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台词中的修辞策略

2010-11-16 03:19刘媛媛
电影评介 2010年4期
关键词:阿四重光辞格

1、引言

《十月围城》的成功,为传统贺岁片打上了新的烙印。一部经典影片除了用外在的阵势来吸引观众眼球外,更重要的是用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语言感染力来打动人心,震撼灵魂。影片上映以来,台词屡被网站论坛转载引用,这充分展示了其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十月围城》台词中的辞格

电影台词中的修辞和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行为虽然“同工”,但却是“异曲”。两者都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但电影台词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一样随意使用辞格。《十月围城》中有大篇幅的打戏和场景铺陈,台词极为精短,但关键之处反复、反问等辞格的大量运用仍可凸显编剧在语言上的独具匠心。

2.1 《十月围城》台词中的反复

反复,即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式。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围城》中的反复多为两类反复的连用。如:

(1)(李重光):我不做亡国奴!……我不做亡国奴!我不做亡国奴!我不做亡国奴!

(2)(阿四):老板万岁!老板万岁!老板万岁!

(3)(阿四):少爷你不能去!少爷不能去!少爷不能去!少爷不能去!

(4)(阎孝国):孝国奉旨,诛杀孙贼!……报效朝廷,诛杀孙贼!报效朝廷,诛杀孙贼!报效朝廷,诛杀孙贼!

以上4例均出现在影片中凸现矛盾冲突的时刻。例(1)是李玉堂训斥正在街上参加革命游行的儿子重光时重光说的,体现的是李重光一代年轻人的爱国热情。例(2)是李玉堂答应车夫阿四,为他求亲后,阿四无法掩饰内心对老板的感激喊出的话。例(3)是阿四不忍心少爷去冒死做孙先生的替身,边哭边说的话。例(4)是在阎孝国错杀孙先生的替身之前说的话。每次反复辞格的运用都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恰如其分地凸显了人物性格,又反映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此外,宏观上的间隔反复更是《围城》台词设计上的一大显著特色。我们认为简单地从句内或段内去理解反复辞格的运用是比较狭隘的语言观。在电影台词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常会出现一整段对白的重复或某句话在整部作品中由不同的人反复使用的情况。影片中,陈少白对李玉堂说的一段关于孙先生来香港组织革命的话,整段足足二百余字,当故事发展到史密夫来查封报馆的时候,李玉堂气愤至极,将个人恩怨转变为民族情感,又把同样一段话讲给报馆的同仁听。这种整段话语的重复正是编剧运用反复的修辞方式来寓意革命浪潮的势不可挡。

再有,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问话“你知道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吗?”先后由李玉堂向刘郁白问出,又由阿纯向阿四问出,虽每次回答不同,但都为后面人物的牺牲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突出了革命浪潮中小人物的单纯想法和单薄命运。同样是宏观的间隔反复发挥了作用。

2.2 《十月围城》台词中的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反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在电影台词这种句长相对较短的语言形式中,反问既能保证句式的精短,又能造成强烈语势,体现说话者强烈的爱憎取舍。例如:

(5)(阎孝国):就凭你们几个开个会游个行就能救中国?

(6)(四姨太):你这辈子就不能做一件有尊严的事情吗?

(7)(李重光):革命是历史的潮流,整个中国都被卷进来了,我能避免吗?

(8)(李重光):我们革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反对封建旧礼教吗?革命的目的不就是要人人平等吗?

以上4例中,反问的作用不在于语面上的“问”,而更在于隐藏在问句背后的说话者强烈的情感。从反问中既能折射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评价,又包含说话者强烈的建议或态度。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鲜明的情感,这正是电影台词的精妙之处。

3、《十月围城》台词中的其他修辞策略

除了频繁使用特殊辞格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之外,《十月围城》台词的语言还运用了移交话语权、称呼语的混搭、语言“得体”等多种修辞策略。

3.1 关于移交话语权

所谓移交话语权,即把本属于某个特定人物的话语移交给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来转述,从而获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在《围城》里有一场阿纯与阿四在海滩的戏,编剧巧妙地通过阿纯之口读出了孙先生书中所写的关于革命的一段话。这段话看似简单,却感人至深,这正是移交话语权的修辞策略在起作用。孙先生书中的这段话是整个影片的点睛之笔,如果这段话直接由孙自己说出,难免显得生硬,不能达到震撼效果。但话语权移交给了剧中代表纯洁、善良、无知的阿纯,寓意得到了升华,观众对孙先生的敬意便不仅缘于他个人的爱国之心,更在于他唤醒国民的革命精神,而阿纯正是普通国民的代表。

3.2 关于称呼语的混搭

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影片矛盾冲突尖锐,体现在称呼语的设计上,也独具匠心。编剧考虑到了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角色不同的称呼,采用了称呼语混搭的修辞策略,从而为整部影片语言的得体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仅以剧中关于“孙文”这一关键人物的称呼为例,便可看出其用心。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立场,我们给孙文设定三个不同的角色定位:一是爱国志士拥护的革命领导者;二是无知的普通小人物心中值得尊重的人;三是清政府追杀的反贼。不同立场的人对孙文的称呼是不同的。如:慈禧身边的人称他为“逆匪”,阎孝国称他为“孙贼”,而作为战友的陈少白,称他为“孙文”,李玉堂、李重光则称他为“孙先生”。值得一提的是代表普通下层人民的阿四,当阿纯问到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时,阿四说:“这书是他写的”可见,在无知的普通百姓眼里,孙文只是一个普通的“他”。每一种称呼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同对立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孙文、对“革命”的认知。这种称呼语上的更用,恰好反映了矛盾冲突。

3.3 关于语言的“得体”

所谓语言“得体”,是根据交际场合和实际需要的不同来恰当选用语体。语体是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电影台词更要注意语言的得体。《十月围城》中的语言正是做到了“得体”才能感染观众。现仅以“革命”一词在影片中的不同阐释为例:

(9)(孙文):革命者,革之以命,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人民之幸福,其价值之重可知。

(10)(陈少白):李玉堂,革命是要流血,要玩命的!……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的牺牲来换取重光他们那一代的幸福!

(11)(李重光):阿四,(革命)这是国家大事!是国家大事啊!

(12)(孙文):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今天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以上4个语例,是片中不同人物对“革命”一词的诠释,意思虽大体相近,但风格却完全不同。例(10)、例(11)均为口语语体,语言风格均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文化水平,而例(9)、例(12)则属于书面语体,正式程度明显高于口语。这种语体的选择完全符合影片中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物身份,这正是《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能给人真实可信,能感动大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完全摈弃近年来活跃于影坛的一些无厘头的台词创作,脱胎换骨成最自然、真切、得体的语言,因此成为今年影坛上回归本真的一部力作。

4、结语

以上分析可见,《十月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台词的修辞功底。无论是辞格的选用还是话语权,称呼语和语体的选择都成为影片最终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影视台词的修辞策略将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同时也愈将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成为未来经典影视作品的最重要的筹码。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洛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阿四重光辞格
清 笪重光 行书拟白乐天放歌行轴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缅怀民族英雄左宗棠
李重光:我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
讨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