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书·湖滨惜别》龙女的情感解析

2010-11-16 07:09朱红英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施恩比喻情感

■朱红英

《柳毅传书》是南京越剧团久演不衰的一部经典剧目,历经40余年的风霜打磨,依旧光彩夺目。其艺术价值无不源于全剧的主题立意,人物的深刻描写以及几代演员的传神演绎。扮演剧中龙女三娘,也正是我多年艺术道路上的深深期盼。

在剧中,如何有效把握、准确诠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娘?我认为,深挖剧本提供的各个人物关系、人物发展和剧情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弄清三娘的复杂而极具戏剧冲突的情感历程是关键。先读懂并理性地认同三娘的情,才能触动演员真正走进角色,融入人物,也才能感动观众!

在这一折戏的人物塑造方面,前辈艺术家筱水招老师和新版中陶琪老师的表演各有千秋。在情感的刻画和呈现上,筱老师偏于内敛含蓄,“忧郁”的主调,看似平淡却激流暗涌,往往能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而陶琪情感爆发力强,将内心的情感层次有效外化,外松内紧,表演极具张力。她们的不同处理方法是与不同演出版本设定的人物性格走向、情感走向密切相关的。

在《湖滨惜别》里,柳毅道:“她自怨自慕我心有愧,不由人,借花献佛敬一杯,公主啊,请容我,倾情肺腑表心扉,你本是冰肌玉骨神仙态,我岂能,顽木同石不生爱,一路上,你含情脉脉意眷眷,我岂是,装聋作哑故痴呆,何况你,受尽折磨才脱灾,我岂是,负情再受你芳心碎。公主啊,施恩图报非君子,大义当前不可违,都只为,此情此景难安排,并非我,柳毅无情不知爱。”在这里,一个是唱腔款款表心扉,一个是情意绵绵述衷肠。龙女三娘送别柳毅一折,大可比较《梁祝》中的“十八相送”,三娘和祝英台一段,都是送别心上人途中表心扉,可柳毅不是梁山伯,他既能够有胆气挺身仗义相助守困的牧羊女,又能够巧计打消洞庭君的顾虑,同时还激发出钱塘君的斗志,而三娘所言的比目鱼、相思草的暗语,机灵的柳毅自然能够知道。柳毅不但知道,而且对三娘也产生了爱慕之心,“冰肌玉骨神仙态”谁会不爱?这些都很自然,可是,当初柳毅救龙女三娘是“仗义”相救,如今三娘得救,倘若柳毅娶回三娘,那柳毅岂不成了“施恩图报”之人?在柳毅心中,“施恩图报”不是君子所为,很明显柳毅接受的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根深蒂固。可是,儒家思想在教育人们“施恩不图报”的同时,还在教化人们“知恩当图报”。序幕中三娘为救黎民,违抗恶龙私自降雨,从这里可以得知,三娘是极富正义之心的女子,因此“知恩图报”这种美好品行在三娘身上当然会表现,然而柳毅却不图任何回报,这是一种多么标准的君子行为啊?心怀善良的三娘遇到同样善良又正义的柳毅,她岂能冷若冰霜?只会更加爱慕柳毅,因此后来有了第五场“龙女化身”变成了柳毅家的邻居“三姑”,这一切,尽是在恩情转化成爱情之下的行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美好的结局给我们更多生活的希望。从这点意义上,同为讲述爱情故事,《柳毅传书》和《梁祝》方式显然不一样,一个是理想主义的劝善,告诉你做好事必有好报,另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反叛,提醒你现实的无情与残酷。

新版三娘不同于旧版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三娘敢爱敢恨,极富正义感。这也决定了她在《湖滨惜别》中的移步换景、处处设喻实质上是一种主动而含蓄的试探、以探明柳毅对自己是否有爱。正因为是主动试探,她在接收柳毅信息反馈前,内心的澎湃焦灼和情感的变化一定是有层次的,随着信息逐步明朗,层次感也愈发强烈,直至最后柳毅大段告白结束后达到最高点,这个时候,她疑虑尽消,忧郁无存,心理上达到最为松弛的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这段戏中三娘的情感分为几个层次,略述如下:

初出场到第一次设喻前,“默默无语黯然走,似含幽怨在眉头。”这是三娘在柳毅拒媒之后,因为不明对方心迹而最为忧郁的时段。她心存疑虑,但不知道该如何探问,因而外在表现宜静不宜动,传递给观众的情绪是“忧郁”“满腹心事”,内敛的成分多于外在的形体动作,这里需要的是“克制”。

系列比喻中层层推进的情感。比目鱼,相思草,织绡池,处处关情,也都暗合了三娘此时此刻的思虑与情感,既有触景生情的感慨,对自己心理的自然流露,也有从柳毅反应中不断判断揣测,因为语言不详而欲进一步探求的心情。如比木鱼的比喻,她是借”比目同心永相聚”的祝福语句,来试探柳毅的真情.她对柳毅有情这是毫无疑问的,柳毅是否也有爱意,她是不能肯定的,因此她是十分用心地在观察柳的反应。但柳的反应非常内敛,没有正面回应,只有无语。她的疑虑未消,只能继承试探。从这里开始,她的比喻虽然依旧委婉,但传递的情感在克制中有不断加强的趋势。相思草的比喻是在含蓄地向柳毅表达自己的依恋之情,“何不亲手采一枝”比之前的泛泛祝福更直接也更大胆,虽不失含蓄,但是已把相思的对象范围缩小到了两个人之间,采摘与否,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柳的“欲采又止”给她带来的反应是由紧张到略微放松再到更为急迫地探求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反应在动作表情上,依然以内在为主,更多地借助恰当的停顿和节奏的把握来传递内心的活动。织绡池更进一步吐露女儿的心声,后接大段演唱,则是分别在即,毫无掩饰的表白。由于分别时刻的临近以及“仙凡永绝”的失落感,三娘到了这个时候,原先可以抑制的愁绪已经没有什么约束了,一吐心曲,情感已经到了迸发的前夕。

疑云顿消。这是在柳毅的大段演唱之后三娘最为轻松的时刻。但从感情层次上看,它与前面的几个阶段构成了完整的情感推进过程。如果没有对这个过程的整体把握,就不可能准确掌控此前的表演分寸。因而看似台上无戏,但作为演员,还是要做到心中有戏,心中有情,让情感的发展连贯起来,以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服务。

猜你喜欢
施恩比喻情感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英雄的沦陷
英雄的沦陷
买椟dú还珠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沉重的感恩
台上
沉重的感恩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