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建新作品的艺术风格

2010-11-16 03:39肖静
电影评介 2010年11期
关键词:黄健喜剧

一、黄建新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在第五代导演更多地将自己的事业固定在“中国风俗文化”上面的时候,黄健新是唯一一个敏锐地注视到中国内地城市以及城市人的导演。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典现实主义,尤其不同于新中国文学所表现的“话语过剩和实践匮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这些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这些带有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中,黄健新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不能自已现实的使命感和负重感”,他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和都市生活的直面追踪,呈现给观众时代的痛苦、矛盾和欢欣,他“始终呈现出一个积极入世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和立场”,为时代的前进欢欣鼓舞。黄健新的作品在第五代导演的群体中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的作品“从来不是个人化的”的表现。

在黄建新的处女作《黑炮事件》中,描写了一个喜欢下棋的知识分子赵书信为寻找一枚黑炮棋子而引起误会,最后导致被审查,乃至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的故事。《黑炮事件》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反阶级斗争和尊重知识分子的主题, 但更深层次关注的是中国类似于赵书信、具有“赵书信性格”的知识分子,是对他们如何摆脱奴性的反思,是对民族劣根性的反思。这部影片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黑炮事件》的奥妙,是中国社会心理的蒙昧,即未经人文主义的启蒙。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充分表现了人文情怀,是对当时社会极端情况所作的深刻反省。

二、黄建新作品的城市悲喜剧创作

黄建新无疑是中国电影导演中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所拍摄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城市生活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他的电影风格多变,他的作品从来不是一种纯正的悲剧或喜剧,而是在苦笑之间,在酸甜苦辣之间上演的城市悲喜剧。

九十年代以后,黄健新拍摄了《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谁说我不在乎》、《埋伏》、《说出你的秘密》、《红灯停,绿灯行》等等,这些作品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城市电影担纲者。黄健新的电影同样在塑造着小人物的世界,但有所不同的是在他的幽默背后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相对的冷峻、苦涩和尖锐。

(一)塑造双重的具有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如《黑炮事件》中的赵书信, 他对领导唯唯诺诺、逆来顺受, 对事业却一腔热诚;又如《站直了, 别趴下》中的张永武, 既有嚣张跋扈、蛮不讲理的一面, 也有恩怨分明、仗义真诚的一面;《背靠背, 脸对脸》中的王双立,他狡诈精明、工于心计, 为了做上正馆长的位置拉帮结派, 玩弄权术;还有《埋伏》中那个能力最差,斤斤计较,然而又最讲义气的叶民主。黄建新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是包含着某种伟大的英雄的素质与滑稽素质的组合”。同时,小人物卑贱的地位和对自身命运驾驭的企图、他们所作的种种努力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相互抵消,于是,“所有的人物就象被扣在一个缸子里的苍蝇,嗡嗡嗡地乱叫”。人物性格的喜剧性和命运的悲剧性在撞击中呈现出一幅悲喜交加的画面。

(二)喜剧演员的严肃化表演。黄建新在“城市百态三部曲”中均起用了冯巩、牛振华等喜剧界明星。但在拍摄过程中,他要求所有的喜剧演员不用做小品式的滑稽表演,而是按照生活进行严肃化的表演,这样,人物态度和生活处境就可以构成了一幕荒诞可笑的场景。选择这种独特的喜剧处理方法是因为黄建新认为在喜剧因素中最主要是幽默,在幽默中最重要的又是语言,所以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总有一个幽默的基调在里面,观众在观看之时就有了心理上的审美享受。

(三)主题多义性。黄建新特别重视电影的结构,他曾经把自己的电影形容为一个可以层层剥开的花蕾,不同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不同的层次,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电影观,正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深度模式消失”提供了电影本文身多元化的可能。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电影不单要强调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也更重视其思想性和深刻性。在影片《错位》中,一方面批判了官僚主义,另一方面又对人类的“异化”问题提出质疑。《埋伏》一方面颂扬了普通人之间的真挚友情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批评了官僚作风,在漫长的36天埋伏过程中,叶民主和老田二人冒着失去生命、爱情这两样人生中至为宝贵的东西的危险,苦苦坚守阵地,坚守这一份职责和义气,其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埋伏”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同时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隐喻,象征着理想在追求中消亡。

