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二贤
——王景韩宜可考述

2010-08-15 00:43朱云生孔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滇南洪武临安

朱云生孔 晓

(云南省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云南蒙自661100)

滇南二贤
——王景韩宜可考述

朱云生孔 晓

(云南省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云南蒙自661100)

王景和韩宜可均为浙江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二人皆以诗文出名,在明初的政坛上也有很大影响,二人曾一同被贬谪云南临安府,在滇南讲学传道达十五年之久,递薪传火、启迪民智,使蛮荒之地、流戌之所的滇南地区文风渐开,文教始兴。二先生的功绩一直被滇人景仰。

王景(王奎);韩宜可;云南;临安;滇南文化

王景和韩宜可均为浙江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二人在文学上有很高建树,为官期间也政声卓著。然而,二人最大的人生成就却不在于此,王景和韩宜可一同被贬谪云南临安府后,曾在建水文庙内讲学达十五年之久,递薪传火、启迪民智,将儒家文化、中原文化传播进滇南,从而使历史上的蛮荒之地、流戌之所的滇南地区文风渐开,文教始兴。二先生的功绩一直被滇人景仰,滇人称其为“二贤”。明代中期云南临安府官民就在文庙内“建祠以祀之”,2006年原临安府所在地的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为庆祝“建水第二届孔子文化节暨建城1200年”,公布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确定的“十件历史大事”,并勒石以志,其中“韩宜可、王奎(王景)首开临安文化”即名列其中。王景、韩宜可在《明史》和诸多地方志中多有记述,但均零乱不齐,以致其家乡——浙江民众不知其滇南之绩,而滇人则不晓其政坛之事。鉴此,笔者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的查阅和考证,去伪存真、拾遗补缺,期望能详述二先生之生平,以记二先生之功,以扬二先生之名。

一 王景生平

王景,字景彰、号常斋,浙江处州府(今丽水市)松阳县人。在云南,王景的名字多为“王奎”或“王景常”。正德《云南志》载:“王景彰:(一作章又作常)名奎,以字行,括苍人。”康熙《蒙自县志》载:“王奎,字景常,号常斋,一曰名景,字景章,浙江松阳人。”光绪《松阳县志》、和《明史》等史料中均未有“王奎”和“王景常”一说。所以滇人仅知“王奎”或“王景常”而不知王景,而浙人但知“王景”而不知王奎和王景常。另外,王景还有另一个字号——“太原”,建水文庙中《复修寄贤祠碑记》中称其为“王太原”,韩宜可有一首收录于明代《沧海遗珠》的诗也名《和王太原中秋韵》。对于王景的籍贯,正德《云南志》记为“括苍人”,《明史》也有“括苍王景”的提法,所以云南人多以“括苍县”对应,而误认为王景属今浙江省遂昌县人。其实史料中的“括苍”当指地名,而非县名。浙江松阳县以东有浙江名山——括苍山,其余脉小括苍山(今名万象山)距松阳更近,原处州府府城就设于小括苍山附近。王景被贬云南后在自传铭写道:“生名奎,字景彰、太原,生自号括之,松阳人。”[1]以“括之”为号,足见其对家乡名川——括苍山的自豪和怀念。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王景中乡试(举人)。光绪《松阳县志》在“举人”一条中记为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年)科举人,在“传”中又记为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中举,而据雍正《处州府志》记载:洪武庚戌科举人为丽水人,壬子(公元1372年)科举人才为王景,孤本《明代人物小传》“王景”一条也记有:“洪武壬子领浙江行省乡贡进士”,所以王景中举的时间定为:洪武五年即壬子年(1372年)较为准确。据《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记载,王景生于1336年,卒于1408年[2]。《明史》也记载:永乐六年(1408年)卒于官,时年72岁。

