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的角度引领大众摄影以生活的细节展现时代风采

2010-11-16 07:09王念约
剧影月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队伍摄影

■王念约

近年来,镇江市的各类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古城街巷艺术展现精彩不断,呈现出了专业文化与大众文化争相竞采,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这既是专业文化人士对广大百姓的热情奉献,同时更是普通民众对社会的真情回馈。

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既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高了群众艺术创作和欣赏水平。本人从对镇江市群众摄影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使这一一举多得的局面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就必须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对象,坚持服务公益,建立服务队伍,并善于创作,勇于展现,敢于出新,以实现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创作创新和展示展览的有机组合,生活细节和时代风采的有机融合。

一.打破传统模式,在思想理念上弥合专业与业余的距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从专业摄影师的手中逐步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家庭的必备品。百姓们在用她记录着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开始用她作为休闲娱乐的和文化创作的工具。最初我们只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单纯的娱乐,并没有把这种现象与摄影事业联系起来,也就对此没有多加关注。但摄影艺术易于普及的特性,以及它自身特有的发展轨迹,使这些让专家不以为然的家庭摄影作品,慢慢地在社会各种媒体中露出身影。尽享天伦的和睦家庭照片出现在了报刊上,游猎山河的摄影记录成为旅游开发的宣传品。少年儿童用照相机记录他们青春活泼的年华,退休老人用相机开始新的人生创造。普通百姓的影展走进了专业展馆,网络摄影板块更是雨后春笋般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拍照,也不知有多少人逐渐开始了对专业摄影师大作的认真模仿和对摄影艺术的积极摸索。

但长期以来,摄影界除了专业与业余骨干以外,对一般拿照相机娱乐为主的拍照者都持漠视态度,既不关心也不过问,而自娱自乐的摄影人们对摄影艺术队伍同样也是退避三舍。究其原因,这种状况与我们的原有体制和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关联。对此,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再认识。

一是要将工作定位从单一取向调整到双向联动。群众文化事业一直被视为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群众文化是通过文艺产品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通过文艺产品在思想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情操的陶冶得到精神上的提升,得到生活中的愉悦。但从现在来看,这种概念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取向的服务概念。就好似在说我是社会服务,我生产精神产品提供给人民,人民是受众接受我的服务,受这些产品的教化和感召。由此,我们的工作任务常常是用“三出”来概括:出人才、出作品、出理论。出人才,是培养人才,培训爱好者队伍。出作品,是领导队伍创造产品。出理论,是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而这种“三出”的工作理念,几十年一贯制,产生了严重的工作定位偏差。

二是要将工作队伍从固定模式调整到开拓模式。近20多年来摄影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固定工作模式,使专业与业余人为隔阂日趋扩大。一方面,社会上能够搞摄影创作的人员基本上已被吸收到我们工作者队伍中来了,各基层单位的爱好者几乎也都是我们的作者群了。但这些人普遍年龄老化,创作热情不高,培养和发展的潜力很有限。另一方面,其他所谓的业余者虽有着饱满的激情,但他们客观上从形式到实质都得不到认可,主观上又不屑与专业人士为伍。在参加一次网络影友自己举办的展览中,我试探性的问他们对摄影艺术创作的愿望,得到的回答令我失望:“我们是玩玩的”,这表明他们与我之间存在着一条隐形的鸿沟。

三是要将工作效果从任务驱动调整到社会效应。各艺术门类的群众文化干部基本上把工作效果体现在服务于少数文艺爱好者和单位年度考核指标上。因此,比较习惯于联络组织辅导几个或几十个爱好者创造作品,而对其作品是否被群众所接受,是否产生社会效益很少深究,进而产生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脱节的现象。也就有了一个摄影展览,除了开幕时邀请几个领导与同行以外,一般很少有人参观,我们常为这种“开幕就是闭幕”的效果感到悲哀。原本文化馆专业干部是当地文艺的指导者,但他们圈子狭小,朋友也少,也就使得我们的作品缺少了与社会的共鸣,更无法体现被社会奉为“老师”的辛勤耕耘者的价值,这一现象令人深思。但如果我们把所有志同道合的摄影人全部联动起来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通过对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培养,镇江的群众摄影呈现出勃勃的生机。镇江的摄影人中,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有近十人,加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的有近百人,更有数百人加入了镇江市摄影家协会。

二.进行资源分析,在社会服务上实现人才和队伍的建设

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无论是双向联动,还是开拓模式,最终到社会效应,我认为从“文化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艺术创作不仅要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而且还要立足于培育新人、造就人才上。只有人才的不断涌现才能不断地促进艺术视野的拓展和视角的创新。

