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中常见的误区

2010-11-16 07:09高旖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咬字唱法声带

■高旖

声乐的学习因其发声器官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乐器更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即主观性更强。一个声乐学习者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误区,他的进步也总是伴随着对一个又一个学习误区的认识及纠正。本文即想对声乐学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谈谈自己的观点。

对声部划分的误区

之所以首先想说说声部划分的问题,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声乐事业的成败。在声音的训练上,在曲目的选择上,都以声部划分为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声部的鉴别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听,二是看。“听”,主要指对演唱者音色、音域的甄别;“看”主要指从医学角度对其声带的观察。有关各声部的指标,很多声乐参考资料都有阐述,在这里我暂不赘述。我想说的是,判断一个人的声部不能绝对依赖这些常规的参数。比如,有的人因为发声方法没掌握好,音区不能达到高声部的要求,但其声音条件很不错,也有很扎实的中低声区,我们就不能着急判断他(她)是属于中声部,而应再观察或训练其一个阶段,再仔细分析其音色特点。有的人,甚至可以胜任两个声部。比如,著名男、女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和卡拉斯,他们都能很好地演唱某些中声部的作品。国外还有习惯把某些介乎于高声部和中低声部的声音,称为次高声部。这些声音的音域几乎和高声部一样(有的只是水平下移一个小二度),只是在音色上略微浑厚些,低声区更低些,更饱满些。足见,各声部之间的界限并非很绝对很明显,它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得依靠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声乐学习者,如果你有条件,不妨不要把自己框定得太死。事实上,我就曾听过一位次女高音歌唱家演唱女高音曲目非常动听,丝毫没有不适的感觉。声音的潜能有时会令你吃惊。

声音技巧及练习的误区

1.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呼吸方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

有的人演唱时总觉得气不够用,于是就想在唱之前竭尽全力多吸点气,结果适得其反。气非但得不到延长,反而越用越僵,越用越高。其实,歌唱的吸气根据情况的不同是有区别的,但都要求“深”。平静,舒缓的曲调要求我们的吸气动作也要柔和,类似闻花的感觉。胸部不能剧烈起伏,应自然舒展,丝毫不紧张。把注意力放在腰及小腹这一周。小腹微鼓为吸气,微收为呼气。但有些人虽然了解这一特点,却过分追求小腹起伏的幅度,这会造成他们的气容易过紧过高。就我个人的观点,不妨把注意力集中到后腰的肌肉上,张开为吸气状态,唱时也想着保持张开(实际小腹及腰是慢慢往里收的),唱完一句自然放松。这样,小腹变主动为被动,情况会好得多。还有的歌曲中需要急吸或急呼,就更加要求我们加强腰腹的灵活性,防止声音缺乏弹性和力度。另有一点,我们经常听到歌唱时须“声情并茂”的说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有的人为了追求充满激情的效果,精神过于亢奋,导致发声器官过度的用力,反而影响了演唱的效果,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到适可而止。

2.咬字和共鸣 咬字和共鸣是歌唱训练中的两大问题。他们既应该分别研究,也有着不可割裂,相辅相成的关系。

歌曲相较于乐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歌曲包含了歌词及旋律两部分。歌曲利用歌词来表达更为具体、更具指向性的内容,所以,演唱歌曲时吐字是否清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在实际演唱或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人忽略字的重要性而片面强调声的地位。这种错误思想在演唱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或戏曲的人群中并不多见,但在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人群中却极为普遍。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因它的优美高雅的风格以及高超的技巧性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爱。但和中国人审美习惯不同,美声唱法特别强调声音、咬字的圆润、连贯,共鸣的统一,在听觉直观上确实要比传统的戏曲或民族唱法来得更柔和。于是有的人为了追求这种效果,故意把嘴巴竖得长长的,无论唱什么词什么母音都用一种口型去演唱;还有的人为了得到“泛音”或所谓“通畅”的效果,故意躲着嗓子唱,让声音在口腔里人为地颤动,把这种不健康的声音误认为“美声”的共鸣。

