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西游记》谈艺术之变迁

2010-11-16 14:46余静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审美观白骨精原著

明朝吴承恩所撰写《西游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的文学神话巨著,后来经杨洁导演搬上电视的屏幕,获得大家一片赞誉,又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另一种经典,这以后《西游记》又被翻拍,有香港版的《西游记》、日本版的《西游记》、动画版的《西游记》、浙版的《西游记》、新版的《西游记》、还有一系列因《西游记》中的人物与故事而衍生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等等。面对由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而产生的这一系列的艺术作品,他们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都是对原著的不同风格的另一种变化呈现,这就不由得引发我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艺术繁衍?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艺术的变迁?也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受科技水平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大环境,经济的发展则又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且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所以在科学技术进步所提供的新的物质媒介的条件下,催生了很多新兴的艺术形式。

《西游记》原是吴承恩编著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文字的艺术,之后,出现了以戏曲的形式来演绎《西游记》,比如京剧、昆剧演出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闹龙宫》等等。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影视技术手段为这部文学巨著搬上银屏提供了物质基础, 1982年,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被拍摄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计算机三维技术的运用又一次为《西游记》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在今年热播的由程力栋拍摄的浙版《西游记》中,无论从演员的化装条件,还是虚拟场景,三维技术为这部电视剧的演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把《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进行了又一次全新的演绎。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可以说艺术的演变与科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物质媒介的发展史。

二、受人类需求和思想的变迁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变迁不光受科技水平发展的限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艺术史不仅是技术熟练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人们需求和思想的变迁史,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人思想变迁的结果。艺术会随着解读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西游记》之所以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应该与人类思想的需求与思想变迁有一定关系。

(一)受导演与编剧对整部戏的把握之影响

不同的人对艺术解读方式总是会有差别的,由于不同的导演与编剧对这部文学巨著的不同理解,使《西游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也因此就有了香港版的《西游记》、日本版的《西游记》、动画版的《西游记》、浙版的《西游记》、新版的《西游记》等等。

比如《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是因为灵石吸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而成,由戴英禄等编剧、杨洁导演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对孙悟空的诞生这一情节上就充分尊重原著,而在程力栋拍摄的浙版《西游记》中,变成了花果山的两魔王青灵和翩翩因争夺一颗金丹打斗起来,不慎金丹坠落到一石头上,石头轰然迸裂,惊天动地,化出一灵敏聪慧的小石猴。

再比如原著中对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浙版《西游记》却改写了这一故事情节,颠覆了白骨精在人们心目中那个丑恶的形象。该剧对白骨精的描写是这样的:五百年前的白骨精是孙悟空的义姐,在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帮助他,后来,白骨精变成了爱痴狂的悲情女子,爱上了闻天音王子,为了治好丑陋的面容冒险去吃唐僧肉,在最后为爱自尽。不过,也正是这一奉献精神,最终修成了正果。原著中本是邪恶的化身的白骨精,在浙版《西游记》中却成了痴心、纯情的化身。虽然有很多观众不能接受对这些情节的改编,但是如果每位导演都拍成一个剧情一个风格,估计看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了,毕竟艺术需要创新,也需要多元化的发展。

(二)受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的影响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但与导演对作品的诠释有一定关系,而且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把握息息相关,角色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表演的水平。

就比如杨洁导演的《西游记》,该剧的核心人物孙悟空这一角色由六小龄童饰演,他出生于“章氏猴戏”世家,从小随父学艺,通过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成熟的表演,掌握了这孙悟空一角色的精髓,将孙悟空这一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可谓神形兼备。节目播出之后,获得中国亿万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程力栋拍摄的浙版《西游记》的孙悟空这一角色,启用了出身梨园世家的费振翔,由他演绎的孙悟空,开播后遭遇两重评价,有部分观众认为他演得有妖气无灵气,而大多数观众认为他树立的是有情有义、人性化的角色形象。

同样是孙悟空这一角色,由于饰演的演员不同而产生了不一样的角色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与把握。

(三)受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艺术的变迁与人们社会审美观的不断变化有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大多比较保守,那时候的影视作品都迎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观,风格比较保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际交流的频繁,各种异质文化顺势而入,人们的思想出现空前活跃,审美观也逐渐发生变化,使艺术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有部分影视创作者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审美观的变化,也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拍出了一些与以前不同风格的作品。

比如在90年代,由刘镇伟导演拍摄的《大话西游》是一部无厘头搞笑片,影片利用《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形象进行故事的编撰,使整个电影风格变成了闹腾的一部喜剧片,也诞生出了许多经典的台词,比如其中一段“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再比如,在今年由程力栋拍摄浙版《西游记》也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该剧以极具颠覆性的剧情、雷人的台词引发了无数观众的质疑,更被网友戏称为“虎年第一雷剧”,这部浙版的《西游记》以高收视率和强大的争议性成为今年新春荧屏最受关注的电视剧。

《大话西游》是利用《西游记》里边的一些元素进行创作的电影作品,而浙版《西游记》是在保持故事的主线的同时,对原著的剧情与人物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这两部作品都对人们审美标准进行了较大的挑战,如果是在三四十年前,估计人们是不敢拍摄台词与剧情如此雷人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社会审美大环境的改变,也不会有如此广大的受众。

三、结语

《西游记》由文学艺术演变成戏曲艺术,进而又演变成科技含量更高的影视艺术,影响这一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列举出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因素。

艺术经过一定的变迁所产生出的艺术作品的水平有高有低,相对而言,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有高也有低,希望广大艺术创作者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尺度,在对传统艺术继承的同时,对新生的事物与观点也要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创造出文化内涵高、审美意义较强的艺术作品,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1]袁平.论艺术变迁的动力[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15-18).

猜你喜欢
审美观白骨精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漂流瓶
拔牙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