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克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2010-08-15 00:54余双玲
关键词:桑顿巴克呼唤

余双玲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从巴克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余双玲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野性的呼唤》;巴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在中国极受欢迎,其主人公巴克的形象更是发人深思。小说反映的哲学思想除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理论等,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去挖掘。比如,故事中的典型细节、典型事件无一不透露着其所折射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这也是其吸引中国读者的一个原因。

小说《野性的呼唤》由一首诗开头,其意思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潜伏着最原始的野性张力,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这种“野性”会被“呼唤”起来,从而表现出原始的兽性。小说主要讲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狗如何从一只训养犬变为雪橇狗,以及最后回归自然的过程。它包括七个故事:进入蛮荒,大棒和獠牙的法则,强悍的原始兽性,与斯皮茨为争夺领导权而进行的惊心肉搏,雪道苦旅,对主人桑顿执着的爱以及野性的呼唤。一直以来,学者们对《野性的呼唤》的探讨经久不息,本文另辟蹊径,缩小视角,从对巴克的细节描写来分析其所折射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即“防人之心不可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胜者王侯败者贼”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它在中国如此受欢迎。

一 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点在小说最明显的体现是巴克“进入蛮荒”——被卖的过程,巴克之所以乖乖地被卖就是缺乏这种“防人之心”。巴克的父亲是大个儿的圣伯纳德狗,母亲是苏格兰牧羊犬,这样的血统使得它比一般的狗大,“一百四十磅的体重,加上养尊处优和众星捧月的尊敬养成了它的尊贵,使得它一举一动都透着十足的王者风范。从出生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巴克过的都是一种心满意足的贵族生活。对此,它有些引以为豪,甚至有点自负自大,唯我独尊,就像一个与世隔绝没见过大世面的乡绅。[1]”这种太自在、太如意的生活让它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呼风唤雨,如它所愿,从而使它放低警惕,对后来的欺诈被卖无知无觉。

法官家的园丁曼纽尔嗜赌如命,而他的工资能养活妻子和一群子女已属不易。当克朗代克淘金热把世界各地的人们吸引到天寒地冻的北极时,身强体壮的巴克被曼纽尔盯上了。它被园丁偷偷卖掉以还债。交货的那天晚上,“熟悉可亲”的曼纽尔带着陌生人来到巴克面前,在陌生人“只要一拉,就会把它憋个半死”的唆使下,曼纽尔把绳子套在它的脖子上,巴克安安静静而又不失尊严地接受了那根绳子。的确,那让它感觉不大对劲儿,但是它一直信任认识的人,“认为他们比自己聪明”。这些文字极其生动地从细节处刻画了巴克毫无提防,对人完全信任的情形。平日,巴克与法官家的一切,包括草木、动物、人都无比熟识,他们完全是和谐的一体。所以,巴克不会意识到危险会来自内部。直到陌生人勒紧绳子,把它拖向火车时,它才开始狂吠。黑夜,在火车上关它的小屋里,每次门嘎啦啦地响起时,它都跳起来,希望看到法官,或是法官的孩子们也好。在火车上,巴克受到了百般折磨,吃了无数棍棒,自尊心被深深伤害,也明白了:“手持大棒的人就是一个制定法律的人,就是一个必须服从的主子。[1]”

几经周转后,巴克来到了陌生的地方,一只南方养尊处优的家犬就这样被卖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极。中国古话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不无道理的。巴克由于平时生活过于顺心顺意,人人逗它玩,跟它嬉戏,从而放松了对人类的最后防线,被卖了都不知道。

