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2010-08-15 00:44刘亮红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陶澍官德

刘亮红

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刘亮红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陶澍被称为“晚清人才第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中国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的倡导者和实行家,更是江南地区领袖群伦的中心人物,是湖南近代第一代人才群体的领袖与湖南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为官 30 余年中,循良笃实,官声最优,病逝后,朝野一致高度评价其官德及为政之道。

陶澍;官德;背景;评价

陶澍(1779-1839 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802 年)进土,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户部给事中、川东兵备道、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道光十九年(1839年)农历六月初二病逝于官邸,享年 61 岁,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毅”。在政治上,陶澍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培育和影响了鸦片战争前后和近代中国的几代人才,如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等。在经济上,陶澍是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他提出的漕、盐改革、自铸银币等,都开始突破封建经济的藩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在思想上,陶澍是中国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的倡导者和实行家,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大举入侵的前夕,他开始把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

陶澍的以上功绩都广为世人所称道,而陶澍之所以能成就这些卓著功绩与其坚守自己的官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陶澎所处的时代正是清代经过“康乾盛世”转向衰败的时期,经济萧条,吏治腐败,大小官吏苟且取巧,贪财营私,实志办事者寥若晨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声中,陶澎是当时为数极少的清正有为、政绩卓著的好官吏之一。可以说,正是因为陶澍对为官之德有着自己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在良好官德思想的指导下,陶澍勤于政事,兢兢奉职,成为有清一代为数不多清官廉吏之一。

一、陶澍良好官德形成原因

第一,家学教育与家教熏陶

陶澍来自安化山区,陶澍的父亲陶必铨,字士升,“性磊落,多大节,与人交,无城府”[2]。谦虚自爱,曾有咏竹诗说:“劲节终成直,虚心故耐寒。残冬无别况,风月倚千竿”[3]。六岁起即跟堂叔学海公饱读诗书,与堂兄陶必鏻,堂侄陶兰江“以英年积学有声,号为三陶”。其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居平为义若嗜欲。有友死,债累累,府君念其子稚,为称贷代偿之。亲威窘乏者,必极力拯援。处宗族,蔼然雍逊。于祠墓,尤致敬,综理咸有法度。见不法,必极言诱导。”[4]陶必铨饱读诗书,著述颇丰[5],却终身未仕,后以名德入祀乡贤祠。

陶必铨是一个虔诚的封建知识分子,视“忠孝”为最高的道德典范,平时“每语以古贤可敬可畏之事”,教育陶澍要勤于政事、忠于朝廷,才能青史留名。陶澍自幼跟随父亲陶必铨读书,深受其影响与熏陶,可以说,父亲是对陶澍一生影响最大的人。陶澍回忆说:“澍自幼跬步弗离,府君每以古贤可敬可畏之事,以感发其志气。虽途间食顷,谆谆然随事指点。夜则蹴以足,而诘日间所学古文辞,旁及俶诡之文,皆听以意为之,未尝限以绳尺。惟媮惰必戒,夏楚不少贷。”[6]

陶澍的母亲黄翠兰 (1757-1790),“为人丰体而健力”,“耐清苦,无肯一日闲”。孝长友姑,深得家人喜爱。陶必铨长期在外,黄氏主持家计,日夜操劳,常以幅布裹幼儿,“负臂间,而躬亲操作,自来十五年,辛苦备尝”[7]母亲勤劳持家的美德也给年幼的陶澍起着诸事要亲为、廉洁朴实的深刻影响。

第二,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

除了自幼的经历与父母亲的影响与熏陶外,陶家祖上的另一个大人物——晋大司马桓公——陶侃对陶澍影响极大。陶侃重视吏治,救济灾民,稳定社会,安置流民,重农植谷,开放集市,政绩显著。官至待中、太尉、长沙郡公、加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得志时的陶侃,权力影响遍及长江上游和中游,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屈指可数。却从无二心,始终忠于晋皇。故陶澍认为,陶侃博学多才,勤政廉明,功高盖世,“值晋南渡,扫除乱孽,再造王室,忠义之气,横秋霜而贯白日”,为“有晋一代纯臣”。[8]陶澍对陶侃十分敬仰,陶侃再造王室的“忠义之气”深深地扎根在陶澍的思想之中。陶澍钦佩其先祖陶侃“勤于吏职,阃外事千头万绪,综理细密,笔翰如飞,门无停客。”[9]陶澍认为,陶侃为官 40 多年,“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至,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

