会是“看茶泡茶”的真正要点是“知茶泡茶”。

再谈谈怎么才能会喝茶。茶最大的功能是解渴,为解渴而喝茶不存在会与不会的问题。解渴是生活所必须,但是生活中也是有乐趣的,如果将生活与乐趣很好地结合起来那岂不美哉。要得到喝茶的乐趣,首先得学会喝茶。我觉得会喝茶的关键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茶,掌握一定的品茶知识。

茶叶的种类很多,每种茶都有比较稳定的消费地域和消费人群。反过来讲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人群中形成了茶叶消费的习惯。就地域来讲,茶叶消费和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历史习俗、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有关系,同时还决定于当地的水质等条件。从人群来讲,茶叶消费与年龄、性别、职业相关,当然更有关系的是个人的好恶和习惯的培养。可以肯定是人都能喝茶,是茶都能喝,但是真正要享受到喝茶的舒服和快乐,则必需“懂茶喝茶”。我的体会是年轻人可以选择香气高、滋味稍淡一点的茶喝。老年人可以选择滋味较浓,香气醇厚的茶。当然具体该喝哪种茶,还得跟着感觉走,喝自己感觉好的茶。

关于品茶的知识,我觉得品茶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所谓学问就是茶叶审评的专业知识,所谓艺术就是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水平,实际上是对自己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有公共标准,就是好茶终归是好茶,谁喝了都会说好。也有个人标准或者称为嗜好。我认为嗜好也是很重要的,嗜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习惯的结果,嗜好也是可以培养的。

还谈一点喝茶的心境。影响喝茶心境的因素很多,比如环境可以影响喝茶的心境。茶室的设计与装修、桌椅陈设和茶具、窗外的风景、墙上壁挂、干净与否、音乐如何都影响喝茶人的心境。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不同的人在视觉、味觉、嗅觉上是有差别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时各种感觉都很敏感,老年人或者处于疲劳状态反应就要迟钝些,女性和男性比较也有差别,女性对香气的反应比男性敏感。这些差别也可以间接的影响喝茶的心境。同时,喝茶的心境受情绪所控制,情绪好时感觉就好,情绪低落时对茶的感觉也要差得多。情绪急躁、烦闷的时候可以喝酒,以酒浇愁。茶是清心之饮,在这种时候不宜喝茶,所以我的体会是要清心品茶才能品出茶中之味。

要泡好一个茶,喝好一个茶,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去了解茶,熟悉茶,尊重茶。用诚心泡茶,用科学方法泡茶,用清静的心境喝茶。

猜你喜欢
品茶茶汤泡茶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冬品茶梅
鲸鱼”泡茶器等
Sim Sim
品茶香 知茶趣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叙品茶事
一字蚀骨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