二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中国的古语说的是人难免会受环境的影响。评论家分析《野性的呼唤》中“环境决定论”思想时这样说:“正是环境使他从家犬变回冷血的狼……社会力量决定人的命运,任何抗拒都无能为力,那就是生存法则。[2]”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笔者在阅读小说时,更多的是从小处着眼,即一个人放到特定的团队环境,如团结友好的,尔虞我诈的,积极向上的,消极低沉的,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和行为有可能产生相应地变化,变得温和,变得爱攻击,变得乐观,变得悲观,等等。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思想在“大棒与獠牙的法则”的故事中有最直接的反映。巴克吃东西总是细嚼慢咽,温文尔雅,而别的狗总是早早地把自己的吃完来抢它的,防不胜防。偷吃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很正常,在饥饿的强烈驱使下,巴克也开始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看到一只新来的、精明的假病号兼小偷派克偷肉的过程,“巴克如法炮制,第二天偷走了整块肉。[1]”柯利悲惨的死亡对巴克的震惊很大:“三四十只爱斯基摩犬跑了过来,默不作声地围了一圈,虎视眈眈地把两只搏斗的狗围在中间。[1]”巴克并不明白这种沉默的方式,也不明白围观的狗为什么那么馋涎欲滴地舔着自己的下巴。当柯利被对手很狠地摔倒在地再也没有爬起来时,“这就是那些围观的爱斯基摩狗所等待的。它们一拥而上,又嚎又叫。一只只毛发竖立的狼犬用身子把柯利压在下面,让它发出痛苦的尖叫声。”这些野性的行为召唤着巴克放弃以前的尊贵,做出改变-要学会偷吃,要学会攻击。

在一个新的特定环境中,人要通过改变来适应这里的生活,正所谓“适者生存”。正如巴克,在法官家里时可以为维护米勒法官马鞭的尊严而死;然而到了北极,看到一群肚子咕噜叫的恶狗的种种偷盗行为,它学会了偷东西,“出于对大棒和獠牙法则的尊重,它不是明着抢,而是悄悄地、狡猾地偷取。总之,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做比不做更容易些。[1]”人性中同样有这种倾向。这种改变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即中国古语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三 胜者王侯败者贼

为了适应寒冷的北极生活,巴克——这个娇贵的驯养犬要经过怎样的磨砺啊。它要学会抵御北极严寒的天气,更要学会防御来自其它凶狠的狼狗的进攻,因为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胜利了,可以称王称霸;失败了,则做牛做马,被人鱼肉。柯利正是这样的牺牲品,咬死柯利的是一只叫“斯皮茨”的狗,这只生性残忍的狗后来成为了巴克最大的潜在危险。它与斯皮茨斗争的前前后后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

有只名为多利的狗突然发疯。当摆脱多利歇斯底里的追杀后,巴克已筋疲力尽。正当它呜咽般地喘着气时,斯皮茨已看好时机,“它扑向巴克,牙齿两次咬进了它那无力招架的仇敌的肉里,撕裂了一块肉,露出了白骨。”这时,巴克是处于下风的,虽然和斯皮茨之间有深仇大恨,它却没有表现出烦躁情绪,而是不露声色,避免一切冒犯行为——斗不过就躲着吧。但争夺领导权的冲突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巴克不会甘于懦弱,甘于被欺负的,在它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可理解的自豪感迫使它来争取这种领导权。果然,没过多久巴克就对斯皮茨显示出了不屑一顾。它鼓励反叛者做出各种各样违法乱纪的事,使得斯皮茨不再是威风凛凛的领头狗了,以往的威严也逐渐消失了,大伙以平等的地位挑战它的权威。并且,巴克每次走近斯皮茨时,都是恶意地嚎叫并威胁地耸起颈毛。在斯皮茨的眼皮底下,它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显得非常狂妄自大。在追一只雪兔的争斗中,它们终于有机会一决雌雄。“斯皮茨安然无恙,巴克却已鲜血淋漓,气喘吁吁。搏斗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那些像野狼一样的狗围成一个圈,一声不响,默默地等待着哪条狗先倒下去,就把它吃个精光……巴克毫不留情,它胜利了……是强悍的原始兽性支配着他杀死了自己的强敌,并且感觉好极了。[1]”巴克最终战胜了斯皮茨,替代了它的领头狗的位置。

这是巴克从忍气吞声到不屑一顾到起身反抗的过程,也是从沦为败者的“贼”到战胜对方的“王”的过程。巴克真实的内心告诉自己“我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它明白“胜者王侯败者贼”,它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它具有“被压迫者无比巨大的潜在反杭力量[3]”但它也知道“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于是养精蓄锐,等候时机的到来,最终被上天青睐。

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北极这个冰冻王国,爱也是存在的。巴克和其主人桑顿的爱就很强烈,这种爱表现为一种呵护,一种忠诚,一种不离不弃。“巴克在游戏嬉闹中得到了康复,开始了新的生活。它第一次得到了爱,真正的、充满激情的爱。这种爱,在阳光普照的圣克拉拉山谷米勒法官家中也未曾得到过。[1]”在米勒法官家里高贵的王者生活也比不上与桑顿的爱,在茫茫白雪的北极,这种爱更显得难能可贵。

