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影响

2010-11-16 03:19张建国
电影评介 2010年4期
关键词:音乐环境专业

1、研究背景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这是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要承担的任务。任务的完成既需要相关机构运作的保障,也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还需要相关课程的建设及其教学的支持。一方面,交叉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的交叉研究及创新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院、浙江大学组成七大学部促进学科规划与交叉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及共词可视化热点分析等方法,不仅绘制出当前最前沿的知识群图谱,以期紧跟国际学术潮流,及时把握学科创新的正确方向;[1]而且从诸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概括出从学术型转向创业型科学共同体、从学术人文主义转向学术资本主义、从区域创新边缘者转向主体者等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点[2]。这些宏观措施,对于营造学术创新的气氛,十分重要。

然而,就高等教育而言,要使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得以普遍提升,最终还是要通过微观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环境音乐》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它以非鉴赏性的音乐传播与接受的现象与原理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并以非音乐专业的公选课和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形式出现。授课对象一般包括音乐学、教育学、环境学、力学、声学、生物学、农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宜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20-32学时为宜。教学目的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声环境的人性化与产业化应用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环境音乐被广泛采用,相关研究也呈现出从地球向外太空、从音乐影响人转向人与物、从产业化向生态化扩散的态势。但由于田野工作严重不足,加之音乐院系教师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相对贫乏等原因,环境音乐的课程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环境音乐也只是以文论与讲座的形式出现。这显然与提倡环境保护、生态产业、交叉研究、学术创新的时代潮流不协调。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学者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在2006年将《环境音乐》作为选修课,列入音乐学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并面向全校学生将该课程增设为公选课。这在我国音乐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属于创新之举。教学结果显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对交叉研究产生了兴趣,而且大量的田野调查也使得学生的声环境文明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有的开始在多个二级城市(如南昌、济南、长沙等)酝酿成立国内第一批环境音乐配给公司,有的主动与环球音像公司洽谈创设环境音乐分公司的事务,还有的计划开展网络环境音乐的租赁服务业务。本文结合笔者在南昌航空大学《环境音乐》课程的教学经历,以期为普通高校交叉研究的课程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课堂化、声环境文明意识的普及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影响

《环境音乐》课堂教学究竟能在哪些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又如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呢?本文从该课程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及教学内容的交叉性与探索性这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2.1 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的渠道。《环境音乐》教学包括天然课堂、隐性课堂和专业课堂三种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原理教学和案例反馈需要在媒体教室实施外,其它内容大多以小组课的形式开设到具体的部门、车间、田野、厂矿、工地、商场等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体验性及原创性特征。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历与市场意识,为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的提高提供了社会平台。

大自然与产业性场所形成了《环境音乐》教学的天然课堂。在这里,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主题作业,学生既能身临其境地思考乐音与噪音在人文环境关系上的异同,也能透过感性方式,吸取环境音乐创作语言中的自然元素、活化产业市场中音乐功能的生理需求形态,从而拓宽创新视野、丰富创新手段、把握创新方向;隐性课堂存在于家庭环境与事业性场所。借助这种稳定性与体验性特征明显的声环境感受平台,学生不但能通过自我直接感知音乐对环境影响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而且还能通过他者对环境内所选音乐的形式、风格、内容、传播及其变化的心理期待与描述,为理论创新提供生理学与心理学的支持;专业课堂指条件较好的多媒体教室。它侧重于环境音乐基本原理与典型案例的分析,不仅能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而且还充当引发学生原创性动机最便捷的学术交流渠道。

笔者曾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社会资源情况,将南昌航空大学音乐专业06级58名本科生进行分类。分为公益性、事业性、商业性、产业性、治疗休闲性、仪式宗教性、制作传播性、私密研究性场所7个小组。采用组长负责确定调查区域与内容及时间并分配任务、副组长负责整理小组报告、组员负责个人调查报告及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工作的方法,开展分组活动与集中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证明:由于存在着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在调查地的代表性、调研内容的完整性、调查报告的创新性以及调研单位的配合程度四个方面的量性竞争,极大地提高了《环境音乐》课堂教学的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

就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而言,天然课堂与隐性课堂侧重于定量分析,而专业课堂侧重于定性分析。尽管前两种课堂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感受深,但专业课堂教学形式不可或缺。因为要使学生的创新从意识层面过渡到能力层面,最终还需要在多学科视野范围内进行理性整合。

2.2 教学方法

《环境音乐》课程谁来教?教给谁?如何教?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差异性。需要授课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教施材。

一方面,由于环境音乐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决定了授课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教材。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就音乐学专业出身的授课教师而言,除具备较好的本学科知识外,还应该不断在声学、生物学、力学、农学、环境学等学科进行知识积累,了解自然科学尤其是交叉研究的相关前沿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不尽相同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环境音乐》作为全校任选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兴趣点差异,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侧重。这既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能从本专业角度出发,透过交叉研究方式,以期获得学术突破。

