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巨片《宾虚》的文化分析

2010-11-16 14:46陈晔,何宏伟
电影评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基督耶稣史诗

一、引言

美国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于1959年拍摄的《宾虚》获32届奥斯卡提名十二项,最终获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男配角、摄影、美工置景、服务设计、剪辑、音响、特技、配乐共十一项金像奖,创下奥斯卡历史上迄今仍未被打破的最高得奖纪录,这个纪录直到1998年才由《泰坦尼克号》以及在2004年由《魔戒3》追平,至今没有片子超过。

这部长达220分钟的巨片是根据刘易斯•华莱士(Lewis Wallace,1827-1905)成书于1880年的小说《宾虚—基督的故事》改编而成。故事讲述了发生在犹太耶路撒冷地区时间跨度约三十三年的事情,讲述了一位名叫犹大•宾虚(Judah Ben-Hur)的犹太王子在罗马的残酷统治时期,拒绝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以帮助罗马政府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指挥官梅萨拉(Messala)的统治,于是遭到了这个儿时好友的背叛陷害,梅萨拉找借口将宾虚流放,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关进地牢。在家破人亡的境遇下,满怀内心的仇恨,宾虚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复仇。这只是整部片子中“明”的一个故事,另一个“暗”的故事是关于耶稣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耶稣的故事更完整,因为片子是以耶稣的诞生开始,又以耶稣的死和复活结尾,影片的结尾字幕和开头字幕相呼应,使用了米开朗基罗著名的西斯庭教堂穹顶壁画《创造亚当》,这样形成了一个包孕式的结构。片中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交织着发展,宾虚经历着人生的大起大落,处事态度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段打碎原有观念的转折情节,而促使他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可以看到它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基督教义的启迪。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主人公在基督里成长的故事。

二、体裁的含混

此片一改以往圣经故事片说教的风格,从一开始就充满的戏剧张力,到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的展示,到情节发展的抑扬顿挫,都可作为古典电影叙事手法的典范。对古罗马统治时期罗马皇权不可一世的再现,以宾虚这个身名显赫的犹太贵族为代表所折射出犹太民族所受的苦难,这些都很容易让观众感受到此片的史诗品质。正如许多对该片的介绍词中所提到的它是一部史诗巨片。可是,影片最后耶稣蒙难后显示神迹,宾虚一家惊奇地发现,生命的光泽重新回到他们的脸上,可怕的麻风病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情节使一部史诗电影在最后关头转变为神话!这部影片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它是史诗还是神话呢?作者和导演让这部作品二者兼具又有何用意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却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这部片子的文化意蕴。

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史诗”这个词在现代语文中,多用来指虚构的文艺作品,其特点是背景庞大、人物众多,涉及大量的虚构地理,时间跨度大的叙事作品。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提出长篇史诗的体裁特征首先表现为描写一个民族庄严的过去;其次,长篇史诗渊源于民间传说;再次,史诗所表现的世界与歌手的时代横亘着绝对的史诗距离。[1]

什么是神话呢?简而言之,神话就是一个民族口耳相传的传说,表达该民族对宇宙、万物、人类起源的理解。马克思的阐释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2]神话与宗教有其内在关系,事实上,神话可以说是早期的宗教,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说:“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 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在其著作《批评的解剖》中指出“基督”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神启意象,“基督既是上帝又是单个人,又是上帝之羊、生命之树;他是生命之藤,我们则是藤上的分枝;他是被建筑者所丢弃的石头,而重建起的神庙则意指他站起的身体。”同时弗莱指出:“在文学发展中,神启意象适用于神话模式……它们把读者引向文学的核心——未经置换变形的隐喻的和神话的世界。”[3]

不论是用“史诗”还是“神话”来描述《宾虚》这个视觉文本,我们都是在用它们的比喻意义。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也并非泾渭分明,存在重合交叉的地方。因此无论是用史诗还是神话来描述它都有一定的道理。《宾虚》确实史诗般的再现了犹太民族处于罗马残酷统治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同时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耶稣基督的降临、传道、蒙难,这些宗教史上和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包裹在史诗外衣下的正统宗教片,它成功影射了文化斗争,新旧理念更迭。

三、创作背景

从作品的体裁入手了解了它的本质内容以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从创作者和所反映的内容之间“横亘着绝对的史诗距离”来揭示该影片背后的文化现象。

刘易斯•华莱士是印第安人,参加过美国内战的战士,也是政治家、外交家。他与美国政治家兼演讲家罗伯特•英格索尔(Robert Ingersoll,1838-1899)的相遇直接促成了该小说的写成,当作家听到了罗和朋友们关于“上帝、耶稣、神性”等问题的激烈讨论,罗高举唯理论的大旗不容乐观地预测了基督教的终结。作家汗颜于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无所知。