造就人才,基础在于我们抓队伍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中。队伍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人数的多少和骨干的多少。队伍人数多少是衡量本门艺术的社会基础是否厚实的标准之一,是发展潜力的体现;艺术创作骨干多少则反映当地艺术水准的高低,两者相辅相成。队伍数量大可造就更多的骨干,骨干的艺术水准高可提升队伍的整体发展,这就是群众文化工作抓队伍之根本所在。在各门类的群众文化之中摄影艺术的这种特性更为突出。所以在照相机普及到家庭,有更多的人“玩”起摄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现状进行重新分析,对工作思路重新定位,对工作方法重新调整。

那么,如何把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对摄影群体的形成、现状及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具有示范作用的摄影爱好者群体

这是我们工作的基本队伍,他们大多来自于各行各业中的宣传、工会干部,还有一部分是摄影艺术痴迷者。除各自的本职工作之外,他们以爱好艺术创作为乐,以展示艺术作品为荣,业余时间几乎都沉浸于摄影作品的创作与研究之中。他们在社会中知名度较高,基本功扎实,熟悉摄影语言,掌握摄影技术,艺术表现能力强,一般都以专业艺术标准要求自己,并且有较为丰厚的艺术成果。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省级以上摄影专业团体会员。对于这支骨干队伍,我们一是以专业服务为主,及时提供各种高层次技术活动信息,并加以督促,促使其作品发表、参展、获奖,对取得成果者,进行表彰和宣传。二是由于这个群体来自不同行业,受工作时间限制,创作时间较少。为此,我们每年举办二次以上的创作辅导班,一般每次在七天左右,根据他们的不同要求,选择几个民情较为丰富的地方,为他们创造摄影创作的机会。三是在辅导方式上采取较高层次的讲课讲座,使这支队伍始终处于较好创作状态之中,为我市创造艺术成果。四是利用他们已有的较高的艺术知名度,带动其他爱好者。我们也经常把已显露出艺术潜力的新人送进这个群体,以促使后进者尽快成熟,共同提高。

为此,我们已坚持十多年举办了外省创作辅导班,保持我市在全国和省以上各类摄影艺术展览中的入选获奖率。

2.迅速崛起的老年摄影者群体

社会的老龄化为我们组成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老年摄影队伍。这支队伍以离退休的干部居多,他们社会阅历丰厚,生活经验丰富,学习摄影刻苦,创作态度认真,摄影兴趣深厚。他们学习摄影投入摄影创作,丰富了老年生活,增加了生活乐趣。他们的爱好多来自旅行生活,创作题材偏于风光、风景、人物、花卉。因此,无论是从对老年人关注的社会责任考虑,还是从群众文化干部的义务出发,我们都应当对他们进行社会服务。为此,我们以老年大学的教学为工作的切入点,把我们自己在实践得出的摄影经验与他们分享。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结合他们对生活理解,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把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溶于摄影艺术,再使他们通过摄影这门艺术实现老有所乐的生活目标。

3.教学相兼的大专院校摄影者群体

院校的摄影队伍大致分三个部分。一是院校开设的摄影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选修而完成大学学分的部分。教学内容以系统的摄影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完成教学作业的方式进行拍摄实践(这部分不再赘述);二是学生会为提升学生素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而组织的学生摄影学会;三是由工会组织的校教职员工摄影爱好者组成的摄影协会成员。后两支队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摄影艺术,认真创作摄影作品。其中,学生的作品大多表达青春躁动的思想,张扬个性,他们对传统保持距离,注重思想火花的一瞬间闪耀,他们表达的主观感受较多,离生活、离现实较远;而教职工摄影协会的创作则表述社会较多,与社会上的艺术团体较一致,但由于院校协会成员文化素养高,思想较深刻,在满足业余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常常通过创作表达思想感受,表达个人的思索。因此,对院校摄影的服务,我们主要以教导方式给予。在受邀教学时,针对他们的不同特征,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对学生以鼓励个性张扬,深入了解社会,观察生活细节为主。使他们通过镜头选择取舍,用充满热情的心靠近社会,了解生活,把摄影作为观察人生的渠道,缩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面对教职员工,我在教学中把摄影技术技法,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对自己创作作品的讲解,使他们感受到在摄影中通过艺术语言如何体现他们的思想,表达清晰的意图,实现作品与思想的融合。

4.潜力巨大的网络摄影者群体

在业余的摄影队伍中,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宽,头脑灵活,有一定的摄影技术和艺术素养,也有强烈的艺术创作愿望,但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摄影创作概念不清,对专业摄影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对此,如何运用专业的引领,充分发挥好这一群体、这支力量的作用就是我们的主要课题。我的做法是,对这样的群体所涉及到摄影方面的活动,热情参与,积极鼓励。针对他们作品的不足之处,耐心解释,仔细分析,从得失中让他们懂得要领,从成败中让他们激发创意,并强调张扬作品的个性,坚持自己的独创。同时,也不断地在他们的作品中选出主题较好的作品,推介到各级各类展赛活动中,以树立他们的艺术创作信心。

