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昼夜为民生
——记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海千

2010-10-25 09:34李文涛
支部建设 2010年24期
关键词:供水黄河工程

■秦 琳 李文涛

不舍昼夜为民生
——记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海千

■秦 琳 李文涛

禹门口,是昔日大禹开凿龙门、功垂华夏的故地。黄河由此跃出千里晋陕峡谷,也在这里留下一个大型泵站提水的最佳待选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政府决策在此兴建黄河提水工程,并成立了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局。从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刚刚从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专业毕业的袁海千就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灌区农民的贴心人

袁海千,1957年出生于河津市北方平村,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专业。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正在家乡筹建、工作苦、条件差的大型水利工程——山西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从工程筹备、初设时起,他的足迹就遍布灌区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沟壑和每一块平整或不平整的土地。为了取得工程在禹门口铁路大桥旁施工的方案许可,他与设计人员北上兰州、南下武汉、过西安跑北京,先后三个多月数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枢纽工程开工前的繁忙筹备,他与爱人把新婚后的家搬到了潮湿的工棚;白天他跋山涉水、奔波在工地,晚上挑灯夜战、总结经验教训;因为无法分身尽孝,他在老父亲临终前一小时才赶到床前……

1991年,袁海千被选拔到灌区工程副总指挥岗位,挑起了负责灌区工程建设的重任。为了实现对投资、质量、工期的全方位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创优,他在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主持编写了灌区工程执行概算、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结算制度、合同签定制度、计划管理制度、质量三检制度等多项制度,使各项工程建设都做到了操作有据、合理规范;同时努力钻研破解技术难题,不仅减少了施工组织难度,缩短了工期,而且直接为国家节约投资数百万元,并获得省级“劳动模范”、“水利功臣”和“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多项荣誉称号。

1999年,袁海千被任命为山西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他不知疲倦的工作热情没有丝毫松懈,而是更加高昂。

为了跑项目、要资金,他经常整日整夜奔走在第一线,连年争取项目资金在全省大型灌区中位居前列;为了工程涉外协调,他无数次夜访当地干部群众,与干群促膝谈心,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基建工地上,经常有他来回巡查的身影,他犀利的双眼不放过任何一个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灌季来临之前,他着手组织调研最佳上水时间和水量调配方案;灌溉运行中,他一次次在水头所过之处了解运行情况和群众对水价及运管秩序的意见、建议……

由于灌区农水配套长期没有国家投资,不少地方水从地头过、就是浇不上田的状况让他心急如焚。经过调研筹划,他痛下决心,从本来就紧张的经费中挤出资金,在基建工程控制范围内全面实施“三无偿”政策:无偿提供水泥、砂、石料,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无偿提供衬砌设备。鼓励农村干群投工建设农水配套工程,实现了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逐年快速增加;面对农村水管员私自加价、水量分配不公和村集体搭车收费等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他建立灌区代表大会机制,不厌其烦地在电视台、支渠公示栏和农村广播上反复宣传水价政策,降低水价,让利于民,并加强巡视整治力度。2008年夏季,开机上水时间因为一场降雨推迟,开机上水后的灌溉进度无法赶上烈日暴晒下旱情迅速发展的需要,当袁海千在灌区稷山段检查了解运行情况时,正在引水浇地的农民说:上水太迟了,他家的庄稼已经不行了;但是心疼这一季庄稼,水还是要浇。当这位农民知道他就是提水工程的人时,非要把自行车篓里仅有的一个苹果给他解渴。推辞不过的袁海千接过苹果,已经满含热泪。他知道,灌区农民需要提水工程,依赖提水工程,自己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不能让他们的希望变成失望。

艰苦创业的倡行者

禹门口提水工程局属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却长期没有财政工资和经费,1997年到1999年,陷入了投资断线、工资停发、人心惶惶的生存困境。为了让这个国家已经投资数亿、具有独特优势的工程保值增值、续建生效,袁海千从担任党委书记、局长之日起,就确立了“一要改革、二要挣钱”的八字方针和“两路供水、三轮驱动、以工补农、全面发展”的经营方略。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极其有限的财力却无法承担对高素质人才的规模化引进。袁海千大胆推行以社会化用人方式优化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坚持精减效能原则,不进正式工、不给铁饭碗、不坐铁交椅,事业急需人才通过考试聘用上岗,运行人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长期合同工、季节工、群众水管员等不同方式解决,重点针对在职人员开展岗位知识技能学习培训,并建立学考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有效提高了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