王景以诗文著名,少时便聪敏异常,博览群书。所写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风精髓,当时被赞誉为“上继屈宋,下并班马”[3],有的史书记载得很生动传神:“修痤美髯,平居好挟策,矢口成章”[3],《明史》载:洪武初,为怀远教谕。以博学应诏。命作朝享乐章,定籓王朝觐仪。据《明太祖实录》卷128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天下博学老成之士皆应诏至京师”,则可知王景“以博学应诏”入朝当在1379年,时年43岁,其后不久升任开州知府,任职期间奖励农桑,均免徭役,执政公正严明,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政绩显著,又被提拔为山西右参政。在山西右参政职上,因事被贬谪滇南。

王景和韩宜可是在山西任职时一同被贬逐的,至于起因何事,史料记载不详。《明史》云:“以事安置云南”,雍正《建水州志》云:“二公皆以谏得罪”,明天启《两浙名贤录》云:“下吏以粮扰法累”,《国朝献征录》较为详细,“不意有以税粮扰法者,按之不伏,辜上章诬以事,与韩同谪居云南临安”[4]。

王景和韩宜可贬谪滇南,在临安建水生活了十五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靖难师起,会赦,回京师。王景被朝廷重新召回京城,授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王景在云南的时间应止于1399年,这一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5]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王景仍受重用,并被擢升为翰林学士。“一时诏勅皆出于景”,掌管朝廷诏书拟写和重大活动记录等事务。王景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人才济济的朝廷也显得出类拔萃,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建文初年,王景入朝廷不久,经吏部尚书张紞推荐,升任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修《太祖实录》,并为总裁官。明永乐元年(1403年)至五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编《永乐大典》,以天下饱学之士组成庞大的编撰班子,其中解缙等三人“总之”,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四个翰林学士为总裁,而王景为总裁之首[6]。可见王景在当时的“学术界”的影响非同一般,已属于“泰斗”级地位了。

王景不仅在学术和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在布满阴谋和陷阱的官场,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中,王公深谙为官之道,颇具政治智慧。

王景在朝廷中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讲官方“普通话”而讲方言,有时连皇上也不知道他讲些什么,如鸟语般的“吴语”经常成了同僚们取笑的话题。原来王公自知自己有“衙官屈宋”之才,怕才高遭嫉,为庸臣所排挤,所以自己有意制造点小缺点,让同僚求得心理平衡。一日,太祖朱元璋欲出兵征伐,突然下起大雨,皇上很不高兴,王景在旁边说:这是上天为陛下洗干戈啊!左右不辩其语,一个懂“吴语”的卫土悄悄告诉了皇帝,于是龙颜大悦,立即提升王景为亲军指挥使。“靖难之变”时,朱棣攻陷都城后,到处找建文帝的行踪。宫人也不知道,只好把马皇后的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首。当时王景在侧,燕王朱棣问他如何安葬,王景谓:“宜用天子礼。[5]”燕王点首,便令将马皇后残尸,敛葬入仪。“用天子礼”,可谓一举两得的好计,既造成建文帝已亡的假象,以定民心,同时又让燕王做一回“仁慈”之君。多年坎坷起伏的人生阅历,使王公练达世事,老成持重,所以第二次入朝廷后,就再也没出现波折,永乐六年(1408年),逝于任上,终年72岁,得享善终。

二 韩宜可生平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通过云南的方志记载,我们知道:韩宜可还自号“五云”,韩宜可贬谪云南被朝廷召还后,王景作文以赠之,曰:《送五云韩先生序》[7]。正德《云南志》和雍正《山西通志》对韩宜可的籍贯记载为“会稽人”,韩宜可在其自传铭中也写到:“宜可,吾名;伯时,吾字号;五云,越之会稽人。”这明显和《明史列传》、浙江的方志记载不符。其实这和山阴、会稽两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北)而得之,南朝陈代永定年间(公元557-559年),原山阴县分设山阴、会稽两县,并同城而治,包括郡城(原为会稽郡后为绍兴府)在内,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这种郡(府)及两县同城而治格局,迄于清末,历1300余年不变。历史上山阴、会稽两县的分界线是贯穿绍兴府城的府河,故又称界河。故同处一城,居住在河西的自称山阴人,居住在河东的自称会稽人。如果出生地和居住地在河东、河西之间变动,既可称山阴人也可称会稽人。韩宜可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明代焦竑编辑的《国朝献征录》里对韩宜可的记载为“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籍,山阴县人”。