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较长期的服务计划,以网络为切入点,从网络抓起,先带版主,再由版主引领群体成员共同提高,进而以网络的点带动社会的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摄影群体。

现在我每年两次的创作辅导班都给网络朋友安排名额。经过多次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收获最大的是他们迅速了解了镜头应该面对什么,怎么表现等关键性问题。有一个朋友,前年他和其他摄友出门创作时,面对群众的生产场景,他热切地冲上去拍摄,顾不得别人在等。结果那次他创作的作品送去参加省级展览,居然一举夺魁。他感慨地对我说:“我奇怪,我非常激动的拍摄,怎么其他人却视而不见呢”。从茫然到领悟仅一步之遥。另一个朋友参加辅导班后拍了很多照片,随后他请我在对他一堆的作品(或者只能叫做素材)进行再辅导,我细读并选择了部分作品之后,他出了作品集,并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很快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近几年,我的网络朋友随我外出创作,回来交的摄影作品常常令我欣喜万分。其中一个年轻的朋友,拿来她的作品请我讲评,并帮她选出几张,她制作后送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经评选居然获得了大奖。我有个预感,网络朋友们有着巨大的艺术素养潜质。只要你服务了,你尽心了,他们就会成为你队伍中的生力军。

通过对不同摄影群体的分析,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去做好指导和服务,不难看到,我们的艺术队伍潜力是巨大的,而群众文化事业前途一定更加辉煌。

三.提高服务意识,在文化民生中提升业务和综合的素质

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能够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新的要求,就要有新的目标和新的姿态。尤其是面对文化民生这一新课题,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送文化给民众。这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变革,它要求我们变革多少年来送货下乡的思想理念,排除一方是制造商另一方是接受者的固定格式,它要求群众文化机构及专业干部和人民群众不论在文艺创造上还是成果的享用上均成为主体。

也许我的感受仅仅应该在摄影这门艺术的范围内。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在提高自己业务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要树立服务的公益性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二要明确队伍建设是服务方式的一部分,提高业务水平;三要具备创作辅导、组织活动全方位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四要用战略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本职工作,提高思想认识;五要建立因群体特点施教,因个体需要施教的机制,提高社会效应。

我们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圆满解答文化民生的新课题。通过摄影工作实践我认识到,要想符合当今文化民生的需要,就要面向民生,贴近民生,深入民生。让我们的展览走出展厅、走进大众,把我们作品送到街巷、广场、学校,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看到展览,读到作品。近年来,我们举办了包括“可爱的镇江”、“锦绣镇江”在内的十多个大中型摄影展览,门类齐全、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所展示的门类既有摄影艺术展,也有社会纪实;所宣传的内容,既为影友们所熟悉,也能使广大市民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由于内容贴近人民生活,直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家乡人、家乡事和家乡情。因此,展览的举办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更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参观人数少则万人,多则数万人,带动了市民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展览真正走进了民众,展览的社会效益大大提高。

2008年,面对改革开放3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举办了一场《镇江表情1978-2008摄影展》。展览一改以往通过老照片加新镜头的直接对比的简单模式,把周围人、身边事的点点滴滴融合到生活记录、生活写真之中,通过新事物对生活的逐步渗透和细节的描绘,折射出国家大政方针在我们这个城市逐步得到实施的深刻变化。通过生活琐事的影像,将一个城市30年的巨变娓娓道来,结果引起整个城市的轰动,出现了镇江市摄影展上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参观热潮。展览原计划在镇江博物馆展出5天,但由于参观者众多,展期增加到了15天。随后为满足更多观众的需要,又转到城市中心广场展出了2天,之后又走进了在镇江的两所全国重点大学进行巡展。展出期间,为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及评价,我们特别设置了《观众留言簿》,热心的参观者写了满满四大本。其中一个参观者题道:“这是给老百姓看的展览,好!”。为使本次展览上生动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广为流传并永久保存,我们特别委托了江苏美术出版社,将本次展览以 《镇江表情1978-2008》为书名编辑出版发行,进而使得我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真正回归于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当“以人为本”、“文化民生”成为这个时代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要求时,我们走出了过去的冷寂,和人民大众共同呼吸着清新。由此可见,摄影给越来越多的人增加了生活的快乐和精神的乐趣。所以我后来也常说,摄影是一门快乐的艺术,摄影事业的繁荣本身就意味着它从根源上就具有文化民众的含义。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全体摄影人手中所表现出的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描绘出的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最灿烂的风采。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队伍摄影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大雁的飞行队伍
论摄影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林玲摄影艺术
还剩多少人?
摄影42℃展版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