陶澍自幼以神童著称,聪颖机敏,思维清细,长于记忆,善于理解,而且为学勤奋,好读史书,一直重视史学,是一个有成就的史学家。他认为历史是行政、治民的重要根据,强调史志、谱牒、舆地经世。在史学经世方面,他特别对考据、方志、族谱、地方文献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为学方面,尤其钦佩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奋发有为的英雄人物,诸葛亮、陶侃、岳飞、张居正、范仲淹、王夫之、顾炎武等,都是他崇拜的偶像。他说:“明至嘉靖时,上恬下嬉,气象苶然。江陵张文忠公起而振之,挈领提纲,综核名实,法肃于庙堂之上,而令行于万里之外。其时海内殷实,号为乂安。”[10]张居正不顾阻力和反对,不避嫌怨,整肃吏治,起而改革,开有明一代新风。陶澍非常佩服张居正的勇气,称其为“旷古之奇才”。陶澍不仅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心存崇敬之心,而且在为官任事时也确实是仿效他们,以他们为榜样,为晚清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也为自己在民间树立了永远的口碑,陶澍所任之处的百姓皆称之为“陶青天”。

第三,感恩报恩心理使然

出身于封建社会,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陶澍有着和所有封建士大夫一样浓厚的忠君思想。陶澍出自边远农村,世代无人进入官场,陶澍的仕途,全靠个人的奋斗和皇帝的信任。故陶澍一生,始终对皇权感激涕零。陶澍在《恭报接受安徽藩篆折子》中诚恳地表达了他深恐不能报君宠皇恩于万一的心态:“臣以菲材,首被宠纶,擢授臬司。涓埃未报,复蒙简畀藩司重任。恩施本由于特达,圣训倍切于恒常。臣虽愚钝,敢不敬谨服膺,实心实力,矢公勤以率群僚,别贤否以端吏治,除稂莠以安良善,剔猾蠹以慎勾稽。此则区区犬马之忱,所夙夜兢惕,以冀稍酬高厚于万一者也。”[11]在陶澍的奏折中处处流露着他对皇恩的不胜感激之情,在《恭谢奉旨稓授两江总督折子》中也说:“臣楚南下士,才识疏庸,蒙皇上特达之知,由道员荐莅封疆。十载江南,兢兢奉职,毫无报称。乃复渥荷恩纶,畀兹巨任。臣自顾何人?笃邀高厚。受恩愈重,图报愈难。”[12]陶澍奉旨补授安徽巡抚后,他在奏折中说自己“知识梼昧,深惧弗克胜任(安徽巡抚)。惟有勉矢愚诚,倍加策励,以冀稍酬圣主特达之知。”[13]如此种种,在陶澍的奏折中随处可见,又如,在《复奏微疴渐愈勉力办公附片》中也表达了对蒙受圣恩的诚惶诚恐的感受:“荷圣主曲体入微,恩同大造。臣何人斯?膺兹笃眷!自念受恩之深,此身不敢为臣有;亦惟受恩之深,此身不敢不为臣有。……勉图驽策,断不敢稍萌诿卸,致负鸿慈”。[14]

可见,陶澍一方面受了陶侃、陶必铨家学的熏陶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影响,一心尽忠报国;一方面又深深体会到道光提拔、信任的恩宠,一心图报君王。

二、陶澍官德表现

官德即从政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封建社会的官德主要是指从政者在从事政治活动中以及处理君臣关系、臣民关系及与同僚交往等各种人际关系中所具有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从政者个人道德品质的总和。陶澍良好官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勤政亲为

陶澍为政的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勤于政事,身体力行,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是陶澍坚持良好官德操守的最主要的体现。道光帝曾盛赞陶澍“操守好,办事认真”,倚之为亲信股肱之臣。

陶澍理政治民,强调“事必躬亲”,初任京官时即书联自警:“绕案风清,尘壒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15]当时,即使文牍堆积如山他都要亲自处理,而不愿借手书吏。勤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沓,“有诉立讯,剖决如流,数月讼滞一空。”[16]任安徽布政使,清查仓库钱粮,陶澍亲自调集案卷,“日夜慓慓,伏案勾稽,如老诸生,目耕之不遑也”[17]即使是陶澍位至封疆后,权重势炎,手下幕僚书吏成群,仍然坚持亲自动手,事必躬亲。

陶澍勤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不仅勤于动口,调查了解情况;而且勤于动手、动腿,经常检查督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曾有人记载陶澍检查、验收吴松江水利工程情况,并不像有的官员验收工程时那样“骑从如云,堤上拥八驹疾驰去,阅毕即开坝告竣,乃未几而阻浅矣,未几而淤塞矣”,而是“屏舆从,徒步视察,不受属吏欺,风霜劳淬弗恤。”[18]亲自以水尺测量坝内外深浅寞窄,凡不符合规定的,予以严诘,立即返工。陶澍主持的水利工程,都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长期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陶澍善于任事在当时也是闻名于朝野的。魏源评价陶澍:“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及备兵川东,摘伏发奸,又为能吏”,“可谓智不惑、勇不惧者也。”河之辩,不可复闻,聘古今之学,割繁剧之才,不可复见。”[19]

