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中医院儿科能否全面复苏
—— 北京地区部分中医院儿科现状调查

2010-10-30 04:13费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5期
关键词:诊室中医医院病床

本刊记者◎费菲

目前,只要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带孩子“扎堆儿”儿童医院、儿研所等专科大医院,因此导致包括综合三甲医院在内的其他医院的儿科经营状况日益惨淡,儿科的规模也严重萎缩。事实上,在儿科门诊量最大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与西医西药相比,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往往“小小一方药,解决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医改实施方案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几家中医特色突出、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并要求全市20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在两年内全部恢复中医儿科。

6 月1 日,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落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今年年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作为建设单位也将“升级”为中医儿科诊疗中心。那么,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中医儿科会不会迎来全面的复苏?中医儿科能否按预期在各二级以上中医院恢复并缓解儿童看病难?恢复中医院儿科的举措会不会成为医改中又一个“美好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金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李荣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吴力群,并对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等多家二级中医院的儿科诊室进行了调查。

中医儿科发展阻碍重重

记者调查发现,三家被列入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名单的中医院,虽然都在儿科诊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积淀,但依然长期处于经营萎缩、发展受限的境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金玫向记者介绍,这次出台对中医儿科的扶持政策,确实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中医儿科十多年来发展不畅,原因众多,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医疗安全非常在意,更倾向于选择大的儿童专科医院就诊,如此一来,小的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儿科自然生存不下去,例如过去位于东单三条的儿童医院就消失了。“像我们北京中医医院,1995 年就关闭了儿科病房。取消了床位,医务人员自然也就流失了。儿科的医生中有8 位都自谋出路转到超声科、放射科、心电图科等其他科室。现在要重新把这些医生调回儿科,重新熟悉儿科诊疗的特点,将会有很长一段磨合期。”

此外,阻碍中医儿科发展的客观原因还有不少。首先,中药熬制起来复杂、耗时,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愿费功夫,而西药服用方便且见效快。其次,中医儿科在解决一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方面会有一些优势,但对疑难病而言,中医的疗效不如西医。比如儿科肿瘤、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小儿复杂先心病等只能去儿童医院等大型专科医院就诊。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名医馆兰金初主任告诉记者,中医儿科在整个社会盲信西医的状况下,难以全面恢复并得到发展。任何一个中医科室的恢复振兴,尤其是中医儿科这样的小科室,都要依托整个中医体系发展壮大的背景。如果不具备这种大的环境和条件,再多的举措也逃脱不了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的命运。目前中医院儿科使用西药比例太大,既然都是用西药,病人当然首选西医儿童专科医院。

恢复二级中医院儿科: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今年3 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就提出两年内20 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要全面恢复儿科。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一政策到底执行到了什么程度?记者首先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务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儿科诊室停诊有10多年了,虽然他们的确收到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的一份讨论意见稿,但目前还没有接到任何进一步的正式文件通知,也没有任何扶持中医儿科的专项资金到位,更没有听到医院领导有关于恢复中医儿科诊室的计划和安排。

记者又来到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走进医院儿科诊区,只看到一间孤零零的儿科诊室,且诊室大门紧锁。挂号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只有一个大夫,病人也很少,因此每周只有三四天出诊。当记者询问如果遇到附近的孩子生急病求治而大夫没有出诊该怎么办时,得到的答复是“有急病的孩子不会来这里就诊”。

▲一位中医正在为患儿进行按摩治疗

记者随后又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发现这里的儿科门诊也只有一间诊室,内科儿科一起看。该院副院长李鸿泓告诉记者,来这里看病的多半不是儿科病人,而是内科病人,“儿科的病人是比较少的,每天超不过20 个。如果只接诊儿科病人,连老中医的工资都开不出来”。他认为,恢复中医院的儿科诊室,对于中医儿科的兴旺看似打了一剂强心针,但也不能太乐观。因为中医只能解决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最多能解决肾病,这些都是常见病,并非疑难病。

对北京地区二级以上中医院两年内全面恢复儿科这一政策,李鸿泓认为,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儿科在中医院的发展空间较小,即使恢复,可能过几年又会自动萎缩。比如我们石景山中医医院的重点科室是骨科、肾病科等4 个专科,不可能再把儿科列为重点科室。我们这儿的儿科大夫是返聘的,也许干几年就不干了,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即使恢复了儿科诊室,也只能保证8 小时门诊工作,不太可能24 小时值班。也就是说,中医医院为儿科设立急诊的可能性很小,当医院难以满足儿童看急诊的需求时,医院儿科的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

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优势与问题俱在

在李鸿泓看来,3 家儿科基础实力比较强的中医医院挂牌北京市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后,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中医儿科地位级别太低的问题,有望打造市一级的中医儿科品牌。有了品牌和知名度之后,能增强老百姓对中医儿科的信心,引导他们合理就医。

据金玫院长介绍,成为儿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后,医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儿科列为重点发展的科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中医院儿科病房的扩充却缺乏后劲。中医儿科诊疗中心要求病床必须达到20 张,而对于北京中医医院而言,由于医院整体空间有限,要把儿科的病床增加到20 张,就只能把别的科室的病床腾出来,对其他科室的发展不利,因此阻力很大。与此同时,儿科住院病人数量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增长太快。“在别的科室病床紧张的情况下,特意腾出病床来给儿科却住不满病人,也不合适。目前我们医院从妇科病区腾出了6张病床给儿科,妇科主任很不乐意,多次提出要回病床。”

记者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楼一楼的儿科门诊,发现这里只剩下被其他科室包围的三四间诊室,儿科病人也不多。儿科主任李荣辉告诉记者,想要把中医儿科诊疗中心的名声打响,财政上的支持力度还要更大一些,要用好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次北京市把西苑医院列入中医儿科诊疗中心,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20 万的配套资金。然而3 年20 万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中医儿科发展的需要,如果能实现每年20 万的配套资金,情形就会乐观得多。”此外,记者发现,西苑医院儿科病房加上抢救室共有21 张床,是目前北京市中医院里儿科床位数最多的,秋冬流感高发季节,床位还相当紧张。即便如此,儿科要继续增加床位的可能性却不大,“因为同样是住院病人,儿科用药少、检查少,医疗风险相对较大,创造的效益却不如其他科室高。”李荣辉主任对记者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吴力群告诉记者,东方医院坚持开展的一些中医特色疗法,比如推拿按摩、捏积、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儿、贴敷、针灸这6 种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其疗效都非常好,医院也在积极想办法扩充床位,但要做出品牌也非一日之功。记者在东方医院的中医特色门诊观察到,只有一位年轻的男推拿师一直在忙着捏积按摩,门诊外始终保持着1 ~2 名的等候队伍。从下午2 点至5 点半,这名医生基本没停手,同时还负责为诊室里的孩子做中药离子导入。直至近6 点记者离开时,仍有家长带着孩子陆续到来。但除此之外,其他各个诊儿科室里的病人并不太多。

猜你喜欢
诊室中医医院病床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午后的诊室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唐县中医医院
眼病门诊医师诊室安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2088年的病床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保洁员承包诊室 雇来“医托”忽悠患者
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