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2010-08-15 00:4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政治

周 琴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论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周 琴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领域。实现学生社团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学生社团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及意义,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社团结合的可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理想,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形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高校社团是大学生需要与实践的产物,教育者与学生可以在高校社团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社团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相融的。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价值观念具有相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建设都着眼于人的需要,重视人的需要,满足和提升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体性发挥,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其次是工作对象相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社团建设都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强调协调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极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重要任务。二者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再次工作目标相近。建设高校学生社团,可以通过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多方面的利益需求,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载体,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育者与学生增加了一个沟通、活动的舞台,而且还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社团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那些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活动,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渠道,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在长期地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大学生所接受,充分发挥了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

(二)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可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实践证明,搞好学生社团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领域。社团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更适应大学生的需要,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在开展社团活动中,培育社团成员团队精神、倡导社团道德、规范社团成员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活动舞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意义,主要在于它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大学生,增强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塑造和提升学校形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高校社团文化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三)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学生社团组织除具有一定的理论、专业知识背景外,更重要的特点是突出特色、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加入某一类专业技能型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使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当前高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新型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为了更有效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社团建设之中,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偏娱乐性,轻学术性,引导大学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不足

学生社团作为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结合而成的非正式群体,在开展活动中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或娱乐性,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社团活动中普遍出现的注重娱乐性、忽视和淡化学术性的倾向,却不得不给以关注。当前,一些学生社团一味迎合同学们的趣味性需求,活动内容媚俗,就连一些理论学习型、学术研究型的学生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也充斥着娱乐性和功利性。并且学生兴趣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常常使社团内部产生分化、矛盾和冲突,极易影响社团稳定。因此高校学生社团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重娱乐性、轻学术性倾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担忧。

(二)偏自主性,制度不完善

学生社团作为自发性学生组织,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而成的,因此具有结构松散、人员流动性大、组织自主性强,外在约束相对缺乏等基本特点。但学生社团不同于非正式群体,因为它是以学生学术科研活动为主体,以兴趣志向为纽带,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有目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有序的组织。高校不能对其放任不管,应在规范的管理下积极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当前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社团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容易失去正确方向,有的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与监督指导。

(三)社团资金缺乏,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高校社团的日益发展,学校有限的资源、资金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资源、资金需求,因此,高校社团为了更好地发展,大都谋求与社会组织合作,如帮商家在校园内打广告等,由于这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社会性就逐渐成为了高校社团的主要特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体现出迎合商家和市场的特点,有时甚至放低门栏让一些商家注入,长此以往,会影响校园单纯的学习氛围。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社团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高校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各个高校一定要切实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学校应注重引导帮助各社团组织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科学的方法指导、优秀的活动鼓舞来对社团成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优秀社团活动宣传报道,提高活动影响效果,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社团发展。

(二)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组织基础

要增强社团自身的服务能力,使学生社团成为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型阵地;使社团更加有针对性,坚持“三贴近”原则,创建多样化的组织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有一位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同时高校应认真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社团管理条例,重点是确立好各个社团的宗旨和职责以及活动方向。

(三)注重高校社团管理和社团自我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应该是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在管理方式上,更多的应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社团进一步发展,人为地干涉社团内部事务,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注重社团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主体参与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社团的生命在于活动,那些文艺型和社会服务型社团尤其如此。因此,要深入挖掘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该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结合各自的特点,把理论学习落实到具体活动中,让社团成员通过参加活动而受到教育。不少高校开展“三下乡”活动,在校内组织各种演讲、辩论、征文以及各种竞赛活动,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学以致用,使学生思想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锻炼,特长得到发挥。

(五)通过网络创新发展社团,实现社团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当前各大高校社团的种类繁多,充分适应了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这种积极性持续的时间不长。纠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团成员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在社团中,除组织参与活动外,大家聚少离多,社团的凝聚作用大大降低,这样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每个社团都应高度重视和运用网络,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将社团沟通转至网上,实现网上网下联动,提高社团成员沟通效果。

[1]韩振锋.思想政治工作通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太鹏,高长玲.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3]向从武.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陈道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建设[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1).

[7]张筱璐.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University Students’ Association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U Q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adened the new horiz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two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college; the building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55.7

A

1009-8135(2010)01-0143-03

2009-06-25

周 琴(1985-),女,重庆市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新玲)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政治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