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脂肪肝与胆系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2010-09-10 06:20310007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陈春雷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脂肪肝胆管发病率

310007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 陈春雷

体重指数、脂肪肝与胆系结石的相关性研究

310007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 陈春雷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脂肪肝和胆系结石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身高、体重测定,计算出BMI并进行肝胆超声检查,了解脂肪肝和胆系结石的发病情况。结果 身体质量超标、肥胖组的脂肪肝发病率与身体质量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体质量超标、肥胖与胆系结石发病率呈正相关(P<0.05);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比较,胆系结石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I与脂肪肝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胆系结石与脂肪肝和BMI有相关性,肥胖和脂肪肝是胆系结石的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脂肪肝;胆系结石;相关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的人数逐渐增多,脂肪肝、胆系结石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本文通过收集来我院疗养体检的12 148人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体重指数(BMI)、脂肪肝、胆系结石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6~1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 148人,其中男性9 128名,女性3 020名;年龄17~89岁。

1.2 仪器与方法 由体检医师测量受检者的身高和体重。受检者空腹、单衣、免冠、脱鞋、双足并立,用无锡衡器厂生产的身高、体重测量仪。身高以m为单位,记小数点后一位数;体重以kg为单位,记小数点后一位数。BMI=体重(kg)/身高2(m2)。受检者全部空腹8~12 h后于上午进行超声检查,采用日本TOSHIBA SSA-339A实时B超诊断仪,3.5~5 MHz凸阵探头,由熟练的超声医生行肝胆胰脾肾实时超声检查。

1.3 诊断标准 根据2003年4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界限,BMI“≥28”为肥胖界限[1]。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脏轻度或中度增大,轮廓尚较整齐光滑。②肝内回声增多增强,前半细密呈云雾状改变,后半回声不同程度的衰减;后方轮廓回声显著减弱甚至显示不清。③肝内血管显示不清或管径变细及管壁模糊。④局限性脂肪肝表现为肝实质内局限性较低回声区,形态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晰,无团块感。胆系结石诊断标准:胆囊内查见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肝内胆管和(或)肝外胆管查见柱状或团状强回声或稍强回声,顺胆管走行,后方伴声影,阻塞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因患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者视为胆结石对待[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整理后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身体质量超标、肥胖比率达到57.48%(BMI>24共6 983人),脂肪肝平均患病率19.45%(脂肪肝共2 363人),胆系结石平均患病率8.22%(胆系结石共998人)。

2)身体质量超标、肥胖组的脂肪肝发病率与身体质量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26,P<0.01,表1)。

表1 不同BMI者脂肪肝的发病率比较

3)身体质量超标、肥胖组的胆系结石发病率与身体质量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6,P<0.05,表2)。

表2 不同BMI者胆系结石的发病率比较

4)脂肪肝伴发胆系结石者与非脂肪肝伴发胆系结石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172.28,P<0.01,表3)。

表3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伴发胆系结石比较

3 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BMI的升高,脂肪肝的检出率也增大。BMI≥28的肥胖者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45.85%。肥胖引起脂肪肝的机制有:①长期大量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当超出机体的热能消耗时,这些能源物质堆积在体内且大量进入血液,TG在肝脏摄取与肝内合成大量增多,当超出肝脏运转能力时TG就沉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②与肥胖者同时存在的胰岛素抵抗有关。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利用减少,从而导致血糖增高,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脂肪堆积到肝细胞内,从而引起脂肪肝的发生。③同时受损的肝细胞转运能力会进一步下降,造成体内脂代谢明显异常,致使脂肪肝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胆系结石与脂肪肝同为常见病。胆系结石按部位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按成分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以及混合性结石。胆固醇不溶于水,在胆汁中溶于胆汁酸,被包裹在磷脂酸胆碱的微团内运输,一旦胆固醇供应过剩,如肥胖者内源性胆固醇增多,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或过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排出量增多,都可析出胆固醇结晶,聚集形成结石。根据饮酒情况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系结石不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但脂肪肝可能是胆系结石的危险因素,因为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似,与过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关。脂肪肝患者除机体胆固醇供应增多外,大多肥胖,腹部脂肪增多,压迫胆囊和胆管,使胆汁流通受阻,促进结石形成,结石又影响胆汁流通,互为恶性循环;而肥胖患者的胆系结石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3倍。本次调查发现,脂肪肝患者胆系结石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3]。

胆系结石与脂肪肝均是超声检查的适应证,超声成像已被公认为胆系结石首选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分别为胆囊结石的90.8%~93%,肝外胆管结石的60%~90%和肝内胆管结石的95%以上[4]。当肝脏脂肪变超过10%,超声图像即可出现异常,因此,国内对脂肪肝的诊断多以超声为手段,超声诊断脂肪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0%~100%和77%~95%[5]。脂肪肝和胆系结石有着部分相同的病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二者日益高发且多并发,都有起病缓慢隐匿的特点,其中胆系结石患者约80%为沉默性结石,脂肪肝大多无明确临床表现,不易引起患者重视。但是,胆系结石患者中约1%~2%可出现胆囊炎、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癌等严重并发症,而脂肪肝也可导致肝硬化、肝纤维化、肝功能衰竭等,且与2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都不是“无害”的疾病。现代人工作繁忙,轻易不进医院,有些无症状的疾病无从发现,只有通过体检才能了解病情。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对这两种疾病都能早期发现,可以提前予以重视或治疗干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95-896,958-963.

[3]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8.

[4]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115,137.

[5]厉有名.脂肪性肝病的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9):68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body mass index(BMI),fatty liver and biliary stone.Methods BMI was obtained by measurement of body height and incidence of fatty liver and biliary stones was observed by ultrasonic examination in healthy people having health examination.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f the incidence rate of fatty liver between the excessive body mass or obesity group and the normal body mass group(P<0.01).Excessive body mass or obes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biliary stone(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incidence of biliary stone between the fatty liver group and non-fatty liver group(P<0.01).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fatty liver.Biliary stones is associated with fatty liver and body mass index.Obesity and fatty liver are risk factors of biliary stone.

Body mass index;Fatty liver;Biliary stones;Relationship

1005-619X(2010)03-0215-02

2009-09-08)

猜你喜欢
脂肪肝胆管发病率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