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20年竞技水平发展轨迹探究*

2010-09-14 02:33何红娟李晶晶
体育教育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中长跑全运会世锦赛

何红娟,李晶晶

(长江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20年竞技水平发展轨迹探究*

何红娟,李晶晶

(长江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分析了近20年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群竞技水平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20年来,我国女子耐力性项群竞技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突破,1993年的第7届全运会是我国耐力性项群最辉煌的时期;在经历了第7届全运会的鼎盛高峰期后,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逐渐衰退,且下滑的态势基本一致;女子耐力性的各个小项目的运动成绩几乎快要回落到20年前的运动水平,只有女子马拉松项目一直在稳步上升。造成女子耐力性项群竞技水平持续性下滑的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思想开放不够、人才储备匮乏、缺乏科学训练等综合因素。

竞技水平;田径;耐力性项目

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可分为中长跑、马拉松、竞走、3000m障碍。中长跑、竞走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1993年第7届全运会上,“马家军”大放异彩,5人13次打破3项世界纪录,改变了自1896年以来,近百年欧美运动员垄断世界纪录的历史。女子中长跑项目的突破在当时震惊了世界田坛,令世人瞩目。从1992年我国首获25届奥运会田径金牌以来,每一届都能在中长跑或竞走项目中产生金牌,肩负着在奥运会上夺金挂银的重任。近些年来受到“黑色旋风”的影响,我国逐渐失去集团优势,特别是29届北京奥运会我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却令人大失所望,仅周春秀在马拉松项目上摘得铜牌,其他项目甚至无人进入决赛。因此,对我国田径传统项目——女子耐力性项目运动实力进行多年的、整体的、分类的、较为系统的总结性的梳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正视该项群下滑的事实与程度,找出其内在原因,重铸我国女子中长跑、竞走运动的辉煌和昔日雄风。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第6-10届全运会、第25-29届奥运会、世锦赛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决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全运会、奥运会800m、1500m、5000m、10000m、马拉松、竞走项目决赛各单项前8名成绩(3 000m障碍跑是29届奥运会刚增设的项目,因此成绩未列入收集整理)。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对1987-2008年全运会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的单项前8名决赛成绩、第1名成绩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出单项前8名平均成绩、第1名成绩的增长率,并作出发展态势图。增长率= (上届成绩-本届成绩)/上届成绩,其中以第6届全运会的成绩为参照体,计算、制图均在计算机的 Microsoft Excel上进行。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

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10多年来曾是中国田径的一块遮羞布。20世纪80年代,我国女子中长跑、竞走走出国门,称雄亚洲,创造了不少佳绩和多项亚洲纪录。1989年孙素梅创造了800m1:58.56的新纪录,1987年曲云霞1500m4:07. 71创亚洲和国家纪录,以及1989年陈跃玲在亚洲田径锦标赛中的48:59.68创造了亚洲第一个10km竞走记录,使我国女子中长跑、竞走向世界水平迈进了一步。

从表1中可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女子中长跑、竞走开始向世界高峰攀登,在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在近20年的世锦赛中,我国女子共获得5金4银3铜,有30人次进入前8名,王军霞、曲云霞“两霞”合璧,分别创造了3000m和10000m的世界纪录、世锦赛记录。1988-2009年间的共6届奥运会,而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有22人次进入前8,先后摘得4枚金牌,分别为陈跃玲10Km竞走、王军霞的5000m、王丽萍的 20Km竞走和邢慧娜的 10000m。整个项群中10000m和竞走项目实力较强,进入前8数最多。马拉松运动早在24届奥运会有1人次进入前8名,其后却难有作为,直到近几年才有好转。2004年孙英杰夺得世界半程马拉松赛的冠军,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三连冠,并创造了女子马拉松历史上第三个世界最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春秀获马拉松第三,朱晓琳第四。由此可见,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20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就总体而言,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女子中长跑、竞走开始退步,因此,只能说我国女子竞走、中长跑“曾经”水平较高,而目前的窘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表1 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在世界大赛中前8名情况

2.2 全运会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规格最高、水平最高的运动会,历届运动会云集了我国女子耐力性的精兵强将,最能反映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的整体运动水平和最高水平。为了能够从宏观上客观分析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群20年来竞技水平发展轨迹与态势,增长率的计算以1987年6届全运会为参照体,增长率不仅反映了我国女子耐力性项目竞技水平的增长态势和增长轨迹,也反映了各单项的增长速度。

2.2.1 最高水平发展态势分析

我们将6-10届全运会第1名成绩的增长率先进行纵向分析,看每4年后的运动水平发展状况,再横向综合比较分析各项目间发展快慢,剖析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最高水平的发展轨迹。图1显示,1987年的第6届全运会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的整体实力较低,项目优势不明显。而6年后1993年的7届全运会我国女子却迎来了整个田径耐力性项群的发展高峰期,5000m最好成绩出现在1997年8届全运会,但好景不长,在之后1993-2005年的3个全运周期里,除马拉松项目成绩在不断提高外,其余5个项目成绩逐渐退步,整个态势呈现出大起大落之势。