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本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持续性实践过程。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者学科身份与研究目的的不同,容易产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差异。以环境音乐为例,同样是针对声音环境的研究,音乐学家往往将声音环境的功能性作为对象,侧重音乐属性方面的定性分析;而非音乐学家则倾向于以声环境作为媒介,侧重声音变化对所在学科功能影响方面的定量分析。环境音乐教学内容包含建筑声学、测控、电子、降噪、生物、环境等知识,它需要由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构成团队进行综合性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学科出身的研究者或者个人的单打独斗,都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极具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特征的教研任务。也许正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环境音乐多学科研究的特征,日本作曲家服部正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织了当时日本顶尖的建筑声学、音乐学、市场学、传播学等专家,成立环境音乐课题组,并于1966年出版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部环境音乐专著。这部专著也成为国内外环境音乐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3]

学习方法的创新,其本质就是学生兴趣范围社会化的有效性应用过程。究竟是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适合接受环境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课程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学生能从环境音乐课程中获得哪些创新性动机?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世界工厂、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等全新的社会条件与人文需求开展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习?如何使环境音乐学科成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的良性平台,从而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更多交叉研究方向上的思考?如何借助环境音乐教研活动,提升大学师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储备意识?如何以环境音乐课堂教学为契机,引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课程化思考?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环境音乐工作者去认真思考,而且也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共同直面。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需要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笔者在《环境音乐》教研过程中体会到:如果只用传统知识介绍的形式或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失去了该课程开设的意义。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直接影响到师生知识结构的宽泛性,这就既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链,具备必要的学术视野与创新精神,也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治学态度与对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

2.3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选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标。就环境音乐的课堂教学而言,声音的物理与社会属性及声环境的优化与产业化,构成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而音乐只是声音的人工因素之一,充当课程教学的道具。

由于声环境对人和对物(含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可能性的影响,使得关于环境音乐的功能研究呈现出生态化与产业化的态势,此外,关于未知生命体在声音传播与接收形态特殊性的探索,引申出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声音形态与功能及环境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全新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引发了学生诸多疑问与想象。如:声音在真空中真的不能传播吗?(注:目前学界认定只有气体、液体、固体3种声音传播形式。如果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那么如何解释宇航员杨利伟以及俄罗斯宇航员均有在外太空听到了在地球上不存在的特殊声音的经历?如果能传播,会如何传播?)声音能量的集中与定向释放设备的制造、声环境的控制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声环境的变化对病虫害生长与繁殖及绿色农业和生态产业的影响等。这些全新的视角,必将创设全新的研究方向,挖掘出更多全新的产业市场。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环境音乐》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就创新意识而言。尽管授课对象在现阶段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主,但从长期来看,其实非音乐专业学生更能从其它专业角度看待音乐现象。要真正做到学术创新,最终还是需要更多自然科学专业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创业能力而言。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环境音乐课堂教学,能产生不尽相同的从业意向与创业动机。如果说音乐专业学生将通过音乐与生态、产业等的联系而产生出新的就业渠道。如,成立环境音乐配给公司、通过创设实体和开办网站实施多元音乐服务。那么非音乐专业,尤其是环境科学、声学、力学、生物学、光学、农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可创设出更多交叉研究的方向,并挖掘出诸如声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微生物繁殖、水质保护等新的创业途径,还将为应用音乐学的系统与深入研究开发出针对性的全新实验设备。

3.结语

本文围绕教学形式、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三要素,开展《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问题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环境音乐课程课堂化研究的实践与课程化概念的推广,既使学生能合理利用授课教师提供的环境音乐前沿信息,开发新的产业空间;也使教师能感知不同专业学生对声环境功能性的思考结果,为环境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创新提供互助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重任,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环节。因此,当代大学教师,不但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前瞻性的学术态度,而且还需要善于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以更具体的研究对象作为教学媒介,通过交叉研究手段的应用与演绎,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冲动。由于环境音乐的课堂化教学蕴含着巨大的创新与创业空间,它既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本需要的全新职业可能,也为非音乐专业提供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等新兴的产业空间。如果环境音乐研究能从课堂化尝试过渡到大学的课程化推广,进而带来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良性表达。那么,以此为契机的我国高校创新与创业课程群的有效建设、我国高等学校交叉研究课程化的有效探索、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化分类确立,都将具有更宽泛的选择和更切实的举措。

[1]彭绪梅、许振亮、刘元芳.国外创业型大学研究热点探析:共词可视化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2):95-100.

[2]易高峰、赵文华.创业型大学:研究性大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7(01):53.

[3][日]服部正等著.司有仑;王凤岐等译.环境音乐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音乐环境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