巴克对桑顿忠心耿耿,这种忠诚经得住任何艰苦的考验。只要桑顿下命令,巴克没有办不了的事情。当桑顿不幸落入急流之中,是巴克舍身救主;当别人对桑顿大打出手,巴克撕破仇人的喉咙;当桑顿与别人打赌说巴克能拉动一千磅,巴克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为主人干一件大事,成功地拉动了一千磅重的雪棍,五分钟内为主人赢得了一千美元!更为感动的是与桑顿之间的爱深深地将巴克拽住,即使是面对“野性的呼唤”也毫不动心。巴克经常听到从密林深处不断发出的召唤。无论醒着还是睡着,那声音都在召唤它过去。这使它心中充满了一种不安而奇特的欲望,给它带来一种模糊而甜蜜的喜悦,让它意识到了某些狂野的渴望与躁动。终于有一天,这种召唤将它从睡梦中惊醒,“它跳起来,目光急切,鼻翼颤动着四处乱嗅,竖起的鬃毛像波浪似地起伏晃动……它跳过安睡中的营地,悄然而又迅速飞奔到了森林里,越来越接近这种声音的时候它放慢了脚步,每一动作都小心翼翼……当它抬眼往外看,只见一只又瘦又长的大灰狼,身子挺直地蹲坐在地上,抬头望着天空。[1]”找到了同伴,巴克自然很高兴,它们很友好地转来转去,甚至相互理解地嗅对方的鼻子。它们一起奔跑,一起饮水,一起享受着快乐。可是,刚一停下,巴克就想起了约翰·桑顿!无论如何,主人桑顿还是紧紧攫住了它的心。同类亲密无间的感情也不及它与桑顿的爱。“见巴克没跟上,就转过身,回到巴克身旁,用鼻子去嗅它,做些像是鼓励它继续前进的动作。但是巴克却转过身去,慢慢地走上了回去的路。[1]”它没有跟这只狼回到森林,而是继续回到桑顿身边。之后,虽然这种来自旷野的呼唤时常响起,它还是没有勇气离开。

这种爱直至桑顿被伊哈特人杀死。它疯狂地替主人报仇,向伊哈特人扑去,撕破他们的喉咙,摧毁一切。当巴克知道桑顿已死时,它心如死灰。直到这时,它才响应留存在它记忆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声,与荒野兄弟肩并着肩,边跑边嚎。即使这样,“每年夏天都会有个客人来这个山谷拜访。那是一只皮毛绚丽的大狼,与其它的狼既像又不大像。它独自从那片亲切可爱的林地穿过去,来到树木环绕的一片林中空地。[1]”

五 总结

总而言之,《野性的呼唤》主题具有多元性,它不只纯粹的动物童话小说那么简单,也不是完全的以物寓人,“其最大特征是重视动物生存环境的客观呈现,注重人与动物关系的真实揭示,让动物的真实面貌得以还原。(韩忠华:《野性的呼唤》序)”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截取其中的几个细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揭示其所折射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评论家说《野性的呼唤》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其“创作于20世纪初,它关于强者和意志的主题体现正好符合当时中国孱弱社会状况下觉醒人士的需求[4]”。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野性的呼唤》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中国朴素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1] 杰克·伦敦1野性的呼唤[M]1杨春晓译1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1

[2] 李佳1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眼中人与环境的关系[J]1科技资讯,2005(22):1341

[3] 陈光明1折射杰克·伦敦思想感受的一面镜子[J]1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2):692721

[4] 魏剑锋,李丽华,王庆东1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缘何吸引中国读者[J]1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02611

Trad itiona lCh inese Va lues Reflected by Buck

YU Shuang2ling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The Callof the Wild;Buck;traditionalChinese values

T h e C a ll of th e W ild by J ack London is extremely popular in China,the image of its hero Buck really p ro2 vokesmuch thinking1The philosophy revealed in this novel is not only Darwin’s theory of natural evolution and Nietzsche’s superman theory,butalso mo re things1For examp le,the traditionalChinese values reflected by the typ i2 caldetails and event,which is also why itattracts Chinese readers1

I10614

A

167322804(2010)0220192203

2009204202

猜你喜欢
桑顿巴克呼唤
温泉
无声呼唤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傻狗阿布的冒险
傻狗阿布的冒险(一)
爱的呼唤
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