其实,这些都足以说明我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太片面了。当我们聆听每一位美声歌唱大师典范化的演唱时,总能透过他们独特的音色找到众多共性的、统一而又规范的声音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即为:“通、实、圆、亮、纯、松、活、柔”。通,即声音、气息通畅;实,指声音结实有穿透力;圆,指声音圆润动听;亮,指音色明亮集中;纯,指音色纯净,无杂质;松,即声音松弛,不加多余的力量;活,指声音灵活、自如;柔,指声音柔和、细腻。

实际上,正确的美声唱法的声音是通过各种共鸣腔体自然振动而产生通畅、圆润的效果的,任何企图“做”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无论演唱中国歌曲还是外国歌曲,都必须做到咬字准确清晰、声音连贯优美。沈湘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人说,用洋唱法唱中国歌时,有音包字的问题,听起来咬字吐词不清楚。这种批评有些片面。咬字吐词清楚不清楚不是唱法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没有把咬字吐词的技巧掌握好,或是干脆只注重声音不注重咬字。”

众所周知,每个母音都有一定的规范,开口音和闭口音在口腔的外型和内型上都有很大区别。那种要求所有音都得把嘴竖着唱的说法无疑是错误的;而过分强调咬字的动作,太使劲儿也是有害的。这两种情况一会导致咬字归韵不准确,二会破坏歌唱状态,导致发声器官动作僵化紧张,影响共鸣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几种常见的错误情况。

a.声门漏气 这种情况指演唱者声带闭合无力,声音虚弱、黯哑,毫无光彩。在学习美声唱法的人群中比较多见。究其思想根源就是想得到又通又松的声音,或者是怕唱坏了嗓子而故意躲着唱,实际上,嗓子反而更容易出毛病。

b.鼻音 有的人为了追求音色的明亮,靠前,故意将声音往鼻子中挤,发出的声音很不好听,却误以为是鼻腔共鸣,自己一般很难发觉。鼻音主要由于软腭下塌、气流和声音从鼻孔流出造成。各种唱法的人都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尤以民族唱法为多。

c.喉音 这种声音听起来感觉舌根发硬,喉咙里似乎有东西堵着,声音混浊、闷暗,咬字不清晰。这种情况在各个声部都很常见。中低声部的演唱者为了取得丰满的胸腔共鸣,喉头位置的稳定,常会故意压低喉头,做出浓厚的声音效果。高音声部的人因为听觉上的误区往往也会将舌根音误以为是音色结实、明亮。舌根音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对高声区的发展尤为不利。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

d.声音摇摆 美妙动听的歌声,它的声波是一种有规律的均匀的波动,正常频率为每秒钟6次左右。声波优美的颤动在声乐上称为“颤音”(Vibrato)。音波颤动过快,就称为“小抖”,颤动幅度过大,就是“摇摆”。这种情况在学习美声唱法的人中非常多见。主要是他们把正常的颤音同以上两种错误情况混为一谈,也是气息不稳定、喉头不稳定的显著表现。

e.下巴动作大 有些人为了演唱时把字交待清楚,不自觉地加大了下巴的动作幅度。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演唱民族唱法的人身上。造成外形不美、不自然不说,还导致声音位置低,声音散,喉咙紧,缺少共鸣泛音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时刻提醒自己以微笑的口型唱歌,笑肌积极,下巴被动地配合咬字所必须的动作,甚至忘了它的存在,尽量减小运动幅度,保证声音集中。

3.歌唱练习的误区 在实际的声乐学习中,掌握科学、适度的练习方法和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忌求早 在我国传统的声音训练中,沿袭有起早练早嗓的习惯。但科学研究表明,这并不符合人的生理状态。人的声带在经过了一整夜的休息后,刚起床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工作。也就是说,嗓子“醒”得比脑子要慢得多。这时,我们就不适宜通过强迫性的喊叫把声带唤醒,而应该等两到三小时,通过说话嗓子自然开了以后再唱歌,避免对声带的伤害。

