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郊野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2010-08-15 00:49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城市群山区旅游

龙 凌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长株潭城市群郊野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龙 凌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为目标引领,以城乡统筹理论为实践指导,系统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郊野山区发展旅游休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旅游开发为实际案例,详细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郊野山区旅游休闲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两型社会;城乡统筹;郊野山地;循环经济;原生态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为全国仅有的六大实验区之一。这不仅是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把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局面,更是湖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家要求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根据“两型社会”的要求,全面改革,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一条有利于传统模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路。根据国家的要求,实验区建设将分三步走:2008-2010年全面启动,重点突破;2011-2015年纵深推进,成效明显;2016-2020年完善提高,形成示范,力争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的增长极,建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一、长株潭城市群郊野山地旅游开发的理论思考

1.“两型社会”目标引领下的郊野山区旅游开发

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郊野山区经济、社会如何健康、快捷、协调发展,是直接关系与影响到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否如期实现的重大问题。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指的是距长株潭核心城区一小时车程距离以内的城效山地系统。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大都处于地广人稀、生态优美、经济落后的状态中。山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其不稳定性和敏感性及生境多样性的山地环境使其自身具有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等特点。由于山地生态系统对外界人类干扰行为的抵抗力弱,山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贯彻“经济效益从属于生态效益”的原则。否则,将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退化。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山地脆弱生态的破坏加剧了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使大多数山区成为贫困山区。寻找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新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模式,就成为效野山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旅游休闲开发及其产业发展,正好符合效野山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是改变效野山区落后面貌和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之一。而“两型社会”要求的提出,对于长株潭城市群郊野山区旅游休闲和开发而言,既是重要的目标引领,更是难得的契机和机遇。

北京绿维创景专家 (2008)指出:旅游休闲产业的开发,是“两型社会”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有极大的造血功能;袁新华(2008)指出“两型社会”的目标提出对于湖南旅游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旅游休闲业是最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完全可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两型社会”目标引领下,依托核心城区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是一条适合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可行之路

2.基于城乡统筹的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旅游休闲开发。

如果说“两型社会”示范区构建是长株潭城市群的远景目标,那么,城乡统筹理论的运用便是实现这一远景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 2003年 10月,中共 16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思路与方针:“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从 2004年到 2008年中央的五个“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方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追踪“城乡统筹”思路的脚步,可以发现,这种思路已内化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

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效野山区作为典型的山区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山区居民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山区人口就业问题,山区与城市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山区与城市社会文化差异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应该以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笔者认为,大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旅游休闲业,以此作为城乡统筹系列工作的崭新切入点,充分发挥旅游休闲业在城乡统筹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是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经济 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理由分述如下:

(1)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发展旅游休闲是具有坚强的支撑力。

如前所述,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大都处于地广人稀,生态优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中,这些地区通常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的民俗风情。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都为旅游休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由于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离长株潭核心城区在一小时车程以内,因此,这些潜在的旅游休闲资源依托核心城区居民转变为现实的旅游休闲资源的可能性大增。

(2)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发展旅游休闲业具有持续的拉动力。统计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旅游休闲的要求越来越大,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 (W TTC)在 2003年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旅游业在未来 10年有望实现 10.4%的年增长率。因此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发展旅游休闲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长株潭城市群效野山区发展旅游休闲业具有内在的推动力。

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区整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失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实推动着效野山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这样首先能直接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其次能优化山区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经济乘效效应大。因此,效野山区凭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可以直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旅游休闲业综合性强,对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及基础设施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业客观上带动了效野山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效野山区大量富余劳动力的现状推动着效野山区发展旅游休闲业。资料表明,在 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 1700余万人中,约有 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因此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任务极为艰巨,而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在吸纳富余劳动力方面优势明显,首先是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据世界旅游组织 (W TO/OM T)专家测算,发展中国家每增加 3万美金的旅游收入,将为社会增加 2个直接就业和 5个间接就业机会;其次是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的成本比其他行业低,如北京在接待国内旅客住宿方面每安排 1人就业,需固定资产 3300元,仅相当于重工业的 33.7%,新工业的 63.9%,另外旅游休闲业的就业门槛低,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较易实现异地转移和就地就业。

二、实证分析——以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旅游开发为例

长沙市湘江西岸沿岳麓山至望城县坪山、莲花及白箬铺、夹山、谷山一片,旧称河西 (罗立德,《长沙文史通讯》,1988)。其中莲花镇于 2008年 6月从望城县划入长沙市岳麓区,最近又划于长株潭城市群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位于莲花镇龙洞村东南部山顶,地理位置在经度11290006,纬度 2835960处。距长沙猴子石大桥 15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 39公里,占地面积近千亩。此处山峦叠嶂,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 80%以上,森林面积 576亩,其中杉木林 268亩,楠竹林面积 100亩;该区域水资源丰富,其中风景秀丽的金龙天池总储水量 11万立方米;园区气候宜人,春季湿凉多雨,夏季清凉湿润,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温冷沁凉,年均气温 16.6度,年均降水量 1375mm,年平均日照 1610.5小时,无霜期274天。

