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保险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010-11-04 01:48吴艾竞
浙江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医学

文/吴艾竞

“医学保险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文/吴艾竞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健康险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经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这就要求保险专业毕业生有医学方面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具就业竞争力。国内有学者在2007年就预测出,至2010年底仅中国人寿对本、专科学历人才的需求总量就达34万左右,其中专科学历人才约为18万,本科学历人才约为16万。这清楚地表明了保险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方向。

鉴于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笔者结合医疗保险专业的教学实践及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经济类院校保险类专业“医学保险一体化”的三种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的团队合作模式。现在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缺乏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单个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与人合作的环境氛围,从而导致许多课程的学习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团队合作模式,就是在医疗保险专业全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进度,而学生一般以五至八人为一个基本学习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以期构建一个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环境。由专业教师监控学习过程,通过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项目开发,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与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保险与医学的专业融合模式。在各种健康险及寿险的核保还是核赔的过程中,医学知识始终在起作用。而医学是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其基础实验设备、专业设备投入规模和数量非常大。如果在经济类院校完全按照医学要求进行软硬件的配置,不符合现实,也会造成教育资源重置和浪费。而在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又会出现保险课程教学“边缘化”的情况。就此,需要将保险与医学的专业课程融合起来,开设保险医学、健康管理及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形成专门针对医疗保险学生的培养课程。同时,注重医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医学基础仍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另外,开设医疗保险理论与实务及其他的相关理论与实训课程,以强化医学与保险相融合的知识。

——“校校合作”模式,也是最主要的方面。以“校校合作”方式联合培养学生已有先例,包括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相互合作开设“医事法学专业”第二学位班等。笔者结合医疗保险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经济类院校保险类专业选择“校校合作”作为实现其一体化的主要途径。这得益于“校校合作”模式的诸多优点。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专业最早设计的课程多以社会医疗保险的课程为主体。而经济类院校的保险课程主要为商业保险服务,可以从相应的医学知识课程的设置扩展到保险医学相关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完成纯粹的医学专业知识的课程教学,再深入学习医学与保险结合、论述保险医学特点的课程,最后设置健康管理课程,着重讲解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管理。这样知识面层层推进,让学生得到一个系统的教育。其中,保险专业知识教学约占50%,医学专业知识教学约占50%。同时,开展医学方面的教学时,可以完全依托医学院校,采用互聘与外聘医学专业教师的形式进行,并通过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列为实训基地来实现学生实训。从全面性来看,以“校校合作”为前提的“医学保险一体化”教学模式远较医学院校单纯设置的医疗保险专业富含更多的经济学知识。

新时代需要新人才,经济类院校的“医学保险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短期内突破医疗保险教育滞后的瓶颈,缓解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快速地为人才兴业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本文为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经济类院校保险类专业“医学保险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