(四)开放的结局。在影片结局的处理上,黄建新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性和一种未完成性,小人物们依然会在不可预知的未来生活中,遭遇偶然或必然的幸与不幸。黄建新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影坛的异类,他的作品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是在努力探寻中国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和心理。黄建新在封闭的变化缓慢的时代中找到了进步的痕迹,这是他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发现。应充分理解黄建新的创作追求——揭示我们民族落后的文化心理积淀与现代化物质进程之间的矛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心理进行反省与更新的自觉意识。

三、都市三部曲:演绎转型社会症候浮世绘

从黄建新1992年拍摄的《站直了,别趴下》到1994年的《背靠背,脸对脸》,再到1995年的《红灯停,绿灯行》,“都市三部曲”以喜剧、悲剧、正剧的相互交叉给中国电影带来了独树一帜的景观文化。

都市三部曲第一部是根据邓刚小说《左邻右舍》改编的《站直了,别趴下》。这不是一部反映住房问题的影片,也不是反映邻里纠纷冲突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左邻右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里的三户人家,实际上代表了社会的三个阶层:张永武所代表的是工人、个体户、暴发户、新兴公司老板、新的社会中坚,刘干部一家代表了干部、传统主流社会的领导阶层,高温代表的是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黄建新把这部主题严肃的作品,处理成公众喜爱的喜剧形式,使人物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喜剧性结构。片中有很多生活细节也被夸张和修饰,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喜剧色彩。

都市三部曲第二部是《背靠背,脸对脸》,编导者对都市生活的理解充满着一种直面人生的锐气,并在颇具黑色幽默特征的嬉笑怒骂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性和娱乐性。黄建新的作品一直以刻画人物性格取胜。故事始终以性格呈现为核心,不刻意强调故事的因果关系,而在故事整体节奏把握上面,注重在细节的巧妙设计下,产生戏剧冲突推动叙事发展。与主线平行的叙事副线是王双立与父亲之间的吵吵闹闹,父子俩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做官与传宗接代。本片是一部群戏,除王双立之外还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成了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而这种缩影体现了一种人文环境:服从于权力、迷信于权力的社会心理逻辑,人治超越了法制的权利。

都市三部曲第三部《红灯停,绿灯行》根据叶广芩小说《学车轶事》改编。《红灯停,绿灯行》原先有个更有意思的片名《打左灯,向右转》,这个片名显然更符合黄建新的创作初衷,也能对这部影片的情景做出更好的设计。黄建新的影片几乎都会有一种“温和的尖锐”,看完后总让人忍不住作叹良久,《红灯停, 绿灯行》也不例外!各种各样的小人物粉墨登场,演绎了一段普通人发生在驾校中的生活百态,虽然看上去平淡而又琐碎,但其实质却是直剖人生,一针见血,尖锐而又深刻!这一点让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中表现得与众不同!此外,影片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黄建新与牛振华的黄金“黑色幽默组合”威力,黄建新的风格与牛振华的表演在影片中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对社会中的世态百井作了淋漓尽致的再现。

结语

在黄建新的作品中,人性从来不简单地分为黑白两色,道德的界限也从来都是混淆模糊的,这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实际上保持了一致:在灰色的人性地带寻找着一个生活的平衡点。他的电影作品,相对荒谬的演绎,这种荒谬却又充斥着可信的生活细节,恰恰成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强有力的载体。在出人意料和自圆其说中,完成了一个剥离在生活之外却又扎根在生活之内的旅程。

在观赏黄建新作品的时候,他的那种黑色幽默的喜剧,我们会心微笑,甚至捧腹大笑,但我们也为之所拖累,因为它所要叙说的主题,往往都直指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悖论:我们对自己发问,换了我,是不是也是这样面对生活?他所构建的主体是人性的展示,反映了社会更深层次的含义,另一端却是人类社会为了相互约束保存自我搭起来的道德机制,因此我们辗转反侧,当自我超越了体制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要他人做出牺牲的时侯,是保全自我,还是保全机制?

[1]赵远. 黄建新电影叙事风格的渐变[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2.

[2]王玫. 论黄建新的城市电影[D]. 浙江师范大学 ,2004.

[3]曹小晶. 论黄建新的“常态电影” [J]求索 ,2004.

[4]戴锦华.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J]. 当代电影, 1994,(02)

[5]刘丽萍. 90年代以来电影叙事中的上海怀旧现象研究[D].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猜你喜欢
黄健喜剧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情况分析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喜剧大师
喜剧大师
基坑钢支撑围护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关系咋还不稳定
杯具们的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Experimen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 disturbanc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yanobacterial growth and the nutrients*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