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迪斯科”
——反排木鼓舞

2010-09-06 09:35文/刘
当代贵州 2010年21期
关键词:台江台江县迪斯科

■ 文/刘 柳 田 萍

“东方迪斯科”
——反排木鼓舞

■ 文/刘 柳 田 萍

反排木鼓舞可谓“并有鲲鹏展翅之势,收存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揉攀缘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迅”,舞蹈以缓起、中渐快、尾愈紧的方式逐级发展,在最高潮结束,把气氛推到顶峰而突然告终,形成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韵味。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由于反排木鼓舞的动作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蜚声国内外,凡到台江来的国外游客,都要领略它的风采,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迪斯科”。

反排木鼓舞兴起于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方召乡反排村。传说,反排木鼓舞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兄妹。在远古时候,反排的祖先故耶古居住在东方,后来被外来部落攻击,几乎全族覆没,他的儿子勇耶古和女儿仰妮耶古逃到今天的反排,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他们常以虫鸣鸟叫为音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蝉鸣就学蝉唱歌、遇虫在水里转圈就学转圈、见蜜蜂飞舞就学跳舞。一天,他们听到啄木鸟啄木时发出“哆……哆”的声音,觉得清脆悦耳,就缘木而上,发现原来是棵空心树,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两人为使失散的亲人团聚,举行了斗牛活动,然后宰杀它们来祭祖,并把平时在山中学来的舞蹈传授给大家,于是就成为了今天的反排木鼓舞。从此以后,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每逢丑年,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

反排木鼓舞的基本动作是踏二四拍,用手、脚、胯于同一节拍进行同边甩,通过侧身顺走变换身体形态。要求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个节拍中统一进行,使人体在不协调运动之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整个舞蹈粗犷豪迈,矫健敏捷,灵巧活泼。反排木鼓舞根据鼓点节奏,可分为5个部分:

斑鸠舞。据说是因为鼓点类似于斑鸠叫声而得名,是整个木鼓舞的前奏曲,舞步为进退各跳两步。

斑鸠长舞。有斑鸠舞之二的意思。跳时每人手擎一把砍牛刀,随着舞蹈动作不停晃动,舞步为每三步一转身。

希方舞。希与方均为当地苗族支系名。表现希与方两支系相亲相爱的亲密关系,跳舞时,舞蹈者和观众都要齐声高唱:“希与方,希与方,有事共商量,相好万年长。”舞步为左跳两步,右跳两步,再往前走。

五祖先舞。这是祭祀率族西迁的五对祖先舞,舞步为每四步一转身。

五祖狩猎舞。这是反映祖先们打猎情景的舞,有的动作具武术性质,舞步为跳三步,上前三步,后退三步,再一转身。

总之,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的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动作粗犷奔放,洒脱和谐、舞姿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整个舞蹈可谓“并有鲲鹏展翅之势,收存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揉攀缘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迅”,舞蹈以缓起、中渐快、尾愈紧的方式逐级发展,在最高潮结束,把气氛推到顶峰而突然告终,形成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韵味。

反排木鼓舞不仅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上世纪50年代,反排木鼓舞经发掘,被搬上了舞台,随后经久不衰。在1986年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引起轰动。先后到过英、美、加、意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誉满海内外。1990年,台江反排木鼓舞表演队到中南海演出,备受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2006年5月20日,反排苗族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反排木鼓舞无论是对民族文化研究还是对舞蹈艺术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保护好这个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台江县11所村级完小教学点均把台江反排木鼓舞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猜你喜欢
台江台江县迪斯科
1600家舞厅自荐做疫苗接种中心
冰山一角
台江县老同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奢华派对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浅析魔芋种植技术
海上“迪斯科”
台江县关工委开展乡、村两级关工委成员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