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化背景下的住区景观设计探索

2010-09-11 08:01ZhangJing
住宅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住区住宅景观设计

■ 张 璟 Zhang Jing

0 前言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土地资源需求巨大,有限的空间容量使许多城市的发展潜力已近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每寸土地的效益,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容积率,解决更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同时营造高品质的居住生活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土地集约化背景下住区的特点与外部空间特性

1.1 住区特点

住区大多由多栋建筑集合在一起、建筑密度大、具有一定规模,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居住生活为主要功能所组织起来的居住生活共同体,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从建筑的形式来说,是居住生活的多元性和居住需求的多样性。除了由多层与小高层组成的住区外,由高层甚至超高层组成的住区在近几年更是大量涌现。一般来说,住区的规模越大,住户越多,住区的集约效果越明显。

从节约土地成本的角度出发,此类住区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集中统一的规划住宅可以节省空间、有效地利用土地,设置供大众使用的游戏场、健身场、交往场所等公共设施。

1.2 住区外部空间特性

住区以高密度居住为前提,公共空间的使用人数多,具备休闲、交谈、锻炼等多重功能,空间的公共性质强。因此,空间布局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突出,公共设施也是围绕居民及其居住生活展开的,保证了居民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居住生活。住区外部空间的规模与住宅的层数成正比,层数越高,外部空间规模越大。此外,外部空间还受到建筑形态、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如建筑布局、地形高差、河流穿越等[1]。

2 土地集约化背景下的住区景观设计现状

景观作为人们在生活中人与自然沟通的组成元素,深刻地影响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近些年随着景观设计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土地集约化的背景下,景观设计还有着可探讨的地方。

2.1 景观利用率低

对人行为活动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把握不够,使得外部空间设计缺乏社会理性、景观利用率低下。如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空间设置在离住宅较远或偏离道路的区域,人在视线上无法达及,行走的可达性也较差,对人的使用造成了障碍;再如作为住宅与户外环境的过渡空间的宅前屋后,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也是重要的交往空间,如果没有充分的利用,则会造成人的行为交流的减少和缺失。

2.2 景观形式单一

一些住区虽然注重环境的建设,但规划手法单一,“四菜一汤”的规划布局屡见不鲜,如中心绿地被小区道路包围,同孤岛缺乏外部交往空间;还有些住区景观设计仅有一些绿化设计,景观功能十分单调,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状态,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2.3 雷同现象严重

一些项目盲目照抄或照搬国外的景观设计,在风格定位上不顾地域的历史与文脉,许多规划手法趋同。 如“南洋风”、“欧陆风”、“北美风”、“自然风景园”等西方的设计模式一度大行其道,完全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历史文脉对居民的实际需要。这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住区景观的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害。

2.4 重感官轻实用

许多开发商出于宣传和销售的需要,过度追求图面效果,虽然设计图纸美轮美奂,但与实际效果却有很大的出入。此外,简单的将居住环境品质与高档材料的堆砌等同起来,以符号化的表面装饰作为卖点,大量运用贵族式奢华的景观元素,奢侈之风蔓延并演变为一种时尚文化[2]。

3 土地集约化背景下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3.1 空间设计立体化

城市土地资源的限制,对提高住区景观的绿地率难度较大,采用立体式景观设计可增加绿化覆盖率、扩展空间资源、还可以营造多用途空间,如休闲、娱乐、停车、配套设施等。立体式景观设计为人们架起邻里沟通的桥梁,在功能上加强了空间之间的直接联系,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满足了居民交往及活动需要。住宅区的立体式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底层架空、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等形式。

3.1.1 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空间一般建筑在底层,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常常结合 图1、2架空层的绿化设计柱子和墙体等进行垂直绿化,软化了建筑的僵硬感,是小区绿化的延伸;或设计廊架、水池、雕塑、植物景观要素等创造一个可遮阳避雨、适于邻里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直接提供方便的休息、交流的场所,特别是在雨天等不适合外出的天气情况下,底层架空具有其他户外空间不具备的优越性,清晨打拳、练功,傍晚散步、聊天等行为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3]。

底层架空有利于通风和空气对流,有利于自然采光。如地下车库的设计,通过“天井”的设计形式,使上下空间穿透,满足了采光和通风的要求,节约了能源。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提出底层架空是“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之一,他认为,底层架空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图1、2)。

3.1.2 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是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进行蓄水、覆土并营造园林景观的一种空间美化形式。一方面,屋顶绿化可以增加住区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居住环境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减小温差,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此外,还具有滞尘、杀菌和吸收低浓度污染物及增加空中负离子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图3)。

3.1.3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将二或三层通高的空间做成公用空间,用长廊将各住户连接,空间构成模式也由封闭的“积层式”,变为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空间组合更为灵活多样。在公共平台上布置大量的植物绿化,既解决了高层住宅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舒适场所。此外,空中花园还有通风采光的作用。

3.2 交往空间的情感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认为,社区行为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上班、上学等必要性活动,休息、健身、散步等自发性活动和交往、玩耍等社会性活动,后两者只有在户外环境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才会高频率发生。因此,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质量[4]。