韩宜可出仕较早,元朝至正年间(1335-1340年),行御史台征召为掾吏属官,宜可辞而不就。洪武初年,以岁贡荐授山阴县教谕,后转到武昌楚王府(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做录事(负责记录、缮写的小吏),不久被朝廷擢升为都察院监察御史。洪武九年(1376)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后“特授山西右布政使。寻以事安置云南。惠帝即位,用检讨陈性善荐,起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8]”

从一些史料来看,韩宜可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钱宰,钱宰(公元1299年—1394年)《明史》有传,字子予,一字伯均,宜可的老乡,浙江会稽人。明初官至国子监博士,享年九十六岁。元朝至正年间,中甲科,但出于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感,以双亲年迈为由,未出仕为官,在家乡教授为生。洪武初年,朝廷征召钱宰修礼乐书。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授国子监助教。《四库总目提要》里记载:“宰,学有原本,在元末已称宿儒,韩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宜可在元至正年间被征召为掾吏属官,辞而不就,可能就是受他的老师钱宰的影响。宜可先以文学出名,“能诗文”、“诗文高老”[9],在一次被罢职又重新征召入朝后,受命撰写“祀钟山、大江文、谕日本、征乌蛮诏、皆称旨”,因“皆称旨”,太祖朱元璋很满意,特授韩宜可为山西右布政使[10]。

韩宜可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后,“明习法令历宪章”,“以锄奸显忠为已任,百僚悚惕不敢犯”[11]。因以刚正敢言而名震朝野,弹劾不避权贵,所以被称为“快口御史”。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权倾天下,并得宠于明太祖。一日,三人正与太祖从容燕语,宜可直入,出示弹劾稿,弹劾三人险恶奸佞,恃功怙宠,专权树党,擅作威福等罪状,奏请斩此三人以谢天下。太祖大怒说:“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命锦衣卫逮捕下狱,旋即释放[8]。出任陕西按察司后,立即又奏书言事。当时对所有犯罪的官吏,进行笞刑后,还要发往安徽凤阳谪屯,宜可认为应根据其情之轻重,事之公私,罪之大小分别处置。“上可之,命定于律即今律所载者”[12]。

宜可为官还极为清正,洪武十三年(1380年)入朝京师,刚好遇到朝廷把没官的男女赏赐给诸大臣,宜可独不受,不为女色所动,并向皇上进言:“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8]太祖深以为然,对宜可赞赏不已。

因为嫉恶如仇、刚直不阿,韩宜可常被排挤和诬陷,所以在官场是一波三折、几起几落。一次身陷囹圄,即将行刑之际,皇帝亲往牢中审问才得以获免。乾隆《绍兴府志》和《国朝献征录》记载,在皇帝审问韩宜可时,本来天朗气清,突然雷声闪电大作,绕殿而鸣,明太祖惊奇地说了句:难道是冤枉此人吗?话音刚落,雷电就熄灭了。宜可一出狱,又向皇帝上疏,陈二十余事,皆报可。没多久,宜可又被免职罢归了。不久又被召回朝廷,后到山西任右布政使。

韩宜可和王景是同时到山西任职的,时间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这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详细记录[13]。任山西右布政使不久,又被人陷害,和山西参政王景一同被充军云南。建文帝即位,“因检讨陈性善荐,起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是夜大星陨,枥马皆惊嘶,人谓:‘宜可当之’云。”[8]把韩宜可的去世和天星陨落相对应,说明其在当时朝廷的地位和影响非同一般。明代王世贞撰的《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二》云:“三十一年任左副都御史,本年卒”,可知韩宜可逝于1398年。