就各单项而言,800m、10 000m均在1993年的7届全运会达到峰值后,1993-2001年2个全运周期里呈直线下降,到2005年的10届全运会才略有反弹,其中10 000m还出现了负增长;1 500m在经过1993-1997年的两届全运会的成绩高峰后,其后的1997-2001年成绩下滑,在第9届全运会跌入谷底,直到2005年的第10届全运会上略有上升;而5 000m在第6届全运会后,于第七届全运会取消了比赛,直到第8届全运会又重新增设,而我国的女子5 000m水平并没有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相反至从新增设以来成绩便一直退步,实在令人担忧。女子竞走6-8届全运会开设的10km全程,9届改为20km,成绩峰值分别出现在7、9届全运会,之后均逐渐下滑。与其他项目相比,马拉松项目正好相反,在1993年第7届全运会出现较好成绩后,1997年的8届开始略有退步,之后成绩开始迅速上升,远远好于1993年间的成绩,目前在世界上水平也较强。就整体项群来看,自1993年的成绩高峰后,各项目退步幅度大小依次为:5 000m、1 500m、10 000m、800m、竞走,前3项水平下降幅度较大。总而言之,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整体水平逐渐下滑,项目优势已不再,这一切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图1 1987-2005年田径耐力性项目第1名成绩

2.2.2 整体实力发展态势分析

全运会第1名成绩增长率的比较是我国顶尖水平运动员状况,全运会前8名的平均增长率反映的是整体水平的发展态势。分析图2可知,800m、1 500m、5 000m、竞走 4个项目的决赛前8名平均成绩走势基本相似,5 000m整体最好成绩出现在1997年的8届全运会,其余3项均出现在1993年的第7届全运会。第8届全运会1 500m平均成绩起伏不大,而800m、竞走项目平均成绩迅猛下降,而在其后1997-2005年的两个全运周期里4个项目的整体水平均同时直线下降,令人痛心。10 000m决赛平均成绩在1993年7届全运会迅速提高到一个峰值后,1993-1997年间仍旧缓慢上升,在第8届达到最高峰值,但到2001年的9届全运会却直线跌入了谷底,直至2005年的第10届全运会才略有起伏,但成绩远不如第7、8届。而马拉松决赛平均成绩的走势却刚好与10 000m相反,在1993年第7届全运会达到高峰后,1997年全运会略有下降,然而到2001年全运会成绩却大幅上升,并达到最高峰值,随后在2005年全运会上决赛平均成绩又开始下降,处于整个增长最低点。

总体而言,在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水平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共5人13次打破3项世界纪录,但各项目成绩自第8届全运会开始纷纷走下坡路,其特点是中跑项目的下降幅度大于长跑项目幅度。近10年仅马拉松项目成绩逐渐上升,在世界上具有较强水平。

图2 1987-2005年田径耐力性项目平均成绩

2.3 中外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群实力比较

2.3.1 与奥运会成绩比较

近20多年来,世界女子田径耐力性运动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训练更加科学化,经统计分析发现,逐年来奥运会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的成绩在不断的提高,无论是第1名成绩,还是前8名平均成绩,基本上是直线进步的。放眼到世界,20年来我国“娘子军们”的水平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将6-10届全运会与25-29届奥运会第1名、前8名平均成绩做对应比较,1987年第6届全运会除马拉松、竞走项目外,其余项目第1名成绩均低于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决赛前8名平均成绩。而到1993年第7届全运会,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群成绩进步迅猛,仅竞走的前8名平均成绩相差了7.75s,其余所有项目第1名成绩、前8名平均成绩,都比1996年的26届奥运会成绩要高,如果这样的成绩能保持住,我们就能包揽26届奥运会的所有金牌。1997年的第8届全运会我们仍有5000m成绩优于第26届奥运会成绩,其他各项比奥运会要差;而与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相比,我们在1500m、20km竞走具有绝对优势外,其余项目也相对较差,充分显示我国女子中长跑开始滑坡。直到9-10届全运会,我国的女子中长跑更是陷入低谷,2个中跑和2个长距离跑的两项成绩都落后于奥运会水平。在超长距离跑的马拉松项目上,连续2届全运会的各项成绩均好于奥运会,说明我国女子马拉松水平一直在稳定地发展,整体水平也比较高。竞走项目在第9届全运会实力领先于奥运会后,10届开始有所起伏,各项成绩也略低于奥运会,显示我国女子竞走项目虽具有实力,但项目水平仍旧不稳定。