土地的集约化改变了以往的住区形态组织,居民邻里型的生活方式减少,原先人际交往中的邻里关系变得淡泊,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的住区构架正逐渐消失。从这一角度出发,营造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环境、增加社区邻里交流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一些住区已设有“邻里中心”,这些集住区服务和商业功能于一身,突出“家庭”和“邻里”的场所,为住区内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图3 屋顶花园

3.3 场所感与领域感

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交往是基本属性和主观需要,住区环境的营造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交往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和谐的场所空间里,人与人互相观看、互相倾听,从中感受到了某种意境和气氛,产生持久邻里关系的凝聚力,形成特殊的领域感,这种领域感是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4 多样性与参与性

环境的多样性是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反映出人对住区环境价值观念和自身社会地位的需求。在居住区的户外环境中,交往空间满足休息、闲谈、健身、娱乐等多项功能,使人相对聚集进行邻里交流活动。在空间中功能的复合程度越高,行为表现越丰富,空间越有活力,人参与的可能性和频率就越高。丰富且动态的交往与活动场所,增加人们的交往几率,最大限度地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5](图4、5)。

3.5 绿化设计组团化

图4 、5 居住环境的多样性

组团绿化是结合住宅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是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度的重要的空间形态之一。组团绿化强调组团特征,铺设一定面积的硬质地面,根据组团的规模、大小与形式、特征来布置绿化空间。组团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属于半公共空间或半私密空间,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也适于更大范围的邻里交往,是住区常见的绿化形式。组团绿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将绿化和小品设施、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这种功能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小尺度景观,对于改善城市住区缺乏绿地的状况、增进邻里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图6、7)。

3.6 节点设计精细化

节点设计是景观结构和功能的转换之处,是景观系统的基本环节和具体体现,景观是由众多节点组成的。节点作为一种景观符号,扮演了一个有限而重要的角色—有限是因为它是整个景观体系中比较小的部分, 重要的是节点在人体尺度范围之内吸引人的感官和视觉审美。“见微知著”—节点设计刻画的深入与否与精细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体的环境质量,节点设计不到位,会导致形象粗陋、场所丢失。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说过“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住区,节点的精细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服从整体环境的前提下,精致的细部设计不仅能够生动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也在点滴之间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图8、9)。

图6 、7 组团绿化设计

3.7 土地利用重复化

小区的设计要求高效率利用土地,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土地的重复利用,营造多用途空间。如在白天没有停车的空间作为儿童游戏场,有效的利用停车空间。还可以预留一定的公共设施用地,当有不同的公共活动需求时,及时布置相配套的设施,避免了公共设施过多而造成的浪费,也有利于住区的不断优化配置。

4 国外设计模式的借鉴

针对土地集约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人们开始在一些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发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目前大多数还是局限于对一些概念和形式的效仿,但通过挖掘既有的理论和经验,对住区的景观设计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英国新城建设、日本的集合住宅、90年代美国的新都市主义等基本理念。

4.1 英国的新城建设

二战之后,为了缓解城市的住宅短缺压力,在城市周围建立相对独立的居住、商业、就业、服务等功能完善的新城,组织多元的居住人群,强调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新城开发密度一般低于中心城市,强调住宅对居民的吸引力,提供各类住宅供居民选择。英国新城开发强调住宅区的绿化和景观规划,住宅区内一般都种植大量乔木和灌木,并将绿化和建筑融为一体。

4.2 日本的集合住宅

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现在其户型结构已逐步趋于成熟,主要发展趋向为实用、精致、标准、灵活。从集合住宅环境的角度来看,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为对都市自然环境的保全和再生、对都市和住宅环境的节能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少,如新技术的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再利用等;在户外环境上加强绿化并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保护,采用雨水浸透技术来保护地下水等措施。

图8 、9 节点设计

4.3 美国的“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提倡以小群落建构方式寻回往日亲切的市民生活空间,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在满足人们对城市资源高度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的基本作用,充分顾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新都市注意倡导的是一种快节奏、低生活成本、高娱乐的都市“跃动人群”生活模式,强调居住背景、个性化生活;强调生活轻松便利的居住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全力以赴的工作、尽情地享受与娱乐的生活方式。

4.4 新加坡的“花园式城市”

新加坡把建设“花园城市”作为基本国策,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住区的绿地空间多与外围的城市公共绿地、公园等连成一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的合理布局。住区绿化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多层次绿化结构之外,把建筑变成“空中花园”也是新加坡住宅景观中最常见的设计手法,如在阳台、屋顶、车库进行立体绿化等,营造了独特的新加坡城市人居风貌。

5 结语

土地集约化背景下的住区设计缓解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和住宅不足的问题,而住区内的景观设计则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健身、交往、游乐等行为的要求,树立了居民对住区的情感依恋和场所认同,也提高了居民的环境意识。由于受到城市土地资源的限制,在景观设计时会遇到一些两难的状况,但只要是能做出最合适的规划方案,在有限的景观空间之内将土地的利用达到最大化,那么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住宅空间布局,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环境。在人类不断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今天,景观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功能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上,更是进入一个向往人性、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1]周均清.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住区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科规划研究组、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万科的主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日〕小泉信一.集合住宅小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金俊.理想景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住区住宅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Jaffa住宅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