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颠覆进行到底——从《低俗小说》到《无耻混蛋》

2010-11-16 03:19徐磊
电影评介 2010年4期
关键词:昆汀混蛋蒂诺

昆汀塔伦蒂诺自1994年凭借《低俗小说》在戛纳捧走金棕榈,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十五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也许你从喜欢喝茶变得喜欢喝咖啡,也许你从喜欢传统戏剧变得喜欢后现代诗歌……但是,时间最无能为力的是一个人的本性。诚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十五年之后的昆汀用《无耻混蛋》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要将颠覆进行到底。

1994年第四十七界戛纳电影节,昆汀塔伦蒂诺凭借《低俗小说》这部充满血腥暴力的黑色风格影片令人难以置信地击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色》、米哈尔科夫的《毒太阳》、张艺谋的《活着》等多部名家力作,夺走了金棕榈大奖。紧随其后,这部昆汀塔伦蒂诺颠覆性的鬼才之作又以令人咋舌的气势席卷了奥斯卡、金球奖等诸多世界电影节的数十项大奖。《低俗小说》备受各大电影节推崇的同时更是赚到了高出制作成本数十倍的过亿票房,成为1994年电影界最大的赢家。这部名利双收的天才之作不仅仅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同时以视觉暴力的电影符号带给电影艺术以新的矛盾冲突,更是把年轻的昆汀塔伦蒂诺推上了艺术的巅峰。十五年后,昆汀塔伦蒂诺用《无耻混蛋》这颗重磅炸弹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他的热情。影片在对暴力的解释相对淡化的同时用更为颠覆性的黑色幽默宣告了当年那个鬼才导演的回归。

一、暴力美学带来的视觉盛宴

学者理查德劳德曾归结出存在于电影艺术本体中的三种基本矛盾:视觉与叙事,虚构与记录以及真实与抽象。《低俗小说》以令人咋舌的血腥暴力将观众的视觉冲击带入一个新的层面。由于影片的过分炙热以及电影本身对暴力的毫无保留的宣泄使得暴力美学在无形中成为昆汀电影的一个符号特征。其实在此之前,由昆汀编剧,奥列弗斯通执导的《天生杀人狂》已经在视觉上对观众形成了一次规模不小的颠覆性冲击。《低俗小说》的颠覆性不仅仅局限在电影的暴力符号,昆汀以一种让人惊艳的形式将理查德劳德提出的三种矛盾进行消解。电影大师戈达尔说过:“美与真实有两个方面:记录和虚构,从任何一个方面开始都是可以的。”昆汀用视觉上的暴力冲击来刻意模糊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用一种对事件的机缘巧合的安排来虚构出观众想要的戏剧效果。在用一种新奇的手段满足了观众的心理诉求之后才开始讲述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对矛盾与辩证颠覆性的重新判断使得《低俗小说》有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正是这种在形式上的新奇出击使得暴力超出了电影的主题不胫而走,对于暴力美学的研究在尘封了多年之后又重新摆在了桌面上,而视觉暴力作为电影符号本身也被竞相模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影形式主义对电影本体的研究。更有众多疯狂的影迷自发组织了名为“Quenish”的宗教组织以表达对昆汀的崇拜。之后的几年,昆汀在《杀死比尔》系列电影等作品中也毫不避讳的持续着对暴力美学的不懈追求。

相对而言,新作《无耻混蛋》在视觉暴力上较之以往有所收敛,即便这样,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血腥场面仍然让人感到久违的昆汀风格。当被戏称为“犹太熊”的唐尼多维兹中士用球棒把华纳瑞特曼中士的头打个稀巴烂的时候,心里隐约的感觉到那个昔日癫狂的昆汀塔伦蒂诺。然而电影中对暴力的解释从不会停留在视觉与叙事的矛盾中,随着对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不断研究,我们期待着新的颠覆性时刻的到来。

