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与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形成

2010-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土地农民

耿 虹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土地改革与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形成

耿 虹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目前学术界对于毛泽东个人崇拜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危害等,都做了很多详尽全面的分析论证,但是其客观原因——土地改革,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或者很少涉及。因此,笔者就土地改革与个人崇拜形成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研究综述;土地改革;个人崇拜

在中国历史上,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哪一个人能赢得像毛泽东那样广泛的敬仰和崇拜。在国际上他拥有大批虔诚的崇拜者;在国内他享有无比崇高的威望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人民心中,他是一尊活着的神而被广泛供奉。“无限敬仰毛主席,无限忠于毛主席”是那个时代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声。

提及个人崇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是比较透彻的:从个人崇拜产生的历史根源到社会基础、党内基础,从体制上的原因到林彪、“四人帮”的造神运动等外部原因;从毛泽东本人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证研究。现列举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刘玉娟等认为个人崇拜并不是毛泽东的本意,其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思想认识根源以及制度上的原因: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认可向前超越,易产生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林彪等人为达到他们夺取政权的目的,利用人民对毛泽东的感情,竭力鼓吹个人崇拜;个人崇拜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思维定势;同时我党对自己党内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认识不深刻,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克服。

李继华等分析,“七大”期间出现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原因主要有: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受到人们由衷的钦佩和感激,从而产生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斗争的需要,宣传和突出毛泽东领袖地位,限度难以把握,容易造成对个人的崇拜;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某些领导,出于敬仰或迎合,造成有意无意地以个人崇拜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毛泽东此时也是需要有些个人崇拜;抗战时期党对个人崇拜的危害,对如何预防个人崇拜的滋生与发展认识不足;国际共运史上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受几千年封建主义宗法理论观念和小农经济的影响。[1]

而林源等则认为从客观上讲,伟大的革命造就了毛泽东,而毛泽东确实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是一个皇权悠久,农民小生产者汪洋大海的国家,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众缺乏民主意识,很习惯用对待封建时代英明皇帝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英明领袖;毛泽东个人专断的作风,民主集中制的破坏,以及残酷的党内斗争和阶级斗争都是导致个人崇拜的重要原因。用邓小平的话说,谁要是不听毛泽东的话,他就要整一整。没有党内民主,政治局没有民主集中制,在毛面前诚惶诚恐,在这种情况下,或者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是为党的团结,只会默认拥护个人崇拜,而不会抵制、反对个人崇拜。[2]

那么回过头来,笔者认为个人崇拜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命题,那就是土地改革。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个人崇拜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个主要而客观的原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的特殊环境下土地对于人民的重要性。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把土地看成自己权力形成的基础和核心,从皇帝到各级朝中之臣,从地主阶级到普通的小农百姓。皇帝靠着它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威信,“普天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中之臣把能成为封疆大吏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地主阶级靠着它享受不劳而获的锦衣玉食;而广大的小农百姓则是为了能拥有“一亩三分地”奋斗了几千年。

纵观中国的历史,“土地”一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都是美好而温暖的意象。文人雅士对它有好感:诗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等等,都把它当做了生之所依、命之所托。土地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它往往在历史变革的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与“土地改革”,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吸引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当然每次的性质都是不一样的,这由它们各自组织的指导思想所决定。

土地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这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有关。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落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组织单位,有限的家庭劳力与小块土地紧密结合,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每一个家庭经济实体中,既生产生活资料以及最必要的生产资料,也生产人类自身(繁衍人口)。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生产规模如同一个蜗牛壳,把每一个农民束缚其中,他们世世代代栖息在小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男耕女织,老幼各有所司。由于生产力不高,社会分工不发展,每个农户及其家庭成员,都必须以自给自足作为最高的经济原则。落后的小农自然经济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的民众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

由上述内容可见,革命战争时期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对广大的农民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提出了相宜的土地改革政策,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这最终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唯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政党。

建国以前的土地改革,使得农民这一最广大的群体加入到了共产党的阵营之中。在解放区分到土地的农民大众,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与毛泽东个人威信的高涨同时到来时,他们很自然地把他们衷心敬爱的领袖毛泽东当作中华民族的大救星,衷心高唱《东方红》。“对毛泽东的神化、迷信和崇拜最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无疑是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农村地区的贫苦农民。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毛泽东最初的和最热烈的且发自内心的崇拜者无疑是广大的贫苦农民。出自陕北农民民谣的《东方红》,无疑就是农民这种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心理的折射。”[3]173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地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

从历史进程上看,我们党的土地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最大最彻底的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土地改革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2]

我们党的土地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它对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起到了一个客观的促进作用。前文已经论述了土地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土地有巨大依存关系的广大民众。在建国之前,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改运动,虽然意义深远,但是影响范围还不是很广,有部分人对于共产党进行改革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是为了借用广大农民的力量打败国民党才进行的土改,一旦革命成功就会立即没收原来的土地,这些担忧或想法在当时一些人群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但是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把范围扩展到了全国,农民都分到了小块的土地,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一代农民的理想终于得到了实现。土地改革满足了他们对土地的渴求,他们自然对“赐予”他们土地与自由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由衷地感激。

因此,在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最突出的是广大农民,特别是获得土地的农民。他们对领袖是真诚的热爱,再加上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宗法伦理观念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使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而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群众很容易把这种对党的感激之情集中于党的领袖一个人身上,把领袖歌颂为“红太阳”、“大救星”、“大恩人”。土地改革更是彻底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也使得共产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毛泽东的个人威望和地位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客观上为个人崇拜的形成奠定了群众基础。

土地改革重新分配了土地,实现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但它不仅仅是对于土地的改革,它改变了太多与土地无关的东西,更树立了毛泽东至高无上的地位。

[1] 李继华.中共“七大”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述论[J].滨州师专学报,2000(2).

[2] 林源.毛泽东与个人崇拜问题探析[J].学海,1999 (2).

[3] 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4] 佘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5).

[5] 刘玉娟.谈个人崇拜与“文化大革命”[J].晋东南师专学报,2002(2).

责任编辑:石柏胜

D261.3

A

1671-8275(2010)02-0010-02

2009-12-26

耿虹(1986-),女,安徽阜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土地农民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