第二,忠君恤民

忠君是封建官吏的立身之本,因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制度下,任何官吏的一切都是君主直接赐与的。故“天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劳神明。”[20]而臣侍君以忠不仅仅是“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已矣”,更主要的“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以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21]作为封建官吏的陶澍自然也不例外,这点从陶澍坚守为官之德的背景中可以看出,在此不赘述。

陶澍坚守良好官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对自己的权位与职责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督抚之职,在于察吏安民。居官之要,无过清慎勤。能清、慎、勤,斯吏奉法,不敢奸欺,事成而民利。”[22]在居官为政的数十年中,可以说陶澍正如自己在《恭报交卸兼署两江督篆折子》中所说的“以天心为心,以民事为事”。不仅做到了忠君,而且在为民谋事方面也成绩斐然。

陶澍忠君恤民的作风,源于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心。陶澍出生地安化是个小山城,山民终年勤劳,上山砍柴、采茶,下水捕鱼、放排,行事勇敢、坚毅、不屈不挠、一往直前。陶澍自幼家境贫寒,自称“出自草茅,耕读相承,未尝出仕”。“少时,尝拾薪、摘茗叶,市米以就学。”[23]陶澍幼年时也要参加一些劳动,打过柴、放过牛、捕过鱼,粗茶淡饭,比较接近和了解广大人民生活与疾苦,因为曾经亲身经历,自然更能体恤民间疾苦,也更懂得“民心”、“民力”的重要。其父亲也对陶澍寄予厚望,陶澍的名字中的“澍”、“霖”,更寄托着其父的想要陶澍日后“泽苍生”的这种思想。陶澍的父亲认为:“天下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年大旱,冬,谷骤贵,而长子适生。因名之曰澍,而字以子霖,盖其以泽苍生也。”[24]陶澍自己出身贫困,了解民情,因此一直强调为政者应该了解和体贴人民的艰难困苦,不能专事严刑峻罚,苛刻冷酷;而必须宽严兼济,即“宽严贵适中”;要德刑并施,不可“无端弄斤斧”。

陶澍因为出自农村,对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情。陶澍在治理吴淞江去河坝稽察工程质量时,“见父老绅士,辄揖而慰劳之,详询风土民俗备至,观者忘其为中丞也”[25]。处处体现其察民心、解民情的亲民之风。

第三,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是儒家伦理政治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官德的重要内容之一。陶澍认为:“为政首在得人,安民必先察吏。”[26]“得人”是理政、施政的必要条件,是造成人才竟起的基础。陶澍始终坚持提贤、用贤,以“得人”为原则,坚持“选贤任能”,用人得当,才尽其用。封建官场,多用人唯亲,相互结党,又官官相护。但陶澍胸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从京官开始,就团结了一群官僚,如宣南诗社,就是陶澍与同僚联络感情的一个团体。陶澍任巡抚时,与总督孙玉庭、崎善、蒋攸銛关系友好,并先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任两江总督后,又和三省巡抚卢坤、程祖洛、林则徐、陈銮、张师诚、邓廷桢、裕泰、钱宝琛等人团结合作。清代两江总督与河运总督因职责和地域的牵扯,一直矛盾颇多,相互指责。陶澍却和前后河运总督张井、麟庆和衷共济,相互支持,为有清一代少见的奇事。陶澍不仅能在错综复杂的封建官场应付自如,而且善于识人、用人。《清史稿》说:陶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风生、俞德渊、姚莹、黄冕诸人之力。”[27]陶澍在政治上的成功,和他坚持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择官方面,陶澍多次主张要选择“精明历练,贤能兼擅之员”,要“择其才堪繁剧兼谙河务者”,“治理必资练达之才,而拣用尤贵人地相宜”。陶澍还主张裁汰冗员,认为“国家设官,原以保刈民生,必使闾阎获益,方足收指臂之效。若令冗员滥竽充数,其本任既无事可办,而各员官廨一切公用,不能尽出己资,势必取之民间,是多设一官,百姓反多受一官之累。”。[28]