而当时美国社会又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呢?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工业的条件,工业革命激化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之间的矛盾,促使了美国内战的爆发,结束了奴隶制。南北战争后,美国财富出现了惊人的大规模的增长。在思想文化界,实用主义(Pragmatism)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4]实用主义者认为自己是多元论的,既忠于事实,又不反对神学观点。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

受此哲学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神学盛行,人们高扬理性,以理性为信仰的试金石,在阅读《圣经》时,宣扬“去神话话”,否认基督的神性,只强调基督的道德典范,认为凭借基督的道德典范即可建立人间天国,而摒弃福音中的童女生子、基督三日复活、福音书神迹等具有神话色彩的内容。

当华莱士先生认真地研究《圣经》中关于耶稣基督的记载,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历史背景以及犹太巴勒斯坦等细节时,他对上帝和耶稣基督的观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华莱士改变了原先只是想作为一种消遣来写一本关于耶稣的书的想法,他不同意他的朋友罗伯特所说的一切,并且用他的书去告诉人们事实是怎么样的。1880年成书后从销售量和被读者接受的程度上都证明了它的成功,《宾虚》在作者生前就卖出二百多万册,而直到现在,此书仍在再版发行。

而出品于1959年的电影《宾虚》又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背景呢?随着二战的爆发,战争的残暴摧垮了人们建立人间天国的美梦,自由主义神学已经式微,在普世范围内福音派神学兴起,重新强调《圣经》中的神迹。而此时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需要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精神救治,需要对为人类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的皈依与信靠。就象影片中一样:不论是罗马统治者犯下的罪恶,还是宾虚和他的犹太民族心中的苦毒,皆需耶稣基督的救赎。

四、基督的教义

从以上的创作背景去了解这部影片,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它的史诗特质和神话元素,知道它们是创作者的独运匠心。而从基督教的产生和对《新约圣经》教义的了解,也是加深对这部影片理解的关键。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产生于古罗马,是古代希伯莱文化与古代希腊文化融合的结晶,它对古希伯莱和古希腊文化有许多吸取和继承,也受到了许多限制和影响,还有对这两种文化的拒斥批判和推陈出新。基督教实际上是把犹太教和希腊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宗教与文化关系中的一个有趣现象。这在《新约圣经》中有充分的体现。基督教强调来自心底的爱,不只是对自己的爱,对自己信仰的神的爱,而是对他人的爱,甚至包括对敌人的爱。耶稣让人们放下手中的剑,拿起宽容,因为爱是比暴力更为强大的力量。

这部片子阐述了耶稣关于爱的思想,尽管耶稣在影片中只展现了一个背影和模糊的脸,但我们知道他无所不在,第一次,宾虚在快渴死的时候祷告:“我的神啊,求你救救我!”,耶稣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的面前,给了他一瓢水饮用。那个罗马军官看到耶稣的时候,竟然不敢直视他的平和,暴力在爱的面前退却。第二次,宾虚在救执政官的时候,执政官对宾虚说:“你的神救了你,也顺便救了罗马军队”。第三次,耶稣在死后升天的刹那,因着艾斯特对耶稣的信心,治愈了宾虚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神从来没有离弃过宾虚。

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也是全剧三个高潮之一的竞技场车马大战。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梅萨拉有犀利的战车,有健硕的马,但是御马的方法是用鞭子,用鞭子狠狠抽打;而宾虚是用“爱”来驾驭马,他根本就没有带鞭子。而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爱对暴力的完胜。梅撒拉最终死在了车轮下。这是恶的必然结局。而胜利者宾虚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梅撒拉在临终前向宾虚透露了他母亲和妹妹仍活在麻风谷的讯息,使本已绝望的宾虚重燃与家人团聚的希望。此时,基督教的“宽恕之道”取代了原先的“个人仇恨”成为主宰影片最后半小时的中心思想。编导将整个故事从个人恩怨提升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民族斗争,终而点出超越国界的宗教救赎精神才是解救世人罪恶的根本之道,使全片的艺术层次达到了一种哲学境界,而非单纯的英雄故事。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片《宾虚》生动再现了一页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文化发展史。它的成功得益于有一个好的故事框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影片的三段结构展开得很隐匿,衔接过渡自然,每段都有一场高潮戏。三段高潮互为因果,层层推进。最后一个高潮已成为电影史上最杰出的耶稣受难的再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反映出与时代精神的契合,这类宗教题材的电影在二战后安抚了人们饱受战争摧残的心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传统信仰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会畅行不衰,因为信仰毕竟代表着人类对生命和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一种探求。

[1](俄)M•巴赫金.《小说理论》[M]. 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4](美)理查德•罗蒂.《实用主义哲学》[M].林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基督耶稣史诗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2013史诗之战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史诗表演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基督式忏悔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