三 王景、韩宜可对滇南文化的贡献

王景和韩宜可在山西任上同时被贬戍滇南,在滇南生活了十五年。新天子建文帝即位后,韩宜可奉诏回朝。王景为此还撰有《送五云韩先生诗序》序中有“五云韩先生,居夷十五年”一句,又有“予与韩先生伯时桂慎,同斥十又六年”[7]。根据以上史料推算,王、韩二人在滇南的时间为洪武十六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即1383年—1398年,说明二人在山西任职仅一、二年就贬谪云南。1398年建文帝即位后,韩宜可被召回京任左副都御史,并在当年逝世。而王景回京是因“靖难师起赦至京师”[3],所以时间略晚一年。明焦竑撰的《国朝献征录·御史韩公宜可传》中记载韩宜可“二十一年以事安置安南”,清末陈田编撰的《明诗纪事》一书也把韩宜可的贬谪地点确定为贵州“安南卫”,虽不知“安南说”的史料依据,但从云南大量的地方志记载来看,其谬误已不值一驳了。

有明一代,谪居流寓云南的官员很多,在明天启《滇志·官师志》中就记载了四十五位,但“二公谪临安而时亦寓云南久之首”[14]。王、韩二公,既是浙江同乡,又是官场同僚,如今又同贬云南,共同的遭遇和处境使两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到云南后二公“自意与世绝矣,长与荷戈执戟者伍矣”[14],人生道路跌到了最低点,其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一同来到云南后,王景就和韩宜可计议:“吾二人白首相吊,以至于今,天将崇兹土为吾堂,若对叹不豫铭之,惧世之弗白于道,又惧道之弗白于志也”,二人就自作“墓志铭”,互相鼓励。王景(王奎)铭曰:“箕也不可以簸扬斗也,不可以挹酒浆,只适其逢而絷其庸,不规而方,惟秉以常,将殒质而连丧,抑乘矢而耀芒,又何别譊譊而较其短长,征以铭章,繄彼之藏。”韩宜可铭曰:“惟韩之原本于姬国,以为氏悏,鸿基宋绩肇启,系相埼,二王绳绳以丕绪历元不竞,世弗添隳,先生懋德,执不猗,摘奸秉忠,神其机,致君有道,沛以施载万载棘,气不萎达,生知命寿,乃夷我铭,其藏厥期。”[15]二位先贤这种身处逆境而心怀天下的境界,令滇人敬佩不已。

二人到了临安卫后,虽在军旅,但却成了临安府的教育先驱和文化倡导者。洪武十五(1382年)年云南被明朝军队征服,第二年在临安学庙(文庙)内设立临安府学,王景(王奎)、韩宜可二人就在学庙“相与讲道”。清乾隆《云南通志》中记载王奎(王景)传云:“(王景)博洽多才,诗文高古,滇士多从之游”;韩宜可传云:“(宜可)行谊纯笃,能诗文,一时士大夫多尊礼之,使子弟受学”。明正德年间编纂的《云南通志》也说:“初,临安人不知学,自二公来,相与讲论庚唱,郡中子弟翕然从之,于是文教始兴,至今犹景仰焉。”二公在云南期间“箪瓢屡空,不以介意,日以经史自娱。虽故人馈遗,非义者一不受,自总兵西平侯及文武缙绅莫不礼重之,仰思朝廷声教轶于前代”。明朝在滇南设立的临安府辖地,“北抵澄江,西连楚雄,南邻交趾(越南)”,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红河州、文山州、玉溪市大部分地区,西面和楚雄州相连,南边则与越南接壤。经过两位先贤的教化,使素以“椎髻编发以为饰,佩弓刀战斗狩猎以为生”的滇南地区,士习始变,人文始著。二公在云南临安坚持讲学十五年,开临安文教之先河,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为滇南的文教肇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人先后回朝廷后不久,永乐二年(1404年),临安就考取了第一个进士张文礼。“临士之第进士者自兹始,仕者相望于朝”[16],仅明朝一代云南临安府就有进士52人,官场上临安籍的人士层出不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的举人中,临安府的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所以临安府有“临半榜”的美称。

