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0-11-16 07:09卢晓华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文化产业单位

■卢晓华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逐步得到确立和飞快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在这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人们的消费早已不是停留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初级阶段,而更多地是进入了一个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阶段。在这里,文化消费正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这样的一种形势,在带动了我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文化生产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我们需要不断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如何迎接这样的挑战,将我们的文化产业推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正是我们这些在文化产业前线的人应该考虑的。

纵观我国现在的文化市场,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型综合性演出和优秀剧目出现在了老百姓的面前。自古以来,综合性演出基本都是以赞美统治者的文治武功为重要主题的,这是因为这种晚会大都与国家的统一与富强有直接关系,是国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产物。我们可以说,大型综合性演出是一种太平盛世的颂歌,是社会安定、歌舞升平的象征。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政治的空前稳定,是这些大型晚会得以复兴的根本原因。从这些大型综合性演出和众多艺术剧目的涌现,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我国演出业也正在朝着一个蓬勃繁荣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了各地文化事业的成长——城乡文化发展在不断地协调,更多样的演出形式出现在了大众面前,国际间的演出交流也在增多。然而,毕竟我国还未完全进入文化产业的繁荣鼎盛期,要将文化事业做成文化产业,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本人就将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所感觉到的一些问题罗列如下:

第一,从作品本身来看,我们的艺术作品中缺少创新,我们的演出单位缺乏品牌意识。虽然我们的演出业在近几年变得十分的繁荣,众多的演出作品、综合型晚会在不断地出现,但是,往往很难有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东西呈现出来。艺术作品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说,单大型晚会就有许多地方给人雷同的感觉。类似的奢华舞台效果运用、类似的节目流程安排、甚至连演员都是类似的。这样长此以往,观众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的状况。如果是那样,那么我们的演出做出来还有谁看呢?没有观众的演出,那还能算是完整的演出吗?再说现在的演出剧目,不是怀古就是完全的脱离生活实际,只讲现在的东西很少。而且都是大制作,在题材选取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倾向性。在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创作难以出新,也就是一个创意缺乏的问题。我们演出业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本身,我们所要营销的就是艺术产品,而创意又是艺术的灵魂,没有了自己灵魂的艺术算不上上乘的艺术,而那样的艺术自然也就不会有市场。而演出单位的品牌意识缺乏,会导致我们做出来的作品,更多的只是一种产品,一种为了生产而生产的产品,而不能成为一种典型品,成为在演出市场中能够代表我们富有竞争力的作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要想真正占据演出市场的一席之地,做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从市场的利用方面来看,我们的演出市场存在利用不均衡的现象。一方面,往往在一些大型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各种演出都会争破头皮往那里挤,演出业的竞争相当的大。这样的结果就是提升了大城市演出业的艺术质量,但同时也会出现一部分演出一票难求而另一些演出又会 “有价无市”,无人问津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中必然也就会存在一些优秀的艺术演出无法为大众所欣赏。而在一些较小的城市,虽然文化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也有一些较为优秀的演出呈现,可是相比于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演出业的竞争相对小一些,那么艺术生产的质量也就要相对低一些,同时市民可以感受到的艺术熏陶也就相对少一些,选择也就少一点,有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是大型活动甚至不愿意到小城市去进行。而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同国际上的演出交流日益增多,但我们的演出市场常年被外国的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所挤占,大量的引进外来文化资源是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然而,这样的交流过于的偏向了引进这一方面,虽然我国的许多作品都在积极地拓展海外市场,但是我们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没有“走出去”,国内的市场份额被他人所占有,而我们又没有充分地去争取国际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市场利用不均,一方面会导致演出业竞争的畸形发展,使得许多出色的演出没有办法完全面向大众、走向国际,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使得百姓不能够拥有充分的艺术享受,合理的艺术选择。在各种艺术的熏陶中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第三,从演出单位方面来看,我国的演出市场中的营销机制还是比较的不健全,演出单位也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管理和运行体制。目前,在我国的演出市场中存在各种演出团体,其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也有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有民营的,也有属于国家的事业性单位。在这其中又以属于国家的事业型单位占多数。这样的单位,由政府掌握和扶持,他们的财政多是依赖政府拨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生产的艺术作品多片面地追求了艺术而不去考虑产出的投资回报。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营销自己的作品,无法达到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并且,在他们的思想中多还是创作作品、参加比赛拿奖占主导,开拓演出市场的思想比较的薄弱,因此竞争力也就相对弱一些。无法真正地成为市场的主体。同时,各种类型的演出团体的存在,也会导致演出市场中的鱼龙混杂。