二忌求多 声乐的乐器就是人的声带及其他器官。这就决定了练习时要考虑到声带的承受力,而不能急于求成,练习量过大。尤其是初学者,因其尚未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过多的练习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老师上课刚给他纠正了某个错误动作,还没巩固,一下课,他就拼命练,结果到第二堂课时又回到原来的起跑线了。所以,老师经常建议有的学生回去只读谱,不练声。

三忌求高 漂亮的高音,宽广的音域是每个声乐演员的追求,因为高音能给人以震撼,是声乐演员高超技巧的突出体现。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声乐学习者就把我能唱到某某音作为炫技的资本,平时练习时一味喊叫高音,而不注重其他音乐素养的修炼。这种做法对于声乐演员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忽视了情感,忽视了语言,忽视了音乐的声音是空洞甚至刺耳的,毫无艺术价值。

四忌求大 欧洲美声唱法的一大优点就是它发挥了人自身的潜能,扩展了人的音量,满足了人们在欣赏时对音量的要求。这也是歌唱者声乐技巧的一大体现,也导致了有的人陷入盲目追求音量的陷阱之中。实际上,音量的大小和技术相关,也和各人的客观身体条件不可分。不具备“大”的条件而人为地去撑大撑响声音绝对是有害无利的事情。有相当一部分的著名歌唱家,他们的音量并不很大,但仍以优美的音色以及过人的音乐表现力抓住了听众的心。凯瑟琳.巴桃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对唱法及作品处理的误区

关于唱法,按目前国内约定俗成的分类,有三种:美声、民族、通俗。这种分类能沿用至今,至少说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三种唱法有着哪些特点、异同,相信大家在很多的声乐著作中都曾看过,我这里不再重复。大部分的声乐作品,都能容易地在这三大阵营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在内心为自己的作品作出了选择。包括旋律走向、节奏律动、编配手法等因素在内的各种音乐手段都直接决定了歌曲是应该划归于哪一唱法。但显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来的中规中距,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跨界”现象宣告了“一人只能担当一角”时代的终结。莎拉.布莱曼在歌剧和音乐剧及通俗音乐领域的造诣、吴碧霞民族、美声两场音乐会的举办,以及其在国际上的获奖,都最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从风格上说,人们不再拘泥于是否一定要用正统的古典唱法来演唱那些一成不变的百年经典,也接受了用高雅的美声唱法去演唱那些早已为大众熟悉的通俗歌曲。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音乐本身的美,无论你使用何种唱法,何种风格,只要演唱者能带给听众独特的美感,就有其立足之地。从技巧上说,三种唱法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被越来越多的声乐研究者认为可行。比如,借鉴学习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带给学习民族、通俗的歌手很好的声乐基础,为其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而美声唱法的歌手也需要学习民族唱法歌手咬字清晰自然,音色自然明亮的优点;另外,通俗唱法平静自然的叹气、呼吸往往能让学习另两种唱法的人茅塞顿开。所以,我们不应当有哪种唱法孰优孰劣的思想,也不应过早地画地为牢,把自己固定为唱某种唱法的人,不接触不学习其他优秀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完全有可能同时掌握多种唱法,并根据歌曲具体的要求来有选择地运用。

对于不同风格歌曲的处理,也应避免千篇一律。有些人演唱外国作品从来不重视分析,不了解作品创作的年代、作者及其国籍,统统将其当成歌剧咏叹调来演唱,这样就不可能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尤其是演唱艺术歌曲时,更要注重与钢琴的配合,不要过于追求音量而要谨慎、严格地处理音乐,追求音色的美感。不但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对于用声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就是同为歌剧选曲,根据风格的不同,演唱时也是有讲究的。有的歌唱家专事莫扎特的作品;有的则专唱普契尼的作品,区分甚为严格。由此,作为中国人演唱外国的经典作品时,更应该花点时间做点案头工作,多些理性的认识。

所谓思想是行动的老师,学习声乐时存在误区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并努力修正观念,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行动。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猜你喜欢
咬字唱法声带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
放谈通俗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