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走样中求不一样
——我演“刘妃”体会

2010-11-16 07:09倪艺玲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走样太子心理

■倪艺玲

朋友一个电话告诉我,无锡明珠戏苑频道正在播放锡剧《狸猫换太子》,于是我从演出疲劳的睡梦中醒来,窝在沙发里品着香茗,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自己看自己戏中饰演的“刘妃”。近二十年一次又一次重复中的日积月累,昨夜演出这一角色的最新体验,眼前这多年前的一次演出录像,同一个角色,几乎不走样的表演,但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其中既有满足之感,又不乏汗颜之羞,更添再上层楼之追求。

当年重排《狸猫换太子》时的“刘妃”不是我首演,到我演时已有几位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我非常认真地按照导演的要求,又反复地观照、揣摩前辈演员和兄弟剧种同行的表演,依瓢画葫芦地模仿下来,力求达到形似,得到了领导、同事、观众的认可,先坐稳这一角色。然而,我又是一位不安于模仿的演员,我性格中那些知其然又务求知其所以然的秉性,驱使我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再将视野扩展到角色所处时代、环境的方方面面,力求塑造出一个不走样又不完全一样的鲜活“刘妃”。

第一场戏一开始,我出场就高抬水袖、一组快圆场,风风火火直奔舞台中央,然后急退步、转身、再快步到台中亮相,目光向左右前后快速扫视,极显其傲视群芳的霸蛮之气,稍顷见东宫李妃先一步到殿,立即抛出阴阳怪气的追问:你倒又赶到我的前头去了,啊,见地上一片落叶又借题发挥:“何处来的落叶,竟然落到我的头上,为何不早点扫开……”于此我细细把握语气强弱、表情激柔之度,既表现她嫉妒争宠的个性和无处不露的咄咄逼人,又把握她作为一国之母应有的分寸,揭示她为人奸诈、虚伪的本质;面对李妃即将临盆,半年多费尽心机假装有孕的如履薄冰……,在“为夺朝阳第一宫”野心的驱使下,刘妃抛掉最后一丝的善良,破釜沉舟施狸猫换太子之毒计……,这一连串事件的冲击和刘妃心理的博弈,她的惊恐、无常、善变、诡异、冷漠、绝望、骗术、狠毒都集中于此,我从唱腔和念白包括形体和舞台调度,时而张弛,时而高低急缓,丝丝入扣地把握角色心理的变化,还以加强喘息声来影响整场戏的氛围和观众的情绪,表现角色的歇斯底里和害人之心的惶惶不可终日;十二年后,真假太子相逢,且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真太子眉眼与李妃相像、又见真太子到冷宫……刘妃恐前事败露,遂对寇珠威逼利诱,严加盘问,却遭寇珠反唇相讥,刘妃气不打一处来,便刑杖侍候,一棒打寇珠不从,帮凶郭槐狠打第二棒致寇珠昏死,寇珠忠义刚烈誓死不从,刘妃又生借刀杀人毒计,诈、诱、骗、吓陈琳拷打寇珠,还要他既不能打轻,又不能打重,要打得她死不得,活不成,对于这段戏,我着重在念白上下功夫,以念白节奏的轻重缓急演绎刘妃,面对前事的可能败露心理接近崩溃的气急败坏,以重和急的语气表现人物大祸临头的大失分寸;伴之以假笑、奸笑、哭笑来表现人物的假惺惺引诱,步步紧逼的毛骨悚然和无可奈何。

我在日常的演出中逐步养成了一个习惯,开演前我总要静下来将要饰演的角色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闪回一遍,有时还要将某一段留驻,细细过滤慢慢咀嚼,对自己的在戏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与戏中的人物和情节,矛盾冲突,心理变化再度拿捏,力求准确表演,为一部戏的完美多祛瑕疵。

《狸猫换太子》一个王宫内院的血腥故事,历经千年流传裹夹着民间世俗尘埃,飘落到了二十一世纪,叩响了今日观众的心扉,也令演员在演出中承受着压迫、压抑或忏悔、醒悟,释放的则是对人类天良之美丽、纯洁的赞美。

猜你喜欢
走样太子心理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女性衰老从身体走样开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资本大举进村 土地流转“走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