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

2010-09-14 09:11天津科技大学孙波
中国轻工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天津科技大学 孙波

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

□天津科技大学 孙波

学科馆员制度是国际图书馆界的一种先进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深层次服务并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了学科馆员的定位与职能,提出了高校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一、学科馆员及学科馆员制度的定义

中文“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相应的英文名称subiect librarian,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是: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

中文文献对“学科馆员”的定义相对较宽泛,即: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是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主动资讯服务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它是以学科为信息服务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及获取文献信息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它通过与某一学科建立专门的联系,提供高水平的科研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需要。

随着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发展和完善,读者已经对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广大师生,它所提供的图书流通、电子资源及参考咨询等服务虽然可以满足师生的基本需求,但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学科专业人士的深层次信息需求却远不能满足。这些人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性、时效性要求都很强,在寻求文献信息资源支持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得到准确及时的专业指导。“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后,学科馆员就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及分析研究,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为各学科专业人士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此外,通过设立“学科馆员”可以加强图书馆与院系的联系,在图书馆和各学科院系之间建立一个动态、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院系的信息需求,同时,让院系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

其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建设离不开图书馆,同时,也决定着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发展的方向。由于重点学科属于专业优势明显,科研基础雄厚,发展迅速的学科,因此,重点学科的师生往往将文献信息资料视为学科灵魂。学科馆员可以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自己的学科知识优势,为对口学科用户提供针对性强、参考利用价值高的信息服务。

为了适应高校的发展需要,图书馆除了为教学服务以外,还应具有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力求使其珍贵的资源与热心的服务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密切配合,这就使得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成为必须。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向研究型图书馆发展、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

“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随后,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实力雄厚的一流大学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60多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时间很短,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在院系联络、参考咨询、资源建设、教学培训等方面的整体把握尚有所欠缺。归纳起来,学科馆员制度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学科馆员入行门槛不高,没有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导致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二是提供服务的学科范围、服务的深度及专业性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工作待遇与工作岗位按劳取酬的机制尚不完善;四是没有建立起对学科馆员的考评机制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

四、学科馆员服务的定位与职能

“学科馆员”是在“参考馆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图书馆为适应读者需求、深化服务层次而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型馆员。学科馆员应该既是图书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是某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专家,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具有较高地位和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科馆员应具有更多学术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而主动性则是学科馆员区别于参考馆员的主要标志。正如钱学森同志所说:“现代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一精辟论述,明确指明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新时期的角色定位与方向。

由于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水平不一,学科馆员的职能也随之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能具有代表性,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包括:一、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二、负责试用和评价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三、征求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四、经常性地为用户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五、开展定题服务,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六、协助对口院系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七、协助有建立分馆需求的院系开展工作,并提供文献建设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八、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学科网络导航。这些职责要求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随着未来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深化,相信学科馆员的职责要求也会更加深入。

五、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设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知识更新迅速、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的培养包括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开发和人才的引进两个方面。前者需要高校图书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后者则要求学科馆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完善。因此,学科馆员队伍的形成和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选拔、培养和引进过程。建设学科馆员队伍应当针对本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对学科馆员的需求、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现有馆员的素质情况来统筹进行。此外,还可以从各院系聘请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院系研究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资深教授作为兼职学科馆员,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院系的研究动态及信息需求,并配合专职学科馆员开展有关工作。

2.建立与学校科研、教学活动相沟通的制度

要做好学科馆员的工作,首先要与相关学科院系做好衔接,使院系能充分地意识到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势以及对各院系服务效果的提升作用,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地配合学科馆员的工作。实践证明,在一些课题的立项、评估或者重要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科馆员,有利于发挥他们在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强化对重点学科课题的重点服务。另外,应与院系的学术带头人、专家建立经常性的学科建设学习与交流制度,利用学科馆员优先接触新知识的优势,及时把信息反馈给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并对课题研究进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科馆员的专业技能,提高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能力,进而提升图书馆在学校的学术地位。

3.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分配制度

图书馆领导应制定出学科馆员的具体管理模式,包括人员考核评价及分配制度。考核分阶段进行,将服务质量作为考核和激励的主要依据。对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主要根据学科馆员编制学科信息导航资料的情况、自建学科学术资料的数量、举办学术讲座的次数及效果、培训的人次与内容、参与课题咨询与研究的情况、为学科研究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对口学科用户的反馈意见、发表与对口服务学科有关的科研论文的情况等,进行综合性评价。特别要注重学科馆员在参考咨询、对用户教学科研的影响和帮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由于学科馆员从事的服务工作需要具有开拓性和主动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单单依靠馆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已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科馆员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实施激励机制,给予学科馆员相应的待遇。让学科馆员的待遇与其付出成正比,收入明显高于普通馆员,以此激励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同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学科馆员的队伍中。

4.加强学科馆员的培训与交流,逐步实行上岗资格认证制度

高校图书馆应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专家、教授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讲座,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文献资源开发技能以及信息服务理念。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包括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外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活动等。本校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可在每周固定安排两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与外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则可以由高校图书馆组成学科馆员研讨会来安排。学科馆员自身也要自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有着严格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大多由专业馆员担任,专业馆员通常要求具有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大学授予的图书馆学硕士或同类学位,他们通晓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开展的各种服务项目,熟练掌握图书馆学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熟悉网络、数据库资源分布及其检索知识。目前,我国高校学科馆员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学科馆员资质进行认证的机制尚未完善。在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中,只有武汉大学对学科馆员上岗实行了资格认证。笔者认为,立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长期发展来看,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是值得借鉴和提倡的。建议先成立学科馆员工作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馆员进行资质认证,对于尚不符合条件的馆员,应鼓励其继续学习和深造,争取早日获得资质认证。

综上所述,学科馆员制度的推行,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一项新措施,是国际图书馆界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创新的服务模式。因此,强化人才意识,建立完备的培养体系,建立合理的服务机制和科学的考评标准,必将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应不断融合高校创新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读者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先进科研水平的新时期复合型学科馆员,使其在学科发展、学校建设、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重要的作用。

[1]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1):96-98.

[2]卢彭.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3):15-18.

[3]王唯玮,马克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9):89-92.

[4]朱丽萍,陈耀盛.试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与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1):6-10.

[5]李艳.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3):29-30.

G250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