选贤任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得贤者,因为人才的贤否直接关系着吏治的清明与否,而吏治清明与否又直接关系着天下百姓的康乐,“吏治不清而欲民生之康乐不可得也”[29]。陶澍每到任一处都指出,“考察各官,关系尤重”。[30]因此,陶澍每接受一个新的任职,第一件事总是考察和整顿吏治。陶澍尤其重视各级官员尤其是州、县级官员的道德表率作用。陶澍认为:“窃谓天下者,府、州、县之职也。我朝进士释褐授县令,其上者或由翰林部曹出守郡。盖治民者莫亲于县令,而察吏莫亲于郡守,督抚、司道总其成而已。故守令得人,天下可得而治也。”[31]又说:“州、县为亲民之官,州、县得人,而天下咸理矣。”[32]陶澍还十分重视士德的重要性,陶澍认为,“士为四民之首,士习之淳漓,民风视为升降。故欲化民,必先训士。”[33]而要培育士,首要在于辨别“义利”。陶澍尤其重视士风的端正与否,因为士风之重要,不仅关乎士在将来的为官,而且还关乎士德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他认为士风不仅直接关系着官风的好坏,而且也是化民成俗的关键所在,因为“今日之士子,即异日之官吏。当其为士,尚不能耐苦,又安望其身处脂膏,能廉于守?当其为士,尚不肯究心,又安望躬鹰繁剧,能勤于职?不廉、不勤,则吏治坏而害归于民。”[34]

第四,廉洁奉公

为官清廉,则如树木之有干,枝盛而叶茂;如流水之有源,支茂而流远。道光时期,整治松驰,官场腐败,“世风日下,人心益浇,官不肯虑心察吏,吏不肯实意恤民,遇事则念及身家,行法不计及久远”[35]许多官吏无视民瘼,淡忘国事,唯利是图,“莅任之始,不问地方之利病,先问缺亏之肥瘠”[36]。与众多的官僚相比,陶澍能洁身自爱,以廉政名于时。他多次强调为官之本在于廉,把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陶澍为官的另一个座右铭是:“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他一再强调:“为端其本,莫重于廉,廉则一介无私,而志之清者识自定;廉则百为有主,而气之静者神亦恬。”[37]在具体践行上,他首先严于律己,不仅拒绝贿赂而且主动减少俸禄。史称陶澍“服官数十载,起居如寒素”,过朴素平淡而踏实自足的生活。

陶澍为官,始终坚持了一个“廉”字。他认为廉则“志清”,“克己奉公,惟廉为成宪之监;平心析理,惟廉无回遹之私”。只有坚持廉洁,才能大公无私,才能处理好各种政务。他任两江总督后,两淮盐政衙门照例每年支付“赏需银”二万两,陶澍却不受馈赠,并明令裁革。陶澍兼任两淮盐政后,每年养廉银五千两,陶澍又认为总督的养廉“已极优厚”,而将盐政养廉上缴国库。当时的官场,“廉者有所择而受之,不廉者百方罗致。”[38]陶澍不仅不“百方罗致”,而且连兼职的工资和合法的收入也辞而不受。

陶澍不仅自己为官廉洁自律,而且严格要求家人。陶澍病逝后,“淮商感公清德,敛白金四万两为赙。徘徊于门不敢进,乃因公门下士江夏陈君銮以献。夫人问:‘吾夫子受若辈 金乎?’皆曰:‘未也’。夫人曰:‘是,不可以死后污吾夫子。’却不受。”陶澍的夫人认为“夫子生无亏、死无歉,家世素儒,生计非所求,所求得教子耳”。[39]陶澍不仅自己恪守廉洁自律的官德,而且严格要求家人的官德修为,由此可见一斑。

三、陶澍官德评价

陶澍自称“生性素锐,每以没世无称为惧,”[40]遇事能“奋不顾身”,有始有终。陶澍坚守官德操守,为政爱民,不仅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同僚的敬重,而且更难得的是得到了黎民百姓的公认和回报。道光帝称其为“干国良臣”,同僚林则徐称其“重镇南天半壁雄,良臣干国奏朕公。许身社稷经纶大,度世佺乔位业崇。”[41]。人民尊之为“陶青天”。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 年),陶澍在江南视漕事竣,“回京复命,江南人至于攀辕洒,又如扬州之雨花庵设立长生禄位。”[42]在安徽赈灾,灾民百姓“流移、老疾、孩稚,皆有所养,殍殣者有所痤,民不知灾,芜湖绅士建旬宣康保之坊。”陶澍离开川东时,重庆阖郡父老随行相送,依依不舍,绅民作歌:“来何暮,去何速,何时再来蜀民福。”[43]时陶澍乘官船沿长江东下,两岸“多情父老挈儿童”挥手流泪相送,蔚为壮观。当陶澍病逝,“讣音所至,寮吏军民莫不陨涕,两淮盐商感公德惠,醵金赙奠。”[44]