两位先贤在滇期间,还游历云南各地的风景名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韩宜可先生的《五华山图》,王景先生的《秋江静钓》等诗作至今仍被滇人传颂,云南的地方志中收录了两位先贤的大量诗文,许多诗作还被收录于明代的《沧海遺珠》、《明诗综》、《御选明诗》等集。二人的诗文风格多平和婉丽,清新畅达。某些诗句中也饱含着对江南故乡的思念,如二贤的题画诗《题江南秋晚图》[17],就表现了对江南山水的欣赏、怀恋,把漂泊他乡、思归不得的沉痛表达得十分感人。此外,二人还考察和研究云南当地的历史文化,王景参与了洪武《云南志》的编撰工作,并撰写了《南诏稿》一书,韩宜可也有《云南稿》行世。

两位先贤,作为当时的文化名人,在贬谪云南期间善处忧患,胸怀天下,倡教化、树民风、启民智,并以身行教,对云南特别是滇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以前,临安地区还“刀耕火种,刻木为符”,到明晚期则“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尽力田畴,衣冠礼度同于中州,敬老崇文,…习诗书,科第人才盛于诸郡。”[18]就连临安的彝族也“俗尚诗书,郡治之近,山明水秀,所生之物,俊伟者多,家有诗书,吾伊之声相闻,而科贡后先不乏。”[19]王景(王奎)、韩宜可在临安府的事迹可谓路人皆知,清代早期诗人丁炜《临安纪事》诗云:“地经战伐仍千户,人沐诗书忆二贤。”因为感念两位先贤的功绩,明成化九年(公元1486年),临安府学训导赵子禧顺乎民意,在文庙内二先生讲道处建一个亭子,取名为读书台,在文庙正殿左则又建寄贤祠,也称“二贤祠”,表达对二位先贤的景仰追思之情。每年春秋两季,在祭祀孔子时同时祭祀二公,这在全国文庙中是绝无仅有的。临安府府冶所在的建水县,从明中期以后就一直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古迹荟萃,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王景(王奎)、韩宜可二先贤如泉下有知,也会为当年自己的辛勤付出感到荣耀和自豪的!

[1]雍正.建水州志:卷八.流寓列传[O].

[2]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M].一三三六至一四0八),中华书局出版,1937.

[3][明]徐象海.两浙名贤录[O].卷之二(屈:屈原,宋:宋玉,班:班固,马:司马迁).

[4][明]焦竑.国朝献征录[O]:卷之二十.翰林院学士奉政大夫常齐王公景墓碑铭.

[5]明史·列传第四十[O].

[6][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十六.学校下[O].

[7]正德.云南志[O].卷二十四.

[8]明史·列传第二十七[O].

[9]雍正.建水州志:卷之八.流寓列传[O].

[10]乾隆.绍兴府志:卷四十七.人物志[O].

[11][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名臣[O].

[12][明]焦竑:.国朝献征录[O]:卷之五十五.御史韩公宜可传.

[13]明太祖实录[O]:卷一百九三.

[14]正德.云南志[O]:卷二十八.

[15]雍正.临安府志.卷二十三.艺文[O].

[16]雍正.建水州志:卷之四.学校[O].

[17][明]沐昂.沧海遺珠[O].卷一、卷二.

[18]天启.滇志[O].

[19]景泰.云南图经志书[O].

[责任编辑 姜仁达]

Two Famous People Wangjing And Han Y ike In The South Of Yunnan

ZHU Yun-sheng,KONG X iao
(Cultural relic management of Honghe in YunNan pravince,mengzi 661100,China)

Wangjing and Hang Yike are advised to Zhejiang,and are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earlyMing Dynasty.The two men are both famous in writing poems and articles.They both have great effect in political area of the earlyMingDynasty.The two men are demoted to Lin’an prefecture of Yunnan,and have been given lectures in the south of Yunnan for fifteen years.They spread civilization,enlighten people.Theirwork make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yle of study.The two men are admired by people in the south of Yunnan.

Wang Jing;Han Yike;Yunnan;Lin’an;culture of the south of Yunnan

book=5,ebook=26

I222

A

1008-9128(2010)05-0012-05

2010-09-08

朱云生(1967-),男,云南建水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考古学。

猜你喜欢
滇南洪武临安
书法作品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书法作品
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
春满人间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The effect of a curved bed on the discharge equation in a spillway with a breast wall*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