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科学发展观价值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5郝士宏
关键词:人学伦理马克思主义

郝士宏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近五年来科学发展观价值研究综述

郝士宏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本文通过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丰富价值理念等问题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展示了近五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旨在促进该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

科学发展观;价值研究;综述

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对其中所包含的丰富价值理念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就近五年来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的宪法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宪法学价值,学者彭中礼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宪法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调整社会重大关系的宪法性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民生的宪法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保障根本人权的宪法性原则。[1]王秀哲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宪法完成了从革命宪法到人权保障宪法的转变,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宪法的人权保障还存在内容结构、实效发挥和履行国际人权公约方面的局限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宪法应该通过修改集中梳理、完善宪法人权保障的内容。[2]段凡、李媛认为科学发展观在法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要提升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议在适当时候对宪法作出局部修改,将科学发展观载入宪法。[3]李鸿渊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宪政的角度看就是以权利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公民宪法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的过程,宪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4]

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价值,学者王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第一个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注重研究政治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显得十分突出。无论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过程,还是核心和主题词来看,都有十分突显的政治意蕴。尤其是“以人为本”,既承授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命题,又突出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的平等和公正,科学发展观蕴含和展现的这一政治意蕴,是极为重要的和不可忽略的。[5]吴永生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实施的战略决策。在政治学的视野中,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导向和理论支撑;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政绩观,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有利于化解城乡二元对立与区域发展失衡的格局,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6]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价值,学者张玉荣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是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基础上的创新,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发展理论一脉相承。它反映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精神,应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7]赵志强认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8]彭中礼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法哲学的视野来看,是一种丰富人权价值涵属的法哲学方法论;是一种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法哲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深蕴法治思维的法哲学方法论。分析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的法哲学意义,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一次重大创新。[9]王伟凯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就其哲学意义而言,不但丰富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哲学观内涵,完善了当代中国发展哲学的内容体系,而且还实现了发展哲学在某些领域内的部分性突破,如确立了科学性思维在发展中的地位,确立了人与发展的深层次辩证关系,实现了人与物的内在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10]郑俊丽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协调进步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整体趋向论、社会协调发展论和历史进步主体论等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创新的最新成果形成的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学说,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了历史进步和主体发展的规律,是思考中国社会现实和着眼未来发展的科学理论。[11]

四、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学价值,学者廖新梅认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理解为具有能动性的人的活动结果,具有广阔的伦理视野和深刻的伦理意义。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人本”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公正的伦理理念,蕴涵着平等的伦理内涵,昭示着和谐的伦理观念,指向着自由的伦理目标。[12]谭德礼、江传月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新的人本思想,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优良的道德目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真实的社会公正具有现实性;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体现了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13]沈晓阳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蕴涵包括: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社会正义代表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崇尚和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特征;关注生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视野。[14]方爱东认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其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其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其张扬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归宿。[15]苏宝梅认为由增长性发展观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革命。这一发展理念的变革要求我们的伦理观也必须实现有决定意义的生态转向——由单向伦理和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的升级,以便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伦理支持。离开和谐伦理的支撑,科学发展观就不成其为“科学”,就会迷失发展方向和发展意义;同样,离开科学发展观,和谐伦理就没有了根基。[16]

五、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价值,学者吴静波、周正艳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论从其提出的背景,还是其自身所包蕴的内涵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一种人学思考。科学发展观在其贯彻和落实时关键也就是要时刻将“人”铭记于心,做到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17]乔翔认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保证,它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18]莫秋婵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学意蕴: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又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19]韦兆钧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价值包括: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彰显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20]王艺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在地包含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并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凸显了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本理念,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动因的人力思想,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的人本观念,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思想意蕴。[21]党小文等认为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方法,而且从社会实践出发,对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回答,指明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2]何锋、李增军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一切为了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一切为了人的和谐社会,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注证。[23]万光侠认为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和根本价值取向,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紧紧围绕发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动力、价值归属、价值尺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给予了科学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发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动力、价值归属和价值尺度的思想。[24]

六、科学发展观的美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美学价值,研究成果较少,只有两篇文章研究此问题。学者於贤德认为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智慧:首先表现在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审美追求的系统的、自觉的认识上,强调了审美价值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根本作用;其次是对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从更深刻的层次加以理解;再次是通过对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的明确揭示,拓展了人类对于和谐美的理论认识。[25]场刘红英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和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的美学原理,充分体现了美的规律和要求。[26]

七、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价值,学者王鹤岩认为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依靠技术的发展,人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伴随着生态问题的产生和激化,使人们对以往一直视为不可动摇的价值信念、文明理念、生活准则进行了反思,在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冲突中,人们开始寻求对自然界进行人文关怀的科学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意味着一系列文化观和价值观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探求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和价值底蕴并突破原有观念的局限性,探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文化价值,不仅对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27]周军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根本上纠正了片面的理性主义给人们造成的价值偏颇,弥补了纯粹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价值缺憾,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构建起了当代全新文化价值结构,这是科学发展观最深层的文化价值意义之所在。[28]万是明认为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突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它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上经济和文化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协调发展,开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空间,全面营造和谐社会,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与经济社会保持均衡发展。[29]周军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具备了完整的文化系统论、文化价值论和文化主体论的基础。因此,科学发展观必定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文化纲领,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0]任海彬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阐释,全面发展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文化解读,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要义,以人为本则是在文化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31]