陶澍生于封建末世,却能“爱民忧国”、“无时不以济人利物为志”[45]。陶澍生活于封建时代,所受的是封建教育,做的是封建官吏,其忠君思想是自不待言的。但考察其一生所为,他能将忠君与恤民较好的统一起来,这却又值得称道。也正因为这一点,陶澍上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与信赖,下又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与怀念。他在治上的所作所为一方面缓和了阶级矛盾,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起到了巩固统治基础的作用,因而甚合君心,另一方面,他的改革与恤民措施又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人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社会条件的强烈愿望,可以说深孚民意。

封建社会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皇帝驾驭下的封建官僚集团的“吏治”,或称“人治”。如果有较开明、较廉洁、较能干的官僚执政,相对来说,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即可安居乐业,社会生产也能得到恢复和发展。相反,如果官吏无能、吏治腐败,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就会相对加重。陶澍虽为衰世之臣,为政治民,确能身体力行,一挽官场腐败颓风,成为一代清官表率,坚守官德,惠民恤民,其坚守良好官德的所作所为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也不可能阻止封建官场日趋腐朽和崩溃之势,但对其治所人民相对较轻的剥削与较宽松的环境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1]陈蒲清.古代近代之交的杰出政治家陶澍—论陶澍的历史地位[J].长沙大学学报,2009,(1).

[2][4]李宗昉.茱江先生行状[C].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卷8),藏湖南省图书馆.

[3]陶必铨.竹林冬翠.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卷 8),藏湖南省图书馆.

[5]著有《易经抉微》、《书经抉微》、《春秋汇览》、《萸江古文存》、《萸江诗存》、《批点杜少陵集》、《批点韩昌黎集》、《萸江制义》、《安化县志》等。参见陶用舒.陶澍评传[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6]陶澍.萸江府君行述[C].陶文毅公全集,道光二十年淮北士民公刻本.

[7]陶澍.显秕黄安人行述[C].陶文毅公全集,道光二十年淮北士民公刻本.

[8][9]陶澍集(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8,191.

[10][11]陶澍集(下)[M].湖南:岳麓书社,1998,82.10.

[12][13][14]陶澍集(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8,23,19.

[15]陶澍.谢邑人公举先君子崇祀乡贤书[C].陶文毅公全集,道光二十年淮北士民公永刻本.

[16]魏源.陶文毅公行状[C].陶文毅公全集,道光二十年淮北士民公永刻本.

[17]魏源.与董小槎太史书[C].陶文毅公全集,道光二十年淮北士民公永刻本.

[18]王步瀛:《开吴松江纪事》,《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卷八,民国二十九年刻本.

[19]魏源.陶文毅公墓志铭[M].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

[20]马融.忠经·天地神明章[M].徐梓编注.官箴——做官的门道[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8.

[21]马融.忠经·冢臣章[M].徐梓编注.官箴——做官的门道[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8.

[22]王步瀛.开吴淞江纪事.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卷六,民国二十九年刻本.

[23]陶澍集(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8,252.

[24]陶必铨,二子名字说,资江陶氏七续族谱,藏湖南省图书馆,安化县文物所。

[25]王步瀛.开吴淞江纪事.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卷六,民国二十九年刻本.

[26]陶澍.甄别并酌量调补折子[C].陶澍集(上).长沙:岳麓书社,1998.

[27]《清史稿》,《陶澍传》,中华书局 1977 年印

[28][29][30] 陶澍.陶澍集(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8,45,154,12.

[31][32][34]陶澍集(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8,171,140,276.

[33]陶澍集(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8,275.

[35]陶澍集(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8,25.

[36]清宣宗实录(八),伪满国务院影印本,5205.

[37][40]陶澍.陶澍集(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8,312,342,150.

[38]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M].中华书局,1981,6.

[39]胡林翼.陶母黄夫人墓志铭[C]. 资江陶氏七续族谱(卷三),胡文忠公遗集,同治六年刻本。

[41]林则徐.恭视宫保尚书云汀老前辈大人六十寿诗.

[42][43][44][45]陶澍.陶澍集(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8,141,621,910,311.

责任编辑:黄有泰

B2

A

1009-3605(2010)05-0100-05

2010-06-24

刘亮红,女,湖南桃江人,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

猜你喜欢
陶澍官德
陶澍:道光时期第一贤臣
替婚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黑茶·陶澍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打掌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
渟涵无际 瑰辩洪音——评陈蒲清《陶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