2.3.2 与世锦赛成绩比较

将6-10届全运会与3-11届世锦赛第1名成绩做相应比较发现,第6届全运会的冠军成绩根本无法与世锦赛的成绩相提并论,也差之甚远。然而将第7届全运会与1993-1995年间的4、5届世锦赛相比(因5000m未开展无法比较),除4届世锦赛800m成绩基本相当,其他项目远远优于世锦赛,也正是我国女子田径耐力项目的辉煌时期。在第8届全运会上仍有的1500m、5000m、10000m、马拉松4项第1名成绩好于1997-1999年6、7届世锦赛,说明我国实力水平仍然强劲。而到9届全运会,我国女子田径的2个长距离跑、马拉松、竞走第1名成绩依旧比8届世锦赛强,而2个短距离跑的成绩不容乐观,有所下滑。10届全运会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成绩大幅下滑,在世锦赛中同样如此,已不见往日的风彩。总之,将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水平与奥运会、世锦赛成绩相比,除马拉松跑在进步,竞走略有水平外,其他项目在大幅度退步,形势日趋严峻。

2.4 发展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群的思考

2.4.1 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

首先,必须突破传统的训练观念,特别是“师徒”单一传授的形式,重经验,但缺乏科学指导。其次,转变对田径耐力性项目的专项特征认识,逐年来世界竞技水平不断提高,速度素质更是在耐力性项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恰是制约着我国女子中长跑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竞走项目上,体能是关键,技术是法宝,战术是催化剂。近几年来,经常会出现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因体力问题水平发挥失常,甚至中止比赛等尴尬局,因此,体能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最后,教练员应转变保守思想,加强教练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只有这样先进的训练经验、理念才能得以发扬和传承,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2.4.2 充分利用我国体制优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除了有我国女子运动员能吃苦、拼劲足;训练方法的大胆创新外,“举国体制”更是功不可没,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80年代,举国上下无处不在开展田径运动,如火如荼,足以显示国家对田径运动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氛围的酝酿下,1993年第7届全运会上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一鸣惊人。因此,现阶段我们更应该坚持举国体制,统筹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群众普及面,丰富后备人才资源,平衡东强西弱的局面,实行优势互补,使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快速复苏。

2.4.3 亟待解决的后备力量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女子中长跑、竞走在创造辉煌过后,就会走入低谷,整体队伍后继乏人,与传统优势项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追根溯源,还是我们的群众根基不扎实,特别是像学校体育、业余体校这样的主要培养途径出了问题,逐年来规模不断缩水,重视度下降,再加上田径本身的运动形式单一、乏味等,后备人才是少之又少。因此,解决后备力量问题已刻不容缓。首先,必须提高基层教练员各方面水平,保证选材的科学性;其次,应改变传统的“选材——训练——输送”培养模式,将竞技体育融入到教育体系,后备人才要“文武兼备”,提高人才质量;同时,完善基层培养网络,加大经济投入,转变利益价值观,保证基层人才得以有效开发,加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宣传和开展,拓展人才来源;最后,充分利用项群特征,像中长跑、马拉松项目可综合选材,避免早期专项化训练,造成人才浪费。

2.4.4 增加训练的科技含量,保证训练周期的完整性

这些年来 ,世界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竞争也相当激烈,而经济是基础,关键是科技,所以现阶段的训练更应该注重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多元性。成立科技攻难专家小组,利用科技手段从生理、生化、能量供应等多角度地对运动训练过程、方法、医疗保障、恢复等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以保障训练的科学性。提高教练员的科研能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加强与世界强国的交流。此外,训练的完整性也是极为重要的,我国奥运会冠军邢慧娜在2005年全运会后,因为原配教练被禁赛,其后频繁更换教练,训练、比赛就“飘忽不定”,再加上伤病,因而成绩逐渐下滑到07年世锦赛选拔时,连B标都未达到。目前而言,应总结现有的优秀训练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2.4.5 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经费投入

科技、医疗、运动员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经费投入。现阶段发展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目,在保证国家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赛制改革,在不影响决赛项目本身特点的情况下,适当调整规则,增强比赛观赏性,群众参与的娱乐性;以此同时,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比如产品开发,名人代言等;还应开展各种形式的赛事,尽可能多地承办高级别的赛事,提高知名度等。

[1]李东.第8届全运会田径赛前8名成绩[J].田径,1997 (11):43-48.

[2]于奎龙.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40-41.

(2010-02-08收稿)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of stamina events of Chinese woman track and field//

HE Hong-juan,LI Jin-ji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of stamina events of Chinese woman track and field.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woman stamina events have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in the recent 20 years and it reached its prime time in the 7th Asian Games in 1993.After the 7th Asian Games,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woman track and field declines except the woman marathon.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the causes of decline are lack of talent reserve,unscientific training and opening mind.

competitive level;track and field;stamina event

’s addressSport College,Changjiang Univ.,Jinzhou 434023,China

G82

A

1672-268X(2010)03-0066-03

本文入选2009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

猜你喜欢
中长跑全运会世锦赛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星问答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高校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参与研究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最多观众的世锦赛伦敦田径世锦赛10天卖票70.5万张
完美闭幕
第12届全运会击剑比赛技战术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