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探析

2010-10-25 09:01赵秀花
中国经贸 2010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方法

赵秀花

摘要:新时期,社会的诸多变化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使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地。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诸多变化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使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随之变化,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面对新时期新的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要提高新认识,研究新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改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前提条件。历史不断地证明,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刻苦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才能使我们祖国繁荣昌盛,日益富强,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坚实基础。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化、塑造和熏陶人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思潮涌动。同时国内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严重偏差,甚至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2.网络技术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课题。都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技术在国内的普及,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日益迫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另一方面又使得许多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造成一些学生的政治信仰危机,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个别学生甚至沉溺于黄、赌、毒中不能自拔,盗窃他人财物,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大学生就业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情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不正常现象,无形中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他们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既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同时他们还要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和向城市的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抢夺饭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而出现新的内容。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不断地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1.夯实和优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课堂传授法

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校学校应该改变过去重视专业而轻视理论的作风,保质保量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对大学生在进行“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个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四情”(国情、省情、地情、校情)教育的基点上,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让课堂在“专”的基础上,讲求“实”,做到“活”。改革传统“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采用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讨论交流)、看(录像)、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中除采用讲授法外,还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2.用“关爱”架起沟通的桥梁——感情投入法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发挥作用的催化剂。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地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

(1)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大学生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应了解他们的需要,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尊重他们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对于不合理需要,也应该对其讲明缘由进行说服教育而让他最终放弃。这样就增强了情感教育的针对性。

(2)潜移默化,投入情感用心感化。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也就决定了我们对之投入情感的方法的多元化。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走近学生,用心沟通,真心关爱,发挥情感教育的感染性,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和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之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在实践中强化情感、内化信念,最终能够实现知行统一。

(3)增强自律,提高情感教育的引导性。通过老师的大学生的富有情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促进学生找到自我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4)防范于未然,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老师和学生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对老师很多时候都是敬而远之,有了思想问题不愿告诉老师。老师的角色一直被学生定位为管理者和教育者,事实上,老师还具有服务者的特殊身份,我们应强化服务者的身份,真正走近学生,把学生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平等待之,与之进行平等交流对话,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掌握学生的真实第一手信息资料,把问题控制在萌芽当中。

(5)求真务实,解决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工作的渗透性和实效性,务实地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介绍学习方法,成立学习进步小组进行帮扶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锯决心理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的教育主体地位一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

(1)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动力。正面引导,大量弘扬正气。用树榜样、立典型的方法示范学生,从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中吸取先进的思想以教导学生,使他们学有楷模、行有标兵,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的境界。

(2)创造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学生组织是党委、团委领导下,建立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础上的学生群众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组织、积极鼓励他们自主开展积极健康的组织活动,不断完善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集体自我教育与主动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组织,保障自我教育的环境条件。

(3)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空间。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

4.积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教育作用——党团活动法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不容忽视。

(1)把握脉搏,增强实效性。高校党团组织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变化,不断研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改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2)求真务实,做到三贴近。高校党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系统党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政治倾向、理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修养。

(3)健全组织,调动积极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各级党团组织领导系统,充分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学校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工作。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作用,增强政治责任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

5.抓好利用“第二课堂”的有效资源——环境熏陶法

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课堂外(校内)“第二课堂”的有效资源,把学生吸引到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上来,促进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学校环境建设要根据教育的特点、民族的特点、时代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

(2)健全平等的制度文化。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中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着重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着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身作则教育人。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3)塑造向上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的精神产品上。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有的情绪、理想、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对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风要求教师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认真教学;学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可以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培育新的校园精神,必须重视“三风”建设。此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具有自身独特的精神产品。

(4)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在文化上的真实反映,它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最具感召力。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能够引导他们由自我到自觉地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校园内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达到“空气养人”、“空气育人”和“空气指引人”的效果。

6.努力拓展“第三课堂”的积极补充作用——社会实践法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第三课堂”)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社会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走近社会、磨练意志、陶铸人格、增长见识、增强才干、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健全管理体制,设立对内发动与组织和对外联系与协调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狠抓制度建设,完善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

(2)丰富实践内容,挖掘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科技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创业和就业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突出特色优势,走“专、特”结合的创新型社会实践教学之路,不失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明智之举。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方法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