八、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学价值,学者邸军莲和张文军认为生态价值观是在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各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影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上,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32]陈红兵认为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超越还是其主要内容,都是与生态文化价值观一致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3]徐民华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34]

九、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价值,学者李伟认为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内容,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三个方面有机联系,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35]王志伟认为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应以人们社会福利的实质改进作为目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果;它强调应从社会角度以全面的综合的效率为出发点,对经济效率加以衡量和评价。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也强调兼顾社会上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程度,对于机会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在主要强调机会平等的前提下,适当兼顾结果的平等。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也应注意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应以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发展作为经常性的基本考虑。说到底,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从实际情况和条件出发的、开放的、辩证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36]

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学者刘军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同时它还从发展的角度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37]顾保国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先后产生了邓小平发展观、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8]宋天和和苗地认为发展观问题是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把发展观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两大创新理论,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谁发展、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本质问题与核心问题,两大创新理论不仅提高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也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并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39]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吴怀友认为,从实践的观点看,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在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方针,贯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发挥改变社会的强大效用,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作出科学规划,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40]孙恩恩和徐琳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紧紧与中国当代主题相结合,使实践的目的更加明确;紧紧与现实重大问题相对接,使实践的路径选择更加正确;紧紧与市场经济价值目标相融合,使实践主体的活动更加自觉。[41]

上述内容是近五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价值研究总的概况,可见对该问题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其哲学价值、伦理学价值和人学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多一些,当然有些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比如政治学价值、生态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美学价值等,个别领域甚至还是空白,比如社会学价值、管理学价值等,加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观点也不尽相同,相信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1]彭中礼.论科学发展观的宪法学价值[J].长白学刊,2008(1):37-40.

[2]王秀哲.科学发展观与宪法人权保障[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3-47.

[3]段 凡,李 媛.基本权利: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核心价值——兼论“科学发展观”应该载入宪法[J].前沿,2009(7):66-69.

[4]李鸿渊.科学发展观的宪政学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38-41.

[5]王 毅.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蕴[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5):29-31.

[6]吴永生.科学发展观:政治学视野中的功能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5(5):17-20.

[7]张玉荣.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31.

[8]赵志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及当代价值解读[J].西安社会科学,2010(3):13-15.

[9]彭中礼.论科学发展观的法哲学价值[J].学术探索,2008(1):133-135.

[10]王伟凯.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哲学性突破[J].兰州学刊,2007(6):1-3.

[11]郑俊丽.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视角透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24.

[12]廖新梅.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视野[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12.

[13]谭德礼,江传月.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58-60.

[14]沈晓阳.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0-44.

[15]方爱东.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29-32.

[16]苏宝梅.科学发展观呼唤和谐伦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62-64.

[17]吴静波,周正艳.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考[J].江淮论坛,2004(6):16-20.

[18]乔 翔.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13-16.

[19]莫秋婵.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J].肇庆学院学报,2007(4):32-35.

[20]韦兆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4-7.

[21]王 艺.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浅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5.

[22]党小文,沈 昀,杜三平.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解读[J].理论观察,2006(4):20-21.

[23]何 锋,李增军.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注证[J].学术交流,2006(12):22-25.

[24]万光侠.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13.

[25]於贤德.论科学发展观的美学智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0-65.

[26]刘红英.论科学发展观的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表现[J].云梦学刊,2009(3):80-82.

[27]王鹤岩.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价值探析[J].学术交流,2007(11):7-10.

[28]周 军.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价值意义[J].理论前沿,2005(20):4-6.

[29]万是明.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文化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38.

[30]周 军.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学基础[J].学术交流,2005(9):17-20.

[31]任海彬.略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意蕴[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43-47.

[32]邸军莲,张文军.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诠释[J].生态经济,2007(5):380-382.

[33]陈红兵.试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价值观的一致性[J].理论与现代化,2006(1):4-6.

[34]徐民华.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6):25-27.

[35]李 伟.科学发展观经济思想解读[J].中国市场,2008(18):120-121.

[36]王志伟.经济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1-4.

[37]刘 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旨归[J].理论探索,2006(4):20-22.

[38]顾保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特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05-108.

[39]宋天和,苗 地.论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理论探讨,2007(5):131-133.

[40]吴怀友.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实践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81-83.

[41]孙恩恩,徐 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2):51-52.

ARevieWon Value Study of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en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HAO Shi-ho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xiDatong Univa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paper introducesmany value theories on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It display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achievement for recent five years on this issue to further its study.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ent;r eview;v alue study

D261

A

〔编辑 赵晓洁〕

1674-0882(2010)06-0005-05

2010-09-17

郝士宏(1963-),男,山西浑源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全球化与社会主义问题。

猜你喜欢
人学伦理马克思主义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