笔者在参与金龙天池民族休闲乐园旅游开发过程中,结合本文所提出的一些理论思考,提出了本案开发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1.以生态、环保为核心,进行绿色开发

(1)挖掘园地物产特色

旧时的河西,山峦叠起,丘陵绵亘,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著名物产有柑桔、茶叶、粉丝、木炭和竹笋闻名天下的长沙猫头竹产在河西,宋代诗人韩驹说得明白“湖南有大竹,世号猫头,取以作枕”,可“坐令先生春睡美,梦魂直绕赤沙湖”。宋代时期的长沙河西,竹篁处处,编竹修屋,比比皆是。而猫头竹的竹笋鲜嫩香脆,荤素皆美,煎炖相宜,在宋代就誉为“潭州三绝”之一。诗人黄庭坚诗云:“长沙一月煨鞭笋,鹦鹉洲前人未知,走送烦公助汤饼,猫头突兀想穿篱。”北宋诗人秦少游被贬郴州时,也在诗作中将猫头笋喻为“玉”、“龙”,赞誉有加。

长沙河西的茶叶和菜籽油,旧时为长沙河西郊野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因茶林多植于山地间,林间园地多有种植,故称茶园。1974年,在河西茶园的基础上,河西试制了岳麓毛尖,茶叶冲泡后具有板栗芬芳,茶叶叶嫩牙壮,为一时名品。茶树开花时,漫山遍野清香扑鼻,明目舒爽。而种植茶树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山茶籽榨出的流金式的山茶油。其油液透明,呈黄褐色,冬天不凝不固,具有清热化湿之能效,解毒美容等功用,更是美食的必备用品。而茶树树干特有的弯曲、刚劲,四处铜色满目,又是居家、摆设的工艺极品。

(2)建立基地生态林产业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西曾漫山遍体鳞伤。为恢复大河西的自然生态,恢复河西郊野山区几近失传的竹林、竹艺、竹食及茶文化,拟在民族生态乐园内试种良种猫头竹 500亩,间种茶树500亩,另种橘树葡萄等。以此为基础进行林产品的深加工:批量生产玉兰笋片、橘子罐头、清纯茶油和葡萄干果等,销至国内外;精美加工制作竹根、竹雕、竹装饰、茶树工艺、竹工艺等艺术品,作为旅游接待、馈赠的最佳礼品;将河西郊野山地所产之蕨菜、茶菌、竹笋、无公害蔬菜和野兔、山鼠、土鸡及乳狗、野羊、口味蛇、腊肉、腌鱼等山珍野味,作为金龙天池特色美味佳肴,让绿色健康产品作为招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之一。

(3)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在开发设计上要保证园区内不烧煤、不烧油。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实现物质能量的大循环。园区内水果与杂粮可用来酿酒,酒糟用来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然后将人畜粪便连接化粪池产生沼气,供做饭、炒菜和照明,沼气废液和残渣引入农田、林地作基肥,这样可保证农田、林地不使用一滴农药和化肥,产出的食品为绿色无公害食品。根据园区规模,可兴建日处理 1500-2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处理后的水质大部分指标应达到一级标准,然后进入金龙天池毗邻的氧化塘,经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生物进化,最后经沙床过滤,可循环排入金龙天池之中。总之,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从一开始就应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 (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 le)原则。这些原则要求与“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以原生态文化为魂,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1)挖掘当地原生态文化特点

在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及其周边,孕育着一些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如当地的皮影戏和剪纸艺术,就具有十分厚重的人文传统。

当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就颇负盛名。当地的皮影造型颇具特色:其他地方的皮影“靠子”大都前脚长,本地皮影则是后脚长,操作表演起来,更显武将威风凛凛;他地皮影脸谱大都采用“五分式”(只看到一只眼睛),本地皮影脸谱则是可看到一只半眼睛的“七分式”,故而人物表演更加逼真。已故皮影艺人夏少春,是当地龙洞村人,1958年他受命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帮助组建皮影剧团,荣获“蒙古国国家荣誉奖”。90高龄的皮影艺术家何德润,是当地排子山人,50年代曾两次被选调参加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团赴东西欧十多个国家演出,他制作的一些皮影人物今天仍收藏在莫斯科木偶剧院博物馆里,他本人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傀儡艺术家”。

