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控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专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民族药标准研究与检测中心主任林瑞超博士

2010-10-29 02:54李璐瑒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药学银花中药学

本刊记者◎李璐瑒

如何客观地衡量中药质量,一直在业内有所争论,有人认为以传统的“手摸、眼看、口尝、鼻闻”等方法就能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优劣,也有人认为中药质量检测还需要借助更多现代化的方法。北京、上海等城市近年都出台了新的中药饮片标准,标准一出,难免招来非议,有的企业质检人员表示新的标准有很多漏洞,甚至一些品种按照标准根本检测不出来结果。但不管怎样,中药企业的生产涉及质量控制,官方的标准还是要遵循,另一方面,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典谁也不敢轻言废弃。在21 世纪的今天,对于我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中药,应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可行的质量控制?近日本刊记者来到位于天坛西里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专访了中药民族药标准研究与检测中心主任林瑞超博士,请他对现代中药质控发表了一些意见。

记者:林博士您好,关于中药品种的真伪优劣,您认为是应该以传统的“手摸、眼看、口尝、鼻闻”的方法来鉴定,还是应该靠现代化仪器来判别?

林瑞超:总的来说要靠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果传统方法能解决,就不需要再借助高精尖的仪器;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品种,仅靠传统方法不能完成鉴定,就应该借助先进的理化方法,比如对于中成药,药材都混合在一起了,里面的成分、含量只能用仪器来检测衡量。具体还是应该遵照药典或卫生部、药监局颁布的一些中药质量标准来执行。

记者:我接触过一些传统中医药的捍卫者,他们认为,评价中药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靠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方法,现代化的技术无法真正体现中药的真伪优劣。

林瑞超:这里涉及一个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传统的方法讲究对中药性状的描述,没有性状肯定难以体现一个药的好坏。比如拿来一颗六味地黄丸,性状都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但里面的成分是五味药还是六味药就需要通过一些理化和显微鉴定。那些支持传统中药的人,他们所坚持的传统鉴定方法可以鉴别那些有外观性状的药材或饮片,在这方面确实可以提供很多有效的信息和依据。

记者:您谈到中药质控人员的继承和发展,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和传统老药工、学徒肯定不一样,您能具体谈一谈该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吗?

林瑞超: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中医药有这么多年的历史,经过前人无数次的试验、总结,人参就是人参,当归就是当归,都有一定的性状描述;对于怎么样是好、是优质、是地道,也都总结出了一套理论和标准,这些都要传承下来。但是事物都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的,比如气候环境的变化、药材种植学的发展、野生和栽培的差别等,面对这些改变,中药要怎样进行鉴别?这就需要不断总结新的方法。比如说你这个人,十年前没有胡子,现在有了,但是人还是你这个人,那我就不能以当年没有胡子的标准来评价你。此外,和几十年前相比,我国的人口也在增加,野生的药材资源已经不够用了,所以现在提倡中药的规范化种植。这其实也是为了保证质量,应该加以推广和严格规范。

记者:您好像很强调中药材资源有限的问题。

林瑞超:我国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1949 年的时候是四亿五千万,现在都十三个亿多了,但土地面积却没法增加,还是那么大的土地,野生的中药材肯定不够用,所以现在不少中药材都得靠种植。至于种出来的药材好坏,就要有新的方法和先进的仪器来检验。传统的方式并非不可取,只是它得以成熟化、系统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现在针对新品种再去摸索已经来不及了。

▲金银花原植物

记者:那么您提到的这个中药材资源有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比如说这方面有人举出金银花的例子,传统认为金银花只有山东的济银花和河南的密银花是道地的,但是现在把山银花也作为金银花来使用,山银花一直以来都是混淆品甚至伪品,这样人为地扩大药用资源没有继承传统,而是违背了传统。

林瑞超:实际上现在在药典里山银花和金银花是分开来的两个品种,至于说某些医院或药品生产企业用山银花当金银花来使用,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记者:坚持传统中药理论的人肯定不同意把山银花也列入金银花的可用范围。

林瑞超:这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坚持是对的,应该首先尊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然后再探讨已经出现的问题,

记者: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探讨”了,药材质量标准已经定下来了。

林瑞超:这里就有脱节的问题。药典里收录了山银花,是把它和金银花明确分开的。但是如果医生开药,或者医院在进药的时候,没有传统的道地饮片的概念或者没接受过这种传统中医药的教育,当出现没有“金银花”的情况时,他就会用山银花代替,这是需要纠正的。现在的中医药教育,和具体从事这项工作,存在着一个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问题。正如我和一位中医药大学校长谈到的,现在大学的专业毕业生几年学下来能记全药典里的品种的人并没有多少,这就是现在的中药监管、使用当中一个脱节的问题,值得好好探讨。

记者:这个“脱节”包括传统和现代的脱节么?

林瑞超:当然,这个脱节是说,传统的在那里,现代的也在那里,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连接,包括使用、监管等很多方面。

记者:说到中医药的教育,有人提出现在的中药学教育中,生药学与中药学的概念模糊不清,甚至很多中药学的毕业生都说不清二者的关系和区别。

林瑞超:这个问题的由来是这样的,生药学的英文是pharmacognosy,全世界是统一的。我们刚开始设置该专业的时候,特别是在西医院校设置时,“生药学”用作了这个专业的名称。生药学的侧重点是鉴定,包括品种鉴别,理化、显微鉴别等;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区别主要是,中药学还要研究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不单单要鉴别,还要掌握药的用途。换句话说,生药学讨论的是一种药的基源出处、化学成分、习惯用哪一种,而中药学还要研究“怎么用”。

记者:我理解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中药学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去研究中药,是同中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而生药学是脱离中医理论来专门讨论一种药。

林瑞超:可以这么说。实际上在整个大的学科划分当中,中医学是一个一级学科,中药学也是一个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也是一个一级学科。而生药学不是一个一级学科,它只是药学下面分出来的一个二级学科。所以,中药学要比生药学大,它属于一级学科,底下还细分了中药化学、中药鉴定、中药制剂等学科。可以说,这两个学科的基础是相同的,后面的发展就不一样了。

记者:您怎么看待“道地药材”这个提法?“道地”肯定是传统中药提倡的一个中药材质量标准,但是现在的中药质控标准似乎还不能体现“道地”。

林瑞超:“道地药材”也叫“地道药材”,这只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提法。所谓“地道”就是给我们现在评价中药质量的一个参考,不应该太拘泥于这个概念。比如说中药砂仁,“道地”的砂仁出自广东,叫“阳春砂”,但是现在那个地方已经没地了,都工业化了,再讲求“阳春砂”就不现实了,就要移栽。所以我个人认为,不用叫“道地”或者“地道”,应该提倡的概念是“优质药材”。“地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好药,质量上乘。而“优质药材”的概念把产地、质量等都包括进来了。

记者:您认为“道地药材”的概念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林瑞超:当然,比如在上面那个砂仁的例子中,“道地”只是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不过,它还可以成为药材栽种方面的一个参考,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比如人参,道地的产区是吉林长白山,种到南方就成了萝卜,那我们就可以参考长白山这个“道地”,不用跑到江苏试一下,再跑到福建试一下,就在东北进行栽培,从而产出优质药材,所以,“优质”这两个字才是最关键的,“道地”只是一个参考。

猜你喜欢
生药学银花中药学
浪漫之都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玩”和“王”的争吵
森和众
我和找
民族药柳兰的生药学鉴别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长花忍冬生药学初步研究
生药学教学中关于“主动学习”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