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和拉动内需

2010-09-01 00:17王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东北财经大学消费率内需

王冰

(东北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税收政策和拉动内需

王冰

(东北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持续低迷,投资存在不可持续性的情况下,我国及时启动了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本文将从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出发,分析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在拉动内需方面出现的问题,谈谈未来中国应该进行怎样的税收政策改革来拉动内需.

消费需求;税收政策;拉动内需

我国连续几年实行的投资拉动政策对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此后,投资过热导致商品过剩现象日趋严重,并引发了企业利润率下滑.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使我国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过大,随着“轮胎特保案”的发生,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相继出台,导致我国许多以出口为主的行业和企业身受重创.因此,处在经济转轨的最佳时期,如何拉动内需是重中之重.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它不只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

1 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总的来说,消费率过低己经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过低的消费率以及与之相伴的高储蓄率使得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低效率的投资增长,畸形运行.在净出口不能持续增长、外贸摩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消费率过低正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全国、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1 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未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随着中国消费率的逐年下降,投资率则连年走高.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2004-2008年间,中国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分别为43.2%,42.7%,42.6%, 42.2%和43.5%,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4.3%,51.8%, 49.9%,49%和48.6%.与此对应,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在20%-30%,消费率一般在70%-80%.关于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39.4%,资本形成总总额贡献率是40.9%,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19.7%.可见,我国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的事实毋庸置疑.尽管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在短期内都能拉动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没有消费的持续增长,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量、供求失衡,经济增长难以持久.

1.2 消费相对于储蓄增速较低,存在过度储蓄问题

图11992-2007 年中国储蓄率变化情况(%)

1992一2007,在消费率走低的同时,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6-50右,存款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2007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72534.2亿元.这表明,我国存在消费增长过慢、积累过度现象,而过度积累又会导致消费增长缓慢.

2 现行税收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收入差距过大,税收政策调节力度不够,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其优点是税制简单明了,适应较低的税收征管水平,主要弊病是在分类制下,对所得实行列举式难以适应当今个人收入多元化、复杂化的现状和收入形式不断变化的趋势,从而限制个税的征收范围.分类制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从而造成所得相同来源不同纳税不同,不符合支付能力原则,也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从申报方式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纳税人以个人为单位自行申报的纳税方式.这种申报方式会造成有些低收入家庭反而要承担更高的税负,使原本收入低的家庭税后的净收入更低,原本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家庭由于税后净收入减少而无法形成有效需求.

2.2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刺激低收入者消费

我国目前没有开征社会保障税,虽然各地在征收社会保障费,但与目前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社会保障税或类似税种相比,存在征收职能软化、监督管理无力、效率低下和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等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覆盖范围小、地区差异大、统筹层次低、资金管理乱、费用收缴难等,不仅无法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而且,由于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居民预期不明,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开征社会保障税不仅能发挥税收的特殊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税收调节下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从而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2.3 税收在鼓励农民消费方面力度不够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者群体.取消农业税后,虽然农民的税收负担有所减轻,但农民的消费需求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近年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大大削弱了政府的惠农政策效果,农民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同时,税收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就业问题,没有给予与城镇下岗职工相同的优惠待遇,存在税收歧视问题,不利于失地农民在城镇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影响农民有效消费需求的增长;再者,税收具有调节投资流向,吸引企业投资的作用,然而我国税法在此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税收优惠待遇,鼓励力度不足.

3 拉动内需的税收政策改革

3.1 完善个人所得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笔者认为综合所得税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目标模式.综合所得税制能够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多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无需缴税或缴较少的税,从而有效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作用.从我国近期状况看,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还需要一个过程.

3.2 开征物业税,完善税制调节功能,防止财产过度集中

物业税实际上是房地产税或者不动产税,是财产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商品税和所得税,我国的财产税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开征物业税是建立健全财产税体系的开端.开征物业税可以弥补商品税和所得税在调解社会收入分配方面的不足,完善税制整体的调节收入功能.目前可以考虑开征差别税率的物业税,通过税收手段抑制富人过度占有资源,特别是占有优质资源.

3.3 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家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调整收入分配的最有效形式.开征社会保障税,就是要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发挥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通过强制手段保证资金的及时上缴.社会保障税通过税法形式统一征收率,可以实现在同一比例下“多收入者多交,少收入者少交”的社会保险负担纵向公平和“收入相同者负担一致”的横向公平,从而推动公平竞争,为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

3.4 实行刺激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的税收优惠政策

①实行税收优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鼓励并促使生产资料供应商降低对农民的生产资料供应成本.②对失地农民在城镇非农产业再就业给予税收照顾,使失地农民在城镇有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以保障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③实施促进区域外、产业外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税收政策.

〔1〕王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马国强.中国税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F 810.422

A

1673-260X(2010)07-0082-02

猜你喜欢
东北财经大学消费率内需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Vehicles for Reading—Open the Door to Education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国际化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2015年全国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名录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