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旷达人,潇洒自由仙

2010-09-06 07:36俞建校
文教资料 2010年24期
关键词:乐观性情苏东坡

俞建校

摘 要: 苏东坡的个性乐观旷达,安天知命,虽处逆境而积极进取,豪放不羁,令后人有汲取不尽的精神滋养。本文主要从个性角度以愉悦之心研究、品味苏东坡。

关键词: 苏东坡 性情 乐观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大浪淘尽千古文人万墨客,留得纯金一东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但他们高高在上,后人更多是怀着敬仰之情,顶礼膜拜。苏东坡则不然,人们喜爱苏东坡,除了他的才华,更多是在于他的朴素洒脱的人格魅力,苏东坡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传颂,津津乐道,因为他的大众随性,他的乐天开朗,他的为民请命。世俗的苏东坡的确是一个可亲可爱的人。东坡是尘世中的仙人,他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我了解他,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乐天,源于他的生性豁达。读他的诗词能让人振奋前进,不为命运所低头。苏东坡的人生起起伏伏,悲喜交加。在厄难面前,苏东坡凭借其乐观天性,直面悲困,充分发挥其“会玩”的精神,苦中作乐,倒也乐得其所。感觉苏东坡就是“一老小孩”,充满童趣。这种处世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追求的,磨难中方能成长。

东坡在思考人生中排遣心中的愤懑。他天性乐观,诙谐幽默,豪放达观,更有款款深情,如怀念亡妻所作《江城子》。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也有消极愤懑,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天性,胸怀坦荡,《定风波》便可体现东坡从容不迫的态度、开阔的胸襟。所以“也无风雨也无晴”,外界的变化并不能影响内心,内心终是一片明澈。遥想东坡带着七分醉意,一挥而就,写毕掷笔呼呼睡去的景象,可见东坡快意人生的潇洒、豪迈。登高望远,引亢放歌,超乎尘垢之外,非东坡莫属。

苏东坡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哀婉。坎坷飘流的一生,他却以乐观、旷达的态度泰然处之,不能不让人钦佩。林语堂说,苏东坡最佳的名句,也是他对自己最好的形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的幽默感也让他容易得到快乐和满足。

像苏东坡这样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而又难能有二的。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最能概括人们对苏东坡的感情了。苏东坡具有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苏东坡有熠煜闪灼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悲伤,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别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他恨邪恶之事,但是他却不会恨人。总之,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也就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为他所倾倒、所爱慕。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本人专注于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有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显示了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生命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而他也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题,尊重景仰的话题。

苏东坡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氣的骨干,他的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孝宗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苏东坡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也觉愉悦欢喜。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因为他与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酒馆主人、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无名的道士,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也喜爱官宦的荣耀,可是当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认识时,他却最为快乐。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苏东坡令人敬畏的还有他的正直,他可以为事实真理挑战权贵,勇于唱反调,即使身处危难,也直面惨淡,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坚持自己的见解,而非贪图富贵,趋炎附势。就是这种性格,为他换来半生的漂泊,生活的窘迫,亲人之离散,但他始终无怨无悔,这也是得到后世人民爱戴尊敬的原因。

苏轼很多方面像李白,喜老庄,人乐观、豁达,很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满腔正气,具有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顺其天意,道法自然,以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平和、淡泊、宁静与豁达对待这不确定的人生中的种种波折,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他将他天才、豁达、乐观、平和、淡泊、宁静、顺意而为的一生融入这大千世界,他用他那如“雪泥”般的“赤子之心”在世界镌刻出一道道让无数后人尊崇的“鸿爪”。东坡是一个凡人,可是这个凡人却总是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欢快的回忆,这归功于他纯然的内心真情实感,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苏东坡的个人品性、思想意境、人生态度、道德力量、待人处世之道,无不彰显着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身上时时散发着一种“赤子之心”所应有的天真、诙谐、乐观、纯朴、真实,他保持自己的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总是从自己的真性情出发,“纯然表达自己内心之所感”,作为一个学兼儒道佛的大文学家,保持自己的精神的独立而远离俗世。他很好地平衡着“入世”和“出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入”还是“出”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入”则作为一个纯然儒者济度民众,一展自己之所长,利国利民;“出”则作为一个佛道者,游于山林,与自然为伍,以万物为伴,而不挂念俗世之名利,纯因乐观、豁达、广博、坦荡、平和、淡泊、宁静、灵动、率性而为。

苏东坡是一个世界文化巨人,一个绝对的全才,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贤,一个旷达、处逆境无以为怨、达观向上的人,一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正如林老所赞的那样,他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

我欢喜着他的欢喜,悲戚着他的悲戚,不禁为这个远我而去的古老的中国旷世奇才而感动着,我追随着他的目光,让我留恋命中的激情,更热爱智慧的伟大。面对坎坷不平的一生,他始终秉持坦荡、坚贞、高贵的品格,用豁然不屈的品质将困境的生活驱逐,再次点燃、提升为生命中激昂的权力,这是生命在困境中的自我超越、自我解救。苏东坡的豁达、坦荡、尖刻中透出的深邃,犹如原野上的劲风,醇在他旷达的无羁中,甚至因他“乌台”身陷囹圄也让我为他感到万分悲凉的心痛。他一生不改心直口快敢于坦然相言的秉性,让人震憾于他对王安石新法施行过程暴露出来的违民意的弊端敢于直陈力谏。他飘然的长须隐藏着他的智慧,他深邃的眼神中蕴涵着博大,他疏狂豪迈洒脱不羁的心性,他对发妻脉脉铭怀的真情,他冷傲的双肩书写着春秋如浩浩的天风海雨逼人般的窒息,几度梦回时更动心于他那孩童般雅稚举杯向天邀明月的自白中。

苏东坡直面人生的悲剧而无所畏惧,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高贵与坚强的本性,以及人的真实生命冲动。这不能不令人喜欢、崇敬苏东坡,那个可爱的具有不屈的高贵的品质的老头儿,那个疏狂的、豁达的苏东坡。

我透过夜幕不断地去透视世俗的荒诞悲凉,感悟苍生,获取浩瀚的德性。蓦然想起那熟悉的言语来:“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独自品尝。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指斥、敢于批评的态度。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他曾写道:“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我想,这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都未曾泯灭。苏东坡随时可以在苦难里找到快乐,这是天性和自己的心理调整。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也依旧能唱著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拿林语堂的话说:“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快意如东坡,人生不虚行。

参考文献:

[1]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

[2]林语堂.苏东坡传.东方出版社.

[3]金满著.我的唐宋兄弟.百花文艺出版社.

[4]宋东波.苏轼——任是洒脱也多情.中国发展出版社.

[5]方志远.千古一人苏东坡.中国社会出版社.

[6]王洪江.文人那点子事儿.群言出版社.

[7]孙涛.东坡拾瓦砾.天津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乐观性情苏东坡
时间的性情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