为适应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需要,对科室进行精减和重新定位,机关科室划归事业性质,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生产经营科室划归企业性质,建立内部模拟市场管理机制,实行经济指标管理,水源、干渠和各灌溉管理处之间建立分段负责、层层买卖关系,水量利用率在规定指标上实行全奖全赔,形成了职责分明、精减高效的运行格局,灌溉水利用率连年保持在80%以上,水费计收率达到100%。

在精减开支上,袁海千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全面实行交通和通信费用包干使用办法,率先推行公车改革,大型设备采购和维修项目严格走基建程序,有效堵塞了财务漏洞,多次荣获财务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作为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规范基建程序、强化质量管理至关重要。袁海千任职以来,在全省水利工程项目中首批实行建设监理制、项目发包招标投标制和招投标代理制。经过多年探索与完善,形成了“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及合同管理制”四制和“政府监督、业主检查、监理控制、设计跟踪、施工保证”五个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基建投资计划执行两报两批制度,严格规范资金管理,工程档案整编做到完整及时,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全局廉政建设的深入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保障农业灌溉,是灌区水管单位的政治任务,袁海千积极推行多元办水、股份办水,“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田面工程建管机制,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农民个人协力共建的喜人局面,树立了灌区“水质好、水价低、指得上、靠得住”的良好形象,受到了灌区群众的衷心欢迎,有效促进了灌溉面积的逐年迅速扩大,上水次数由最初的每年一季上水增加到每年三季、四季上水,满足了灌区农业随时用水的需求,保障了灌区农业的丰产丰收。2010年春夏两季,灌溉上水量突破2500万方,灌溉面积30万亩,灌区农业增收达2亿元以上。

人水和谐的奠基人

水利工程投资大、见效慢,向来以国家投资为主,但工业供水工程却不是财政支持的方向。袁海千试图通过自筹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又遇到金融部门对事业单位贷款不予支持的难题。经请示运城市委市政府同意,袁海千大胆探索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产权结构的做法,通过发起内部职工入股、盘活原有工程资产入股和吸引有业务关系、有实力的企业入股等方式,经过大量的艰辛工作,成功创办了禹门口黄河工业供水有限公司,主要利用社会资金,不增加国家负担,单位无任何包袱,通过建设工业供水工程实现了提水事业历史性的跨越。

工业供水一期工程2002年12月经省计委批复开工建设,总投资1.72亿元,主要由水处理厂、加压泵站、输水管线和调蓄水库四大部分组成。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水质达到国家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具备正常、平稳、持续运行条件。受此发展形势的鼓舞,一期投资5500余万元的工业供水稷山项目于2008年投入建设,次年向稷山东方公司供水,并同步实现了城市生态供水和对灌区农业灌溉用水的调蓄功能。

黄河工业供水工程的兴建,使提水工程单路供水、效益低下的历史成为过去,供水结构的调整优化开启了提水事业持续发展的崭新一页。该局因此累计增加收入1000万余元,不仅保障了员工工资的按时发放,还为农业灌溉设施的维修、维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工程在有效保障山西铝厂和其它企业用水安全的同时,在黄河水置换地下水战略工程的推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几年来,由于山西铝厂等企业大幅减少对地下水的使用,黄河滩地下水位回升约2米,重现了黄河滩湿地自然保护区水面连片、芦苇丛生的良好湿地景观,吕梁山前沿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回升趋势也十分明显,为改善汾北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起了一条坚固的水生态保障线。

谁持银练环山舞,锦绣田园无限春。如今,从龙门腾身而起的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恰如一条水龙蜿蜒贯穿于河津、稷山、新绛三县市,播春洒绿、滋润旱塬,并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向晋南广阔的腹地延伸。袁海千的理想蓝图已经成为灌区农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实实在在的强劲支撑,但他依旧只看到不足,案头、心上永远是解决不完的民生冷暖。已过天命之年的他,仍然一如往昔,为了他衷爱的事业,为了他热爱的父老乡亲,不舍昼夜地奔波在灌区工程一线……

猜你喜欢
供水黄河工程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