中国神剪秦石蛟和他的外祖父都是望城有名的剪纸艺人。多年来,秦石蛟除先后创作三千余幅剪纸作品外,还出版了《民间剪纸图形》等十余种专著,被誉为“中国十大剪神”之一。

(2)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笔者认为,在当地的皮影、剪纸及当地民间传说等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脉络,凝炼主题,逐步将园地发展为美术写生、动漫艺术、歌舞培训、文艺创作、影视拍摄、民族文化展示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具体来讲,如兴建南蛮巫楚影视区,以树巢、地穴、茅棚、山寨、石屋、岩洞、庙宇、眉山土屋、周朝宫殿、祭坛等为拍摄景点,以宣传炎帝、蚩尤、古傩、梅山巫、三苗、荆楚、夏商周的上古文化和神话传说;兴建红色革命影视区;兴建晚清、民国一条街,再现旧长沙、大河西的风情风貌;在园区内古驿道一侧,兴建 99栋各国各民族风情风韵风格的中小型艺术建筑,结合世界之窗、大河西国际文化区,进行接待休闲游览居住及拍摄的工作和生活;开办拜龙遗址、梅山巫傩、湘楚人文、莲花佛文化、龙洞茶文化等艺术论坛,使远古传说、湖湘人文、皮影剪纸、影视动漫、旅游休闲等在校师生和研修人员都参与到园地的宣传推广中来,并由此增加园区的教育教化功能。

3.以城乡统筹理论为指导,依托核心城区开发

如前所述,金龙天池民族生态乐园自然生态条件极佳,人文积淀厚重,属于最佳的旅游休闲胜地。同时该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距长株潭核心城区均在一小时车程以内,距周边益阳、常德、娄底、岳阳、衡阳也只在两小时车程以内,这些中心城市的居民都将是园区游客的最佳人选,发展旅游休闲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在金龙天池这样的郊野山区进行旅游开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最佳切入点。以城乡统筹为指导,依托核心城区开发金龙民族生态乐园的措施如下:(1)由当地政府牵头,指导园区旅游的开发规划;支持改善园区内交通、公共卫生与安全设施;整治村容村貌、优化生态环境;提供补贴小额贷款支持贫困农户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协会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化,保证公平,让更多农民受益;建立监控园区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过程的指标体系。(2)由交通管理部门牵头,建设与完善中心城区与园区之间的路网系统,增加园区的可进入性。(3)建立产业链本土化机制,保证旅游休闲者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 (养殖、种植、工艺品制作、歌舞民俗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采用当地原材料;最大程度地保护与展示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景观。(4)建立经营者合作共生机制,开拓合理的由外来投资商与当地农户的合作途径,运用:“政府 +公司 (含旅行化)+农民旅游协会 (农户)”的合资共生模式,保证当地村民更高程度地参与经营与获益。(5)发挥旅游休闲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器的功能,引导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优先吸纳当地村民 (尤其是春年农民)就地就业,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与实施对当地农民培训、使用的一揽子计划。

[1] 李建香 .长株潭地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研究[D].湖南师大硕士论文,2008.

[2] 田定湘 .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探索[J].求索,2004,(10).

[3] 罗双临 .城市群一体化视角下长株潭经济政策比较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2).

[4] 刘红梅 .论长株潭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5] 贺丽霞 .长株潭旅游区域合作探讨 [J].企业家天地 .2007,(07).

[6] 陈基纯等 .长株潭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7] 李琼等 .长株潭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6).

[8] 邹宏霞 .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9] 夏晓柏 .长株潭获“两型社会”试验权[J].企业家天地,2008,(01).

[10] 周统钎 .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出版,2005,(1).

[11] 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模式与对策探析 [J].人文地理,2005.

[12] 罗立德 .长沙文史通讯,1988.

[13] 程占红等 .卢茂山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区划[J].山地学极,2002,2(3).

[14] 鄢和琳等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特征发展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级,2001,16(6).

[15] 赵淑玲等 .山区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理论思考与实证[J].地理研究,2005,4.

The Theory&Practice of Tour ism Developm en t of H illy Coun try in Changzhu tan C ity Group

LONG L ing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 410208,Hunan)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of the city group of Changzhutan is talked about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develop ing tourism in the hilly country of Changzhutan city group.Furthermore,p rincip lesand detailsof the developmentsare discussed.

two-oriented society;city-town p lanning asawho le;hilly country;cyclic econom y;original ecology

F29

A

1671-5004(2010)06-0033-04

2010-12-1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9YBB127)部分研究成果

龙 凌 (1964-),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城市群山区旅游
《山区修梯田》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山区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旅游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