二、非线性叙事掀起的后结构主义电影浪潮

在后现代语境中,电影的存在有了自己新的形式。在解构一切的呐喊中,电影朝着后结构主义迈进了划时代的一步。后结构主义电影中那些支离破碎的影像片段漂浮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性冲击。在此之前,戈达尔曾积极反对过电影古典叙事,用一种断裂分碎的万花筒结构,创造了一种突兀、不和谐的艺术风格。年轻的昆汀掩盖不住对电影大师的热情崇拜,《低俗小说》那断裂的叙事风格也是一次对大师的崇拜。电影共讲述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牵扯的故事,塔伦蒂诺在叙述时有意颠覆了时间的线性逻辑,打破正常叙事时间链条,在一种颠倒错乱中扭曲模糊了传统的结构次序和叙述规则,使叙述不再变得透明,不再是对生活的复原,而成为一种话语的游戏。海德格尔曾说:“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林中路》)昆汀塔伦蒂诺正是这种艺术的坚定履行者。这种非线性叙事风格是后结构主义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等众多优秀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中不懈的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以对传统叙事的重新解构为手段掀起了后结构主义电影的创作风潮。

总结昆汀塔伦蒂诺在后结构主义电影历程中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碎片、解构和狂欢。而在新作《无耻混蛋》中,这些特点又有了不同于往日的改变。《无耻混蛋》从电影形式上看分了五个片段,这一电影符号是昆汀塔伦蒂诺惯用的,可以算作其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然而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无耻混蛋》与以往的不同在于五个片段的故事在时间上具有了线性叙事的特点。在对战争片进行重新解读的昆汀看来,这种叙事也许更容易表现电影的内容。说到底非线性与线性无非是两种叙事形式,讲故事本身才是昆汀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如何对战争题材的电影进行颠覆才是观众对其最重要的期待。所以出现了喜欢在法西斯额头刻字的奥多瑞恩上尉,出现了死于爱情的单纯的法西斯战斗英雄弗莱德里克佐罗,出现了为复仇放弃爱情的女孩索莎娜德莱弗斯以及死于信仰的双面间谍丽奇特等诸多颠覆性人物角色。这些角色在各自那部分故事中的表现足以改变以往战争题材中的正与邪的传统审美。

三、永远诡异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罗伯特考克尔曾把电影说成一种幻像,说到底是一些光与影的色块组接。昆汀塔伦蒂诺把电影的幻像发挥到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验中,那种带有一丝诡异的黑色幽默中。《低俗小说》不是一部喜剧,可是其中却洋溢着来自导演的那些黑色幽默符号。影片中对黑帮老大的戏谑成为这种变态喜剧的最具张力的体现。昆汀的颠覆性就在于这种角色上的反复无常,一个颐指气使的黑帮老大被一个变态警察性侮辱,一个黑道上叱咤风云的杀手被一个拳击手惊慌失措的枪杀,所有这些反传统的情节设置都体现出导演对传统审美的戏谑。影片的黑色幽默特点也就在这些无厘头的情节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反英雄”式的人物是黑色幽默的一个表征,无论是早期的《低俗小说》还是新作《无耻混蛋》,这一特征都有明显的体现。《低俗小说》中从头至尾没有一个所谓的“英雄”形象,这多多少少晾晒了观众的心理诉求,可影片的黑色幽默气氛却始终吊着观众的胃口。《无耻混蛋》中昆汀的这种风格更加的无所拘束,影片中的法西斯观看他们的民族英雄在电影中如何奋勇杀敌的时候,英雄本人却在放映室被所爱的人枪杀。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反英雄”式描写不正是黑色幽默的一贯作风吗?昆汀的黑色幽默多多少少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诡异效果。影片中对机枪扫射希特勒的表现正是这种诡异的黑色幽默所在。这种颠覆历史的描述在电影中极为少见,这次昆汀彻头彻尾的玩弄了一把。从其一贯的作风中来看,玩弄历史对于这个鬼才导演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种对黑色幽默登峰造极的把握与大胆尝试的确让人惊叹。

《无耻混蛋》在戛纳首映式上已将最佳男演员的金棕榈收入囊中,而在北美首映票房就打破了昆汀塔伦蒂诺以往的记录。人们惊喜的发现,十五年后的昆汀凭借着对战争题材电影的颠覆性创作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从《低俗小说》到《无耻混蛋》,十五年并没有改变昆汀塔伦蒂诺骨子里的叛逆和那些让人费解的支离破碎。

[1]范志忠 世界电影思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夏光著 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鲍玉衍 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昆汀混蛋蒂诺
逍遥奇侠
混蛋最懂年轻时候的爱情
The Subtitling of Swearing in Criminal (2016)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大师镜头 昆汀篇》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九个“恶人”
《老兵》:目击“韩国昆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