面对上述问题,我想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怎么逃避而是去解决。那么,究竟我们又该如何来解决呢?在这里本人有这样几点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的创造性,在宏观把握作品的前提下,给艺术创作最大的空间。艺术作品就像是我们的艺人,而我们就是他们的经纪人,如果我们的艺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有一张普通的大众脸,又没有突出的才能,也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哪里会有粉丝追随,哪里有同别人竞争的资本,哪里又有我们可以营销的市场?作为经纪人的我们首先就是要培养出我们艺人的特色,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创意是对艺术的独到追求,是新的探索,是艺术观念的形象展示,是标新立异,是新发现。它可能是全新视角,可能是新方法的使用,可能是传统方式的新组合,新阐释。在这个努力成为创新型的社会中,作为艺术作品,创意当然不可少。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艺术的原创力,这种原创含意贯穿艺术创造的各个环节和始终,它包含在不同层面的多维创作中,一部作品要在产业化的运作中获得巨大成功,要想吸引广大观众,占据演出市场,必须创作出具有时代深度和强烈撼人心魄的经典作,或是极其富于诗意的上佳艺术作品。无论我们的营销手段做得多花哨,有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所营销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深圳的世界之窗作为主题公园的成功范例,从一开始创建就将气势恢弘的“世界广场”建设成为一个表演场地,在它推出了《狂欢之夜》等表演后,它的领军地位也得已显现,然而,随着各地主题公园的兴起,世界之窗也受到了更大的竞争挑战。面对这样一种态势,显然光靠营销手段是不够的,还得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因此,他们推出了大型史诗音乐舞蹈晚会《创世纪》,立即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这台晚会,自此成为了世界之窗的又一卖点。虽然这是一个关注主题公园发展方面的案例,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演出,但是从中我们也是可以体会到创意在营销中所起的作用。只有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加以一定的营销,才能经得起在演出市场的竞争。

其次,在追求艺术效益的同时,不放松对于经济效益的把持。在艺术走向市场,我们的艺术作品也不得不面对票房这一现实,这也就要求我们不可能光考虑作品的艺术特性,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不考虑我们的投资收益。我们还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的演出单位,那么我们就得做到利益的最大化。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同义语就是竞争,而生产精神产品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之间同样有竞争,尤其是当艺术进入了市场后,这种竞争会更加激烈。竞争在促进了艺术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营销带来了难题。目前看来,解决这个难题的途径就是让艺术产业化。这也就要求我们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及充分利用我们的演出市场。本人认为我们南通艺术剧院在近期推出的大型舞剧《东方神韵》在这方面是比较的成功的。《东方神韵》经历了从创造初定、审核再定,到最后完成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地利用了富有东方色彩的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并且其中加入了一定的南通元素,如板鹞风筝等,使其打上了“中国南通制造”的烙印,同时与上海舞美艺术中心合作,借助他们先进的舞美灯光来使得整个剧更具现代气息以及可欣赏性。而对于这个剧的推出,我们首先是借助了“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这样一个平台,让《东方神韵》在家乡以及海外来宾的面前大放异彩。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接洽,在世博会期间,我们的《东方神韵》成功的进驻上海大剧院,为全国的观众甚至是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我们中国南通的艺术魅力,连外国的来宾都对我们的舞剧连连称赞。在一步一步的推进中,我们成功地将《东方神韵》这一品牌推入了国内演出市场。这样的品牌文化产品,也为我们的单位带来的一定的演出收益。当然,我们还有未走完的道路,那就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演出的营销上光着眼于国内市场,我想那是不够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增多,我们现在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去走进外面的世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呢?合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演出市场,创造我们自己的艺术品牌产品,平衡艺术和经济效益,我想给我们的文化产业带来的必将是可观的回报率。

最后,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完善的演出机制或政策,来平衡我们演出市场中的不平衡,不可理竞争现象。同时,进行演出单位的体制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底体制问题是根本问题,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在演出市场中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我们的文艺演出也不可能想过去一样完全由政府分配、掌握。因此,国有演出单位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要有明确界定,改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因为演出单位的发展状况和性质直接决定演出市场中文化产业化的进程;所以,应确立各营业性演出单位的产业主体地位。响应国家的号召,按照“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将大部分演出单位改为企业单位,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样我们的演出市场也会变得更加的有序,从而更有利于我们的艺术产业化。当然,我们还是要依靠政府的领导,因此,这里在要求演出单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能够更好地转型成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在监督、管理方面的只能,更好地规范我们的演出市场,只有两方面的完善,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我们的演出市场,增强我们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我们演出单位的投资收益。在这方面,较早完成体制改革的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据了解,新组建的集团与演员评级制彻底脱钩,以岗定薪,实施末位淘汰。在改变事业身份的同时,如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一线演员收入翻倍,而演出场次也达到去年同期的180%。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也曾表示,经过体制改革,原东方歌舞团“抱着金砖啃窝头”的时代结束了,生产力、活力与实力大增,一线演员收入最多者每月达3万,预计年终人均能达到年薪10万至11万元。可见,转变体制,完善市场秩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政府的服务型转变,对于我们来说是益处颇多的。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我们面前的问题与困难,在抓艺术创作的同时,正视市场,合理营销,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单位的体制改革,依靠政府的引导,来达到产业